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5章 十八军内立军威(1935年·江西九江)(续)

“士兵比武大赛?”方靖看着训练计划上的这几个字,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了敲,“具体怎么比?”

林文澜往前凑了凑,指着计划里的条目解释:“分三个项目——刺杀、射击、负重越野。刺杀比的是招式熟练度和对抗反应,两人一组对练,三局两胜;射击分固定靶和移动靶,固定靶五十米十发子弹,移动靶三十米五发,按命中环数算分;负重越野是五公里,背着二十斤的装备跑,按到达时间排名。每个项目取前三名,给奖品,最后总积分最高的排,全排放假一天,还能优先领冬季棉衣。”

方靖眼睛亮了亮。他带兵这么多年,最清楚士兵们的心思——光靠纪律约束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激励。以前训练都是“大锅饭”,练得好和练得差没区别,士兵们难免没劲头。这比武大赛既有个人荣誉,又有集体奖励,还能借着比赛摸清各排的训练底子,确实是个好主意。

“就按你说的办。”方靖把训练计划推回去,“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跟我说。奖品、场地、裁判,团里都给你协调。”

林文澜点点头,心里也松了口气。他知道方靖是个务实的人,只要计划能落地、能出效果,就不会拦着。接下来的半个月,33团的营地里彻底热闹起来。每天除了常规训练,各排都在私下里“较劲”——一营的士兵吃完饭就拉着木枪练刺杀,二营的趴在操场角落瞄空靶,三营的更是直接背着背包绕着营地跑圈,连晚上的路灯下都能看到士兵们加练的身影。

赵大虎成了一营的“训练带头人”。自从上次跟林文澜对练输了之后,他就憋着一股劲,不仅自己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刺杀,还带着班里的士兵一起琢磨技巧。有天早上,林文澜去操场时,正好看到赵大虎在教新兵“格挡反击”的招式——他手里拿着木枪,动作放慢了一倍,连手腕转动的角度都讲得清清楚楚。

“赵班长,教得挺认真啊。”林文澜走过去,笑着递了根烟。

赵大虎赶紧接过,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副团长,您之前说我‘力气用不到点子上’,我琢磨了好几天,总算有点门道了。这些新兵刚从壮丁营过来,基础差,得多教教,不然比武的时候要给咱们一营丢脸。”

林文澜拍拍他的肩膀:“说得对。咱们比武不是为了争高低,是为了让大家把本事练扎实——真到了战场上,这些招式能保命。”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林文澜抬头一看,是二营的一个老兵和三营的新兵在互相推搡,周围还围了一圈人。他赶紧走过去,分开人群:“怎么回事?”

“副团长!”二营的老兵气冲冲地指着新兵,“他说咱们二营的射击都是花架子,还说上次搜剿红军,要是换他们三营上,能把跑掉的那几个全抓回来!”

三营的新兵脸涨得通红,梗着脖子反驳:“本来就是!你们二营上次在河口守着,还让两个红军跑了,还好意思说自己练得好!”

“你小子找打是不是!”老兵说着就要动手,被林文澜一把拉住。

“都住手!”林文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威严,“有本事别在这吵,比武场上见真章。要是二营的射击真不行,到时候自然会输;要是三营的本事没嘴上厉害,到时候也别丢人。现在吵来吵去,像什么军人样子?”

两人都低下头,不再说话。周围的士兵也渐渐散开,嘴里还小声议论着“比武场上见”。林文澜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却有了个主意——他让李副官去各营通知,比武当天加一场“模拟攻防赛”,由一营守、二营攻,三营当裁判,场地就选在营地西边的小山坡,按实战标准布置工事和模拟目标。

“模拟攻防赛?”方靖听说后,有些意外,“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会受伤。”

“我已经让卫生队准备好急救物资了,而且不用实弹,用空包弹和信号弹。”林文澜解释,“咱们练了这么久的刺杀、射击,最终还是要用到战场上。模拟攻防赛能让大家熟悉配合,知道怎么跟友邻部队协同,比单纯的单项比武更有用。”

