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掘明 > 第3章 交流

掘明 第3章 交流

作者:岁月空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6:37:04

“让开,让开!”小吏的呵斥声音穿过前排的流民,传遍四周,时不时的伴随着皮鞭抽打的声音。

就连城卫军此时也握紧了守住的武器,不停的驱散越来越多的人。

“都他么的让开,否则谁也别想吃了!”一个小吏大声的喊道。

可能吃不到饭这句话对于饥饿许久的流民来说,影响甚大,坚持到县城就为了有口吃的,毕竟不是每天官府都会派人施粥。

不一会儿,骚动的人群逐渐稳定下来,让出了一条道路,让施粥的队伍走出去。

顾临渊看着眼前的一幕,回头看看了城内的景象,彷佛两个世界割裂又强行融合在了一起。

“渊哥,你说官府救灾,就这么多的稀粥,能救的过来么?”阿成看着眼前的一幕说道。

“阿成,你要知道,现在的这些流民在这城墙下聚集,早晚会出问题的,当一个人饭吃不起,活下去都成奢望的时候,能爆发出能量会超出你的认知,当礼义廉耻被饥饿和死亡笼罩的时候,那时候人已经不再是人了,现在官府救灾,救的不是灾,是人心,是活下去的希望。”顾临渊对着阿成说道。“况且这么施粥也是错误的解决方式,治标治本,现在应该算是勉强治标,现在你还不懂,以后你会明白的。”

“小兄弟为何这么说?”此时跟在施粥队伍后方不远处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听到顾临渊的话后,神情微微一动,对着顾临渊问道。

“这位大叔,没什么”顾临渊也知道言多必失,刚刚自己只是对着阿成说话,没想到这中年人在这情况下竟然能听到自己和别人的谈话,况且中年人衣着也不像普通的百姓,便不再多言。

“小兄弟看着有点眼熟”中年人似乎是想到什么,说道“顾秀才是你什么人?”

“您认识我父亲?”顾临渊一脸诧异的问道。

“整个海州城秀才也没有多少,而且顾先生也曾是我诚隆商行的账房管事,之前看着你眼熟,没想到你是故人之子。至于我,目前是诚隆商行海州的东家,我叫陈宇东,你叫我陈叔就好。”中年人缓声说道。

顾临渊听父亲说过,诚隆商行的东家,有学识,温文尔雅,为人温和,对下属不苛刻,愿意对落难的百姓伸出援手。

父亲还说,如果他不是商人,是当官的,那一定会是一个好官。

父亲从没有对人有如此高的评价,而诚隆商行的东家,父亲却给予了此人很高的认可。

“陈叔,刚刚是我胡言乱语,您就不要在意了”

“你那可不是胡言乱语,胡言乱语能说出救灾,其实救的不是灾,是人心这样的话么?走,我们到旁边聊聊吧,就当是我们叔侄聊聊天。”陈宇东对这少年也十分好奇。

毕竟这话如果说是一个久经官场的人所说,也不会显得突兀,但是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口中所说,那就说明这人有着自己的见解,有着与少年不符合的成熟。

说着拍了拍顾临渊的肩膀,拉着他往人少的地方走去,找到一块空地,也不在意形象,直接盘膝而坐,顾临渊无奈,也是学着陈宇东的样子坐下。

“小顾,你之前说这施粥的方式错了,为什么说错了?自古以来施粥不都是官府救济百姓么?放心的说,此地也就你我二人。”陈宇东对着顾临渊说道。

“陈叔,那我就说了,您听听就好,陈叔,这次的施粥,你们诚隆商行应该有参与吧,应该是县尊大人邀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商讨过了吧?”

“这些稍微打听一下,应该就知道县尊前些日子邀请各大家族到府衙相聚,不算什么,不过你是如何猜测和这有关呢?”

