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星雾迷航·日志里的未尽之言
星种长到半尺高时,实验室的窗台上已经摆满了花盆。墨蓝的茎秆缠着腾格里带来的驼毛绳,金色的叶片总朝着太阳转,红色的嫩芽顶端竟结出了米粒大的花苞——石青用光谱仪测过,花苞里裹着星轨能量,像颗浓缩的小星辰。
“民国探险队的日志找到了。”沈砚抱着个泛黄的硬壳本走进来,封皮上烫着“西北星图考察队”几个字,边角磨损得厉害,“顾教授托人从档案馆调的,是队长的亲笔记录。”
众人围到长桌旁,文茜小心地翻开日志,纸页脆得像枯叶,字迹却很工整。开篇记着出发日期:民国二十六年秋,队员五人,目标“漠北星纹山”——正是腾格里老家附近的一片戈壁。
“十月初三,发现星纹岩脉。”沈砚念着其中一页,“岩脉里嵌着金属片,纹路与古籍中的‘望舒轨’吻合。入夜后,金属片发光,映出北方星空的异状,似有星槎航迹。”
“十月初七,抵达星纹山深处。”文茜接着读,指尖划过一行模糊的字,“遇星雾,能见度不足三尺。罗盘失灵,队员老陈说听见星雾里有人语,像……像孩童笑。”
腾格里突然“啊”了一声,指着日志里的插图:“这山形,和我爷爷说的‘**岭’一模一样!他说那里的雾会‘吃人’,进去的牧民从没出来过。”
石青把插图扫描进电脑,与卫星地图比对:“**岭的经纬度,正好对应中转站星图在太阳系内的投影点。”她调出三维地形模型,山脉走势竟与星槎残骸上的星纹重合,“像是……有人按星轨造了座山。”
这时,红色星种的花苞突然绽开,露出颗半透明的小球,里面浮动着细碎的光点。望舒水晶飞过去,小球里的光点立刻组成段影像:灰蒙蒙的雾里,隐约能看见三艘星槎的轮廓,像被蛛网缠住的蝶,船身覆盖着厚厚的星纹结晶。
“是中转站的星槎!”杉菜凑近屏幕,“那些结晶看起来像冰,会不会冻住了?”
顾星辞的影像适时弹出,身后的屏幕上正显示着星云数据分析:“那片星云的能量场很特殊,会让星槎表面形成‘星晶壳’,类似休眠舱的保护机制。但星雾里有空间乱流,普通星槎进去会被撕碎——”她顿了顿,调出另一份数据,“不过,我们的星槎有星种能量加持,星纹能与星晶壳共振,相当于有了‘通行证’。”
文茜想起日志里的“孩童笑”,指尖轻轻敲着桌面:“探险队说听见人语,会不会是……星槎里的意识?”
沈砚翻到日志最后几页,眉头渐渐皱起:“十月初十,找到星槎残骸。金属片上的星纹在发烫,老陈触碰后突然消失,只留下这块青铜片。”他指着日志里夹的一张拓片,正是顾星辞祖父发现的那块,“后面的字被水浸了,只剩‘星雾会复制……’几个字。”
“复制什么?”道明寺摩挲着腕上的星纹,“人?还是记忆?”
话音刚落,金色星种的叶片突然转向他,叶片上的纹路亮起,投射出段模糊的画面:民国探险队的队员们在星雾里行走,每个人身后都跟着个一模一样的影子,影子的眼睛是纯蓝色的,像望舒水晶。
“是复制羁绊!”沈砚猛地抬头,星芒吊坠发出急促的蓝光,“望舒星的记载里提过,星雾能捕捉生物的羁绊能量,生成‘镜像体’。如果心志不坚,会被镜像体拖入星雾深处。”
西门突然举着相机跑过来,屏幕上是他刚拍的星种:“你们看!”墨蓝星种的叶片上,竟映出了腾格里老家的毡房,金色星种的叶片上是杉菜家的稻田,红色星种的叶片上……是文茜八岁时住的老房子。
“它们在复制我们的记忆碎片。”文茜摸着叶片,突然懂了,“探险队的镜像体,大概是他们最牵挂的人和事。老陈消失,或许是跟着镜像体走了。”
接下来的一周,准备工作变得格外细致。顾星辞给星槎加装了“羁绊稳定器”——用星种芽的提取物做核心,能屏蔽镜像体的干扰。杉菜的野餐篮里除了食物,还多了个布包,装着每个人的“念想”:腾格里的驼毛绳、石青的旧电路板、沈砚祖父的笔记复印件,甚至还有道明寺随手画的向日葵。
“万一被星雾困住,看见这些就不会迷路了。”杉菜把布包塞进舱壁储物格,“我奶奶说,心里装着牵挂的人,雾再大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出发前夜,文茜坐在实验室的窗边,看着星种们在月光下轻轻摇曳。望舒水晶突然投射出“安”星的影像,守望者正和孩子们围着星种田,老人手里举着块新木牌,上面刻着:“星雾怕暖光,羁绊越热,光越亮。”
“暖光?”文茜低头看自己的手腕,星纹印记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她想起第一次见到道明寺时的慌乱,想起和沈砚一起破译星图的夜晚,想起杉菜递来的桂花糕……那些瞬间像火星,在心里燃成了团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