方靖想了想,同意了。他知道林文澜说得对,18军虽然是王牌,但之前跟红军打仗时,不少部队就是因为配合不好才吃了亏。要是能借着这次比武练一练协同作战,就算冒点风险也值得。

比武当天,天刚亮,营地西边的小山坡就热闹起来。一营的士兵在山坡上挖战壕、架铁丝网,还在战壕里放了几个稻草人当模拟目标;二营的士兵则在山脚下集合,每个人都背着步枪和手榴弹(空包弹),脸上涂了黑灰,看起来像真要上战场一样。三营的裁判们拿着哨子和记录表,站在山坡两侧的高地上,眼睛紧紧盯着场地。

方靖和林文澜站在远处的土坡上,拿着望远镜观察。“你看一营的工事,挖得还挺像样。”方靖指着山坡,“赵大虎那小子,在战壕里放了不少手榴弹的拉环,说是能模拟‘诡雷’,让二营的人不敢随便靠近。”

林文澜笑了笑:“赵班长脑子挺活,知道用小技巧。不过二营也没闲着,你看他们的队形,分成了三个小队,应该是想从左右两边绕过去,夹击一营的阵地。”

正说着,哨声响了。二营的士兵像潮水一样冲了上去,左边的小队负责吸引火力,右边的小队偷偷绕到山坡侧面,中间的小队则趴在地上,用步枪对着战壕里的稻草人“射击”,空包弹的“砰砰”声在山坡上回荡。

一营的士兵也不含糊,赵大虎站在战壕里,指挥着士兵们交替射击,还时不时扔出几个烟雾弹,把二营的进攻路线挡住。有几个二营的士兵想冲过铁丝网,却被一营的士兵用木枪“刺倒”,裁判立刻吹哨,示意他们“阵亡”,只能退出场地。

“打得不错。”方靖点点头,“一营的防守很稳,二营的进攻也有章法,比我预想的好。”

林文澜却皱了皱眉:“您看二营的右翼,他们绕到侧面后,没有及时跟中间的小队联系,要是真在战场上,很容易被一营的预备队包抄。还有一营,战壕里的士兵只顾着射击,没人观察侧翼,要是二营真从侧面冲进来,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方靖仔细一看,还真是。他刚想说话,就看到二营的右翼小队突然加快速度,朝着一营的侧翼冲了过去。一营的士兵果然没反应过来,等他们发现时,二营的士兵已经冲到了战壕边,用木枪对着他们“刺”了过去。

“不好!”方靖喊了一声,却看到赵大虎突然从战壕里跳出来,手里拿着一根绳子,一下子缠住了二营小队长的腿,把他拉倒在地。紧接着,一营的预备队从战壕后面冲了出来,对着二营的右翼小队“射击”,把他们逼退了回去。

哨声再次响起,模拟攻防赛结束。一营守住了阵地,二营进攻失败。林文澜走过去,把双方的军官叫到一起,指着场地说:“二营的右翼小队绕侧翼的思路是对的,但没跟中间小队协同,导致孤军深入;一营的防守很顽强,但侧翼观察不到位,要是赵班长没反应快,阵地早就丢了。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

军官们都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他们知道林文澜说得都是实战经验,比在课堂上听教官讲课管用多了。

接下来的单项比武更激烈。刺杀比赛中,赵大虎一路过关斩将,决赛时遇到了二营的一个老兵。两人你来我往,木枪碰撞的“砰砰”声不绝于耳。赵大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硬拼力气,而是借着老兵的进攻势头,巧妙地避开后反击,最终赢了比赛。

射击比赛的冠军被三营的一个新兵夺走。这新兵叫陈小六,是个农村孩子,以前在家用猎枪打过兔子,眼神特别好。移动靶比赛时,他五发子弹全中,还打出了三个十环,连裁判都忍不住鼓掌。