“其实并不难想到,首先是流民问题,我记得之前流民每天在城外并不多,偶尔多起来,也不过百人左右,现在越来越多,看今天,千余人,这些流民大多是操持着山东口音,而近些年山东出现饥荒,多是家中受灾,扛不住天灾的百姓,逃难至此。此时徐州城那边应该更多,海州这边会少了很多,但是当海州城这边出现大量流民的时候,说明山东那边的大旱已经扛不住,开始出现大规模流民了。”

“这次施粥,能让城外的流民暂时温饱,但流民越多,越难控制,尤其是一群吃不饱的人,官府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必然要开仓放粮,但是又不能放的太多。”

顾临渊看着施粥队伍后面跟随的人群,说道:“再看看后面队伍里跟随的人员,不少都是能吃饱的,他们也要和城外的流民争抢,他们有活计,能吃到粮食,可是也要去占点便宜,毕竟是免费的一口吃的,人心的贪婪是止不住的,施粥之前做好相应的方案,可以直接当着这群流民的面,往粥里添加沙子搅拌,或者加入甘草等苦涩的东西,这样除非饿急的灾民会吃,后面尾随的人必定嫌弃不会去争抢。”

“又或者以工代赈,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应该有很多地方实施了,但是他们真的做到了么?最简单的,招募流民做事,用颜色竹筹法,出工出力的流民每天完成任务后,发放不同颜色的竹筹,到赈灾点领取吃食,这些流民可以做什么?加固城墙,挖河,饮水,开荒等,太多可以做了”

“官府没想到么,想到了,但是粮食从哪里来?”

“官府应该有储备粮,只要不动用军储粮,县衙的储备粮应该足够养活流民三月之久,除非官府储备粮也没了。”

听到这,陈宇东默不作言,不知是确认了事实还是自己无法反驳。

“我想这次施粥是官府士绅豪族想到的折中方法吧?你让官府出粮?后续灾民会越来越多,官府出不起这份粮食,让士绅出粮救济?他们如果现在不通过这次灾难买卖孩童当作府里的丫鬟小厮,伺机高价卖粮,那他们就不是士绅豪族了,现在城中的粮价一周涨一次,比上次进城的时候翻了一倍有余,城中的商户?现在到处都是起义军,商户目前和官府的期望是一致的,求稳,所以这些流民谁能处理?谁敢处理?不能放进城,那就让他们吃点有力气后,中间再派几个手下扮演灾民,说往南走,南方富庶,可以让大家吃饱,这样这群流民会怀着一点希望,往南而去。”

“府衙里应该有高人,或者说是众策群力,想出了不少解决方案,不外乎上中下三策而已。”

“下策直接派兵驱逐这些流民,会引起暴乱,闹出动静,会难以收场。”

“中策就是现在,当流民多了时候,施粥,哄骗迁移流民到其他地方。”

“上策,招收流民,做好了,上报朝廷表功章,但是官府压力太大,粮食最为重要,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只有中策能解决当下。”

顾临渊想起后世满清里非常出名的一段话:“灾民还是人么?一斤糙米可以换三斤麸糠,你知道不知道,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那就是畜生,只要活着,还什么麸糠啊,那是好东西。草根、树皮、泥土都可以吃。”

可是,灾民又凭什么不是人呢?凭什么士绅豪族在那酒池肉林,底层却沦为牲畜。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贯穿了整个汉人历史。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当张角喊出请大汉赴死的时候,也证明了百姓的怒火,天倾从不是一朝一夕,是日积月累的愤怒与不公。

打进长安有时候确实比考进长安容易。

“现在的北京城朝堂上就是烧的滚烫的油,地方官府就是那水滴,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到朝堂之下翻涌的暗流,你说,当地方流民闹事引发当地混乱,就像这滴水掉进了油锅,能崩的周边一群人受伤,这当地的官员哪个能跑掉?”

