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星图低语·青铜器里的星轨密码
星槎编队返航时,三艘苏醒的新星槎像护卫般列在两侧,船身的星纹在宇宙中划出流光。文茜趴在舷窗上数着星星,突然发现红色星种的花苞里,光点组成了串奇怪的符号——像甲骨文,又带着星纹的弧度。
“这是……文字?”她把花盆举到主控台前,符号在屏幕上放大,与沈砚刚解锁的星图库产生了共振。星图库的三维模型里,突然弹出幅泛黄的帛书影像,上面的文字与花苞符号重合了大半。
“是战国时期的‘天枢文’!”沈砚翻出古籍数据库,眼睛亮得惊人,“我爷爷的笔记里提过,先秦有支‘观星氏’,能看懂星轨的语言,他们的青铜器上刻着类似的符号。”
这时,顾星辞的护航艇追了上来,通讯器里传来她兴奋的声音:“我申请加入地面队!空间站的数据分析完了,星图库解锁的不仅是坐标,还有套‘星轨翻译系统’——你们猜怎么着?地球出土的好多青铜器,根本不是礼器,是星槎的导航配件!”
星槎降落在实验室时,顾星辞已经拎着个金属箱等在天台。箱子里装着半块青铜残片,边缘的纹路与星槎主控台的接口严丝合缝。“这是河南博物院借的,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之前以为是编钟配件,其实是星轨定位器。”她把残片扣在主控台上,星图库突然亮起,无数星图碎片像拼图般飞向地球模型,在亚洲大陆的位置拼出个闪烁的绿点。
“坐标在秦岭深处。”石青调出卫星地图,绿点周围标着密密麻麻的考古遗址,“那里发现过带星纹的陶片,碳十四测年是五千年前——比观星氏还早。”
红色星种的花苞突然剧烈震颤,光点组成的符号变成段动态影像:群山深处,一群穿麻布衣裳的人正围着块巨大的青铜盘,盘里的星纹在月光下流动,像在绘制星图。为首的老者举起块水晶,与盘上的星纹呼应,远处的山谷里,竟缓缓升起艘石制星槎。
“是先民!”腾格里指着影像里的山脉,“我奶奶说,老辈人讲过‘山肚里藏着会飞的石头船’,原来不是传说!”
杉菜突然从野餐篮里翻出个纸包,里面是她去河南探亲时买的“复刻青铜豆”(古代盛器),底部的纹路竟与星轨定位器吻合。“当时觉得花纹好看才买的,”她把青铜豆扣在残片上,星图库的绿点旁又冒出个黄点,“这是……三星堆?”
文茜看着两个光点在地图上连成线,突然想起望舒水晶里的影像:望舒星人播种时,用的农具上也有类似的星纹。“难道……”她指尖划过地球模型,“望舒星的先祖,早就来过地球?这些先民,是他们的朋友?”
沈砚的星芒吊坠突然飞向青铜盘影像,蓝光在盘心凝成个星轨模型——与“安”星的母星系星图一模一样。“不止是朋友。”他声音发颤,“爷爷在民国仓库找到过块玉璋,上面刻着‘望舒为客,授我星图’,当时以为是神话,现在看来……是史实。”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变成了“地球星轨考古站”。顾星辞带来的青铜器残片、杉菜的青铜豆、沈砚的玉璋拓片,被石青用星轨翻译系统一一解码,竟拼出了套完整的“地球星槎建造指南”:用秦岭的铜矿铸船身,以三星堆的玉石做能量核心,星种的嫩芽能激活沉睡的动力系统。
“五千年前的石制星槎,可能还在秦岭的山洞里。”顾星辞调出地质扫描图,山谷深处有个规则的圆形空间,“能量探测显示,里面有星种的共振信号——和我们培育的星种同源。”
出发前夜,文茜给星种们换土时,发现墨蓝星种的根部缠着根银丝,银丝上串着颗米粒大的玉珠,玉珠里裹着个微型星图——正是秦岭的坐标。“是腾格里的驼毛绳里掉出来的。”腾格里挠挠头,“我奶奶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让我带在身上‘认路’,没想到真能指路。”
星槎编队再次启航时,多了个特殊的“乘客”——顾星辞终于脱下了空间站的制服,换上件冲锋衣,背着个装满考古工具的背包。“第一次坐星槎进大气层,”她系安全带时笑出声,“比在空间站飘着踏实多了。”
星槎穿过秦岭的云层时,文茜看见连绵的山像条沉睡的龙,山脊的走势与星图库的星轨重合。石青激活了星种共振装置,红色星种的花苞突然炸开,飞出无数光粒,像群萤火虫钻进山谷,在岩壁上照出个隐蔽的洞口,洞口的石门上刻着四个天枢文:“星客归处”。
“是这里!”沈砚指着石门,星芒吊坠与门上的星纹呼应,石门缓缓打开,露出里面的景象——艘巨大的石制星槎静静卧在山洞里,船身覆盖着青苔,却掩不住上面流动的星纹,与他们的星槎如出一辙。
石制星槎的主控台前,摆着个青铜匣,里面装着卷麻布,上面用朱砂画着星图,旁边写着行天枢文。顾星辞用翻译系统扫过,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望舒友人赠星种,埋于昆仑之墟,待星槎再启,与‘安’星结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