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 > 第4章 十八军内立军威(1935年·江西九江)

长江的水汽裹着初秋的凉意,扑在林文澜脸上。他站在九江码头,看着远处驶来的小火轮——18军第11师的副官带着两个卫兵正站在船头,黑色的军装在江风里绷得笔直。从南京到九江,火车转轮船,三天的路程里,林文澜把11师的资料翻了三遍:师长彭善是陈诚的老部下,黄埔一期生,以治军严苛闻名;33团团长方靖是湖北人,从士兵一步步升到团长,在18军里资历深厚,手下的三个营长都是跟着他打了多年仗的老兵。

“是林副团长吧?”副官跳上岸,敬礼的动作标准利落,“我是师部副官李刚,奉彭师长命令,来接您去团部。”

林文澜回礼,目光扫过副官身后的卫兵——两人肩扛步枪,枪托锃亮,绑腿扎得没有一丝褶皱,连鞋带都系得整整齐齐。他心里暗叹:不愧是陈诚的嫡系,连卫兵的军容都这么严整。

马车驶往城外的33团驻地,沿途能看到18军的士兵在操练。有的在练刺杀,枪尖的刺刀反射着寒光;有的在练跑步,步伐整齐得像一块移动的黑布。李刚指着远处的操场说:“林副团长,咱们18军有规矩,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操练,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得跟练——彭师长说了,‘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林文澜点点头:“应该的。军人嘛,就得有军人的样子。”他知道,18军的官兵大多看不起“参谋出身”的军官,觉得他们只会耍嘴皮子,不会带兵。要想在33团立足,第一步就得过“军容关”,先把自己的架子放下来,跟士兵一起练。

到了团部,方靖正在办公室里看地图。他穿着一身褪色的军装,袖口磨出了毛边,脸上带着几道浅浅的伤疤——那是去年围剿红军时留下的。看到林文澜进来,方靖只是抬了抬眼,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师部的命令我收到了,你分管训练和后勤,有什么不懂的,问副官。”

语气里的冷淡,林文澜听得明白。他没在意,坐下后拿出公文包,从里面掏出一叠纸:“方团长,这是我根据18军的训练大纲,结合之前‘乡土训练’的经验,写的33团训练补充方案。您看看,要是有不合适的地方,咱们再改。”

方靖接过方案,翻了几页,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方案里没什么空话,全是具体的训练细节:比如针对九江多水网的地形,增加“水上侦察”和“滩涂进攻”训练;针对士兵射击命中率低的问题,提出“每日十发实弹,每周一次射击考核”;甚至连士兵的伙食都写了进去,建议增加杂粮和蔬菜,避免士兵因长期吃糙米闹肚子。

“你以前带过兵?”方靖放下方案,语气里多了几分好奇。他原以为林文澜是委员长身边的“关系户”,只会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没想到方案这么接地气。

“在南昌补充团待过半年,带过一个排。”林文澜实话实说,“那会儿条件差,士兵都是壮丁,没经过正规训练,吃了不少亏。后来搞‘乡土训练’,也算摸出了点带兵的门道。”

方靖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把方案放在了抽屉里。林文澜知道,这是还没完全认可他,得用实际行动证明。

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军营里就响起了起床号。林文澜翻身下床,用冷水洗漱完,换上训练服,准时出现在操场。士兵们看到他,都有些惊讶——以前的副团长都是睡到大天亮,很少来操场。

“全体集合!”方靖也来了,站在操场中央,目光扫过队伍,“从今天起,林副团长分管训练,以后每天的早操,他都会跟大家一起练。”

队伍里一阵骚动,几个老兵交头接耳,眼神里带着怀疑。林文澜没说话,走到队伍前面,对着方靖敬了个礼:“方团长,我请求跟士兵一起参加刺杀训练。”

方靖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可以。”

一个老兵扛着两把木枪走过来,递给林文澜一把。这老兵叫赵大虎,是一营的班长,跟着方靖打了五年仗,最看不起“只会耍笔杆子的军官”。他把木枪递给林文澜时,故意用了点劲,想让林文澜出丑。

林文澜接过木枪,掂量了一下,心里有数。刺杀训练开始,赵大虎主动站出来,要跟林文澜对练。“副团长,您要是不行,就早点说,别硬撑。”赵大虎的语气里带着挑衅。

林文澜笑了笑,摆好刺杀姿势:“来吧。”

赵大虎大喝一声,举枪就朝林文澜刺过来,动作又快又狠。士兵们都围了过来,想看林文澜的笑话。林文澜却不慌不忙,侧身躲过,手里的木枪顺着赵大虎的枪杆滑过去,枪尖正好顶住赵大虎的胸口——这是他在补充团时,跟一个老兵学的“借力打力”的法子,专门对付力气大的对手。

赵大虎愣了,没想到林文澜真会刺杀。他不服气,又刺了过来,这次更猛。林文澜依旧不硬拼,左躲右闪,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顶住赵大虎的胸口。连续十几个回合下来,赵大虎累得满头大汗,手里的木枪都有些握不住了,而林文澜却面不改色。