负重越野比赛最让人揪心。有个一营的士兵跑到一半时,脚崴了,却不肯放弃,咬着牙一瘸一拐地继续跑。周围的士兵都为他加油,连方靖都站起来喊:“好样的!”最终,这个士兵虽然没拿到名次,但林文澜还是给他发了个“坚持奖”,奖励他一件新棉衣。

比武结束后,林文澜和方靖站在颁奖台上,给获奖的士兵和排颁奖。赵大虎拿着“刺杀冠军”的奖状,笑得合不拢嘴;陈小六捧着奖品——一把崭新的步枪,激动得手都在抖;一营的一排因为总积分最高,全排士兵都欢呼起来,因为他们不仅能放假一天,还能优先领棉衣。

“今天大家都表现得很好。”方靖拿着话筒,声音洪亮,“但我要告诉大家,比武不是结束,是开始。月底的师部考核,才是真正的考验。我希望大家能把今天的劲头保持下去,拿到‘剿匪模范团’的称号,给咱们33团争光!”

士兵们齐声喊:“是!”声音震得周围的树木都在摇晃。

林文澜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很感慨。刚来33团时,士兵们对他有敌意,方靖对他冷淡,现在却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他知道,这不是靠“关系”,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跟士兵一起训练,帮他们解决住宿和伙食问题,打胜仗不抢功,比武时公平公正。

接下来的日子里,33团的训练更有针对性了。林文澜根据比武中发现的问题,调整了训练计划:给二营加练“协同进攻”,给一营加练“侧翼观察”,还让陈小六当“射击教练”,教其他士兵怎么瞄准移动靶。方靖也经常去操场看训练,有时候还会亲自示范刺杀动作,跟士兵们一起跑越野。

月底的师部考核如期而至。18军的六个团都聚集在九江城外的大操场上,彭善师长亲自担任裁判长。考核科目跟林文澜制定的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刺杀是三对三的团体对抗,射击是一百米的固定靶和五十米的移动靶,负重越野是十公里,还加了一个“夜间紧急集合”科目,要求各团在接到命令后半小时内集合完毕,携带全部装备出发。

考核当天,天还没亮,师部的紧急集合号就响了。33团的士兵们早就习惯了早起,听到号声后,不到二十分钟就集合完毕,装备整齐,没有一个人迟到。彭善师长看了,点了点头,对身边的参谋说:“33团的军容,比上个月好多了。”

接下来的考核,33团的表现更是亮眼。刺杀团体对抗中,赵大虎带领的小队配合默契,三下五除二就击败了对手;射击比赛中,陈小六再次发挥出色,一百米固定靶十发子弹打了九十九环,五十米移动靶五发全中,还带动了身边的士兵,让33团的射击平均分在六个团里排第一;负重越野比赛中,33团的士兵虽然有几个人体力不支,但都坚持到了终点,平均成绩比第二名快了五分钟。

最让彭善满意的是“夜间侦察”科目。考核要求各团派一个班,在夜间潜入“敌占区”(其实是师部划定的一片树林),摸清“敌人”的布防情况,然后绘制地图回来。33团派去的是赵大虎的班,他们借着月光,小心翼翼地穿过树林,不仅摸清了“敌人”的布防,还在回来的路上设了几个“陷阱”,把其他团的侦察班都“困住”了。

考核结束后,彭善师长在总结大会上宣布:“33团在本次考核中,总分第一,授予‘剿匪模范团’称号,奖励步枪五十支、子弹一万发,冬季棉衣优先发放!”

台下的33团士兵们欢呼起来,方靖和林文澜互相看了一眼,都露出了笑容。方靖拍着林文澜的肩膀:“文澜,这次能拿到‘剿匪模范团’,你功不可没。要是没有你制定的训练计划和比武大赛,咱们团也拿不到第一。”

林文澜摇摇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士兵们不配合,我制定再好的计划也没用。”

正说着,彭善师长走了过来,笑着说:“方团长,林副团长,你们33团这次表现不错,给11师争了光。特别是林副团长,我听说你刚来的时候,士兵们对你有意见,现在却都服你了?”