“朝堂要给皇帝陛下一种岁月安好的景象,哪怕有叛乱,也是可以立即解决,除非瞒不住了,比如这次的凤阳事情,陛下下了罪己诏,对于地方上的官员来说,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现在的他们,就是一只只鸵鸟,把头埋在土里,希望朝堂上不要把视线转移到自己。”顾临渊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你再看看这些流民,官府真的在意他们的死活么?真要在意,也不会只有这么点的稀粥。真要在意,会这么毫无章法的就这么派遣小吏过来?甚至维护秩序的士卒都没有,有的是城墙上要弯弓搭箭的射手,有的是长枪的警告。对于他们来说,这边给灾民一点吃的,他们能吃一口,有点力气了,继续往南走,至于这些流民死在南迁的路上,还是死在匪徒的手里,只要不是自己管辖的地界,那就是和自己无关。”

“陈叔,很多时候我都该庆幸我不是那流民中的一员,现在我能坐在这和你侃侃而谈,是因为我有个好父亲,他把最好的给了我。至少,我现在还能有几身合体的衣衫,至少,我曾平安的活到了现在,至少,我还不像他们一样,衣不蔽体,形如枯槁”顾临渊指了指前面的灾民。

“也许有为国为民的官员,但是他能救一人,十人,甚至百人,然后呢,这么多的流民,他又当如何?当整个朝堂都是这种浑浊的时候,这一盆清水是洗不掉这污浊的。”

“所以我才说,救灾,其实救的不是灾,是人心。当人心散了,那救灾已经不重要了,满朝的文武他们不知道么?不,他们知道,但是他们要的是自己纸醉金迷,要的是粉饰太平。”顾临渊说道,心中也是郁结。

他本可以接受黑暗,如果他不曾见过光明。

顾临渊也知道,他不应该对这相识不久的人说的这么多,除了父亲的信任,也还有对这汉人王朝的最后一丝期盼,哪怕他已经知道了这最后的结果。

我汉家儿郎屹立中原五千载,岂能异族欺辱之。

满清入关后,汉人的脊梁被生生折断,留发不留头,当那老鼠尾巴安在脑后。

汉人沉沦了几百年,要不是后来有教员,我华夏衣冠何时正?

“陈叔,今天说的有点多了,让您见笑了,我们村里人到齐了,我需要和他们一起回村了,下回再见。”顾临渊起身对着陈宇东说道。

“稍等一下,这个给你,下回有什么需要可到诚隆商行找我,我若不在,找管事,到时候他会通知我。”说着,陈宇东从怀中掏出了一块指节长,约莫三指宽的玉佩递给了顾临渊。

“长者赐不敢辞,多谢陈叔。”顾临渊看着这玉牌,思索了一下,对着陈宇东拱手表示感谢“陈叔,那我就先回去了”

“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待顾临渊走远后,一个管家模样的人走到陈宇东面前说道“东家,这小子竟然得到东家您的看重?”

陈宇东笑了笑,说道“一个很有趣的小家伙,有着看透本质的眼光,但是又有着少年人的愤懑,就像一个成年人的灵魂塞进了一个少年的躯体里。

再加上有点自己的小心思,那我便给他这一个机会,成,那是最好,败,顶多损失一块玉佩而已。”

说完,便走向了城外施粥的人群,毕竟诚隆商行也是这次施粥的供应方,也要防止有人中饱私囊,顺便用下刚刚顾临渊提出的粥中掺沙的方法,如果能多救一人,那也是好事。

顾临渊后面说的那么多,有一部分是内心想法,另外就是在陈宇东说出自己身份的时候,他需要一个桥梁,买卖沟通的桥梁。

毕竟对一个陌生人说那么多,在这时代是真的会死人的。

而且父亲也提过他,所以顾临渊需要借此机会,来进行后续买卖沟通的桥梁的搭建,哪怕不成,也能让他记住自己。

自己后续提纯的酒,如果可以,这就是最好的销售渠道。

诚隆商行,在这礼乐崩坏的时代,还能开着,说明其本身背景并不弱,自己也需要这份靠山。

至于找官府合作,那真是吃人不吐骨头,自己进去若能安稳出来,都说明这是好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