“停!”方靖喊了一声,走到两人面前,看了看赵大虎,又看了看林文澜,“林副团长的刺杀技术不错,赵班长,你得好好学学,别以为自己资历老,就看不起别人。”

赵大虎脸涨得通红,低下头:“是,团长。”

林文澜走过去,拍了拍赵大虎的肩膀:“赵班长,你的力气大,刺杀动作也标准,就是太急了。下次对练,咱们再琢磨琢磨,怎么把力气用在点子上。”

赵大虎愣了一下,抬头看了看林文澜——没想到林文澜不仅没为难他,还夸了他。他心里的敌意少了几分,点了点头:“好,副团长。”

早操结束后,林文澜没回办公室,而是去了士兵宿舍。宿舍里很整洁,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但墙角的霉味很重。他蹲下身,摸了摸墙根——潮得能拧出水来。“李副官,”林文澜喊来副官,“士兵宿舍的墙得重新刷一遍,再在墙角放些石灰防潮。另外,每个宿舍都要多开一个窗户,通风好,士兵不容易生病。”

李副官有些为难:“副团长,团里的经费紧张,刷墙、买石灰都要花钱,怕是……”

“经费的事我来想办法。”林文澜打断他,“士兵们住在这么潮的地方,要是生病了,怎么训练?怎么打仗?你先统计一下,需要多少石灰、多少油漆,报给我。”

李副官点点头:“是。”

林文澜又去了伙房。伙房里的灶台黑乎乎的,几个炊事兵正围着一口大锅煮粥,锅里的糙米里还掺着沙子。“老张,”林文澜喊来炊事班长老张,“这米怎么不筛干净?士兵们吃了带沙子的饭,容易伤肠胃。”

老张叹了口气:“副团长,不是我们不筛,是米不够好。团里的粮库里,都是去年的陈米,沙子本来就多,而且量也不够,每天都得掺点红薯才能管饱。”

林文澜皱了皱眉——他没想到33团的后勤这么差。他跟着老张去了粮库,打开粮仓一看,里面的糙米果然又潮又杂,还散发着一股霉味。“李副官,”林文澜拿出笔记本,“你把粮库的库存、每天的消耗量,还有士兵的伙食标准,都整理成表格,下午给我。另外,你去师部问问,这个月的军粮什么时候到,能不能申请点新米。”

回到办公室,林文澜看着李副官送来的表格,心里有了主意。他拿起笔,写了一份《33团后勤改善申请》,里面详细写了士兵宿舍的防潮需求、伙房的卫生问题,还有军粮的质量问题,最后还加了一句:“后勤乃军队之本,若士兵住不安、食不饱,恐影响训练士气,不利于剿匪作战。”

写完后,林文澜没直接送师部,而是先去找方靖。方靖看了申请,眉头皱得更紧:“师部的经费一直紧张,咱们18军虽然是王牌,但也得排队等。你这申请送上去,怕是石沉大海。”

“方团长,”林文澜递给他一支烟,“我知道师部经费紧张,但咱们可以换个方式。这份申请里,我提到了‘不利于剿匪作战’——现在委员长正盯着江西的剿匪进度,师部肯定不敢怠慢。而且,我在南京的时候,跟军政部后勤司的王司长打过交道,他欠我个人情。我可以给他写封信,请他帮忙催催师部。”

方靖有些惊讶:“你还认识军政部的人?”

“之前搞‘乡土训练’的时候,跟王司长打过几次交道,帮他解决了几个试点的后勤问题。”林文澜笑着说——其实他跟王司长只是见过几面,但这种时候,得把“关系”亮出来,才能让方靖放心。

方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在申请上签了字:“行,那就按你说的办。要是真能改善后勤,士兵们肯定会感激你。”

林文澜立刻把申请送到师部,又给军政部的王司长写了封信,托南京的同乡帮忙转交。没想到三天后,师部就批了——不仅拨了两百块大洋用于宿舍防潮和伙房改造,还提前送来了这个月的军粮,其中一半是新米。

消息传来,33团的士兵都很高兴。赵大虎特意找到林文澜,挠着头说:“副团长,您真有本事,这下咱们能吃上干净饭了。”

林文澜笑了笑:“这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递了个申请。咱们一起把宿舍修好了,把伙食改善了,才能更好地训练,更好地打仗。”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文澜亲自盯着宿舍改造和伙房整顿。他让士兵们把宿舍的墙重新刷了一遍,在墙角放了石灰,还加开了窗户;又让伙房把灶台彻底清理干净,每天的饭菜都要留样检查,确保卫生。士兵们住得舒服了,吃得也香了,训练的士气明显高了不少。

方靖看在眼里,对林文澜的态度也变了。以前开会的时候,都是方靖一个人说了算,现在都会主动问林文澜:“你对训练有什么想法?”“后勤方面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这天晚上,方靖特意请林文澜吃饭。酒过三巡,方靖放下酒杯,认真地说:“文澜,以前是我小看你了。我以为你是靠关系上来的,没想到你真有本事,既能带兵训练,又能解决后勤问题。以后33团的事,咱们一起商量着来。”

林文澜心里一暖,举起酒杯:“方团长,您是前辈,我还有很多要学的。以后还请您多指点。”

两人正喝着,李副官匆匆跑进来:“团长,副团长,师部来电,说红军的一支小部队在九江附近活动,让咱们团派一个营去搜剿。”

方靖立刻站起来,走到地图前:“红军的哪支部队?有多少人?”