林文澜赶紧敬礼:“彭师长,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士兵们都是好样的,只要真心待他们,他们就会跟你一起干。”

彭善点点头:“说得好。军人就要这样,不搞虚的,靠本事说话。我已经向陈军长汇报了你的表现,陈军长很满意,说以后有机会,要给你更多的担子。”

林文澜心里一暖,他知道,这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1935年12月,江西的天气越来越冷,长江上结了一层薄冰。33团因为拿到了“剿匪模范团”的称号,不仅领到了新步枪和子弹,还提前穿上了冬季棉衣。士兵们的士气更高了,每天训练都劲头十足。

这天,林文澜正在办公室整理训练报告,李副官匆匆跑进来:“副团长,师部来电,说红军的大部队在赣南一带活动,陈军长命令18军各团集结,准备围剿!”

林文澜立刻站起来,拿起报告:“走,跟方团长汇报去!”

方靖的办公室里,已经挂起了赣南的地图。看到林文澜进来,方靖指着地图说:“文澜,你看,红军的主力在宁都一带,陈军长让咱们11师从九江出发,经南昌,到宁都附近集结,配合其他部队形成包围圈。这次围剿,怕是一场硬仗。”

林文澜走到地图前,看着宁都的位置:“宁都多山,地形复杂,红军在那里经营了多年,肯定熟悉地形。咱们这次不能像以前那样硬冲,得先摸清红军的布防,再制定战术。另外,后勤也很重要,从九江到宁都,路程不近,得提前准备好粮食和弹药,避免在路上出问题。”

方靖点点头:“我已经让后勤股准备了,粮食能撑一个月,弹药也带够了。至于摸清布防,我想让你带一个连,提前去宁都附近侦察,怎么样?”

林文澜毫不犹豫地答应:“没问题!我明天就出发,争取三天内把红军的布防情况摸清楚。”

第二天一早,林文澜带着赵大虎的连,背着轻便的装备,悄悄离开了33团的驻地。他们没有走大路,而是沿着山间小路走,尽量避开红军的岗哨。赵大虎的班负责开路,陈小六则拿着望远镜,观察远处的动静,其他士兵则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

走了两天,他们来到了宁都附近的一座小山。林文澜让士兵们隐蔽在树林里,自己则和赵大虎、陈小六悄悄爬上山顶,观察山下的情况。山下有一片村庄,村庄周围有红军的士兵在巡逻,村口还架着机枪,看起来防守很严密。

“副团长,你看,村庄后面的山上,有红军的帐篷。”陈小六指着远处,“大概有十几个帐篷,应该是一个营的兵力。”

林文澜拿出地图,在上面标记:“村庄里的红军负责防守,山上的应该是预备队。咱们再往东边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布防。”

他们又爬了几座山,发现宁都周围的红军布防很有规律——以村庄和山头为据点,形成了互相支援的防线,而且每个据点之间都有小路连接,方便调动兵力。林文澜一边观察,一边在地图上标记,还让赵大虎画下了每个据点的火力布置。

第三天下午,他们正在一座山的山腰休息,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脚步声。林文澜立刻让士兵们隐蔽在草丛里,自己则和赵大虎悄悄探出头——是红军的一支巡逻队,大概有十几个人,正沿着小路走过来。

“怎么办?副团长。”赵大虎小声问,手已经握住了腰间的手枪。

林文澜摇摇头:“别动手,咱们是来侦察的,不是来打仗的。等他们过去再说。”

巡逻队慢慢走了过来,离他们只有十几米远。林文澜屏住呼吸,看着他们的脚下一步步走过草丛。就在这时,陈小六不小心碰掉了身边的一根树枝,发出了“咔嚓”一声。

“谁在那里?”巡逻队的队长立刻举起枪,大声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