“师部说不清楚,只知道大概在东边的黄老门一带,人数不多,可能是运输队。”李副官回答。

方靖皱了皱眉:“黄老门一带全是山区,地形复杂,红军又熟悉地形,不好打。”他看向林文澜,“你怎么看?”

林文澜走到地图前,指着黄老门说:“黄老门虽然地形复杂,但有一条河从山里流出来,红军要是运输物资,肯定会走河边的小路——毕竟挑着重担,走山路太费劲。咱们可以派一个连守住河口,再派两个连从两边的山包绕过去,形成夹击之势。另外,咱们可以找当地的老乡当向导,他们熟悉地形,能帮咱们找到红军的踪迹。”

方靖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以前咱们搜剿红军,总找不到路,要是有老乡当向导,就省事多了。”

“我去联系老乡。”林文澜自告奋勇,“之前搞‘乡土训练’的时候,我跟黄老门附近的几个乡绅打过交道,他们愿意帮咱们。我现在就去打电话,让他们帮忙找几个熟悉地形的老乡。”

当晚,一营在营长的带领下出发,林文澜跟着一起去——他想亲自看看,自己的战术能不能管用。出发前,方靖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心点,红军虽然人少,但很狡猾。”

“放心吧,方团长。”林文澜敬礼,“我会跟一营的同志配合好,争取把红军的运输队截下来。”

部队走到黄老门附近时,天已经亮了。林文澜联系的老乡也到了——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农,叫王大爷,在黄老门山里住了一辈子,哪里有小路,哪里有山洞,都一清二楚。

“王大爷,麻烦您带我们去河边的小路。”林文澜递给他一袋米,“这是一点心意,谢谢您帮忙。”

王大爷接过米,笑着说:“长官客气了,红军来了抢我们的粮食,你们来了保护我们,我们当然愿意帮忙。”

跟着王大爷,部队很快找到了河边的小路。林文澜让一连连长带部队守住河口,二连和三连分别从左右两边的山包绕过去,自己则跟着一营营长在中间接应。

等了大概两个小时,远处传来了脚步声。林文澜趴在草丛里,借着树叶的缝隙一看——果然是红军的运输队,大概二十多个人,挑着十几个竹筐,正沿着河边的小路走过来。

“等他们走到中间,再动手。”林文澜对营长说。

等红军的运输队走到包围圈中间,林文澜大喊一声:“打!”

两边的山包上立刻响起了枪声,红军的运输队慌了,想往山里跑,却被河口的一连拦住了。没几分钟,战斗就结束了——红军的运输队没带多少武器,大部分人都投降了,只有少数几个人跑了。

士兵们打开竹筐一看,里面全是药品和布匹——这是红军从外地运来的急需物资。营长高兴坏了,拍着林文澜的肩膀说:“副团长,还是你有办法!要是按以前的法子,咱们肯定找不到红军的运输队。”

林文澜笑了笑:“还是老乡帮忙,还有大家配合得好。咱们赶紧把物资和俘虏送回团部,向方团长报喜。”

回到团部,方靖看着缴获的物资,笑得合不拢嘴:“好!好!这次不仅缴获了物资,还没损失一个人,师部肯定会表扬咱们!”他立刻写了战报,上报师部,还特意在战报里提到了林文澜的功劳:“林副团长提出‘借力老乡、夹击河口’的战术,成功截获红军运输队,功不可没。”

师部很快就来了嘉奖令,不仅给33团记了一功,还奖了五百块大洋。方靖把奖金分给了参与搜剿的士兵,还特意给林文澜留了一百块:“这是你应得的。”

林文澜却把奖金退了回去:“方团长,这次能成功,是大家的功劳,我不能独吞。不如把这一百块大洋用来改善伙房,给士兵们加几顿肉,让大家高兴高兴。”

方靖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

消息传开,士兵们更佩服林文澜了。以前大家都觉得他是“南京来的关系户”,现在却都愿意跟他亲近——训练时他跟大家一起练,吃饭时他跟大家一起吃,还帮大家解决了住宿和伙食问题,打了胜仗还不抢功。连最开始不服气的赵大虎,都成了林文澜的“铁杆粉丝”,每次训练都主动配合他。

1935年11月,江西的天气越来越冷。师部下达命令,让18军各团进行冬季大练兵,月底进行考核,成绩最好的团,能获得“剿匪模范团”的称号,还能得到额外的装备补充。

方靖把林文澜叫到办公室,表情严肃:“这次考核很重要,咱们33团在11师里,训练成绩一直中等,要是能拿到‘剿匪模范团’,不仅能得到装备,还能让兄弟们脸上有光。你负责训练,得拿出点真本事。”

“方团长,您放心。”林文澜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训练计划,“我根据冬季的天气和地形,制定了‘耐寒训练’‘夜间侦察’‘山地进攻’三个重点科目。另外,我还想搞个‘士兵比武大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