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这一产品非常昂贵,需要投入研发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但直到七年后,1908年美国的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线方式大批量生产汽车,才在欧美普及。
德国在电气、化学、机械制造等领域开始有显着成就,涌现出西门子、拜耳等一批世界级企业 。
而钢铁工业需要大量的铁矿石和煤炭,而这些资源在德国本土内的储量有限,不得不依赖进口。
哈德里的一位叔叔,还在非洲殖民地进行掠夺,为帝国经济的发展获取资源。
非洲几处殖民地的总督,全部都是容克军人。这位叔叔在德属非洲某地任总督,在当地用军事**管理,依赖暴力维持统治。
非洲为德国橡胶、棉花、剑麻种植园提供劳动力、为公共工程征集劳工、监督农民种植当局规定的经济作物等。
殖民政策先是强征土地,将所有良田宣布为德皇所有,通过拍卖,艾徳勒克家的格瑞尔公司获得了大量土地,是控制该地区主要十大公司之一。
不仅如此,一边从殖民地掠夺土地的产出,一边将德国生产出的工业品,倾销至非洲地区、换回巨额利润。
艾徳勒克已经不是纯粹的容克贵族,在下一代长子哈德里放弃军中路线后,这个容克,已经和传统的军事集团,开始越走越远。
而家族的基金会创立于1896年,随着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经济扩张和大量财富积累的时期。
家族投资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吸引本地贵族集团慕名而来,捐赠、抱团、投资、共同发展。
捐往家族"萨米尔"基金会的1000多万马克中,大约一半的钱来自于新兴资产阶级富豪。
此时德国许多文化和社会设施,从大学到博物馆、公园和社会性住宅,都是由慈善机构资助,而不是政府。
而德国本土的城市建设,高度依赖私人捐赠,以使中世纪的城镇,转型成现代大都市。
都市为富人们提供文化娱乐,也为穷人们提供社会服务。在建筑业的拓展中,艾徳勒克家的公司也首当其冲。
客观地来说,德意志是靠自身教育、科技、工业和实力发展,成为了欧洲强国。
它并不是那个、用枪炮强行打开庆国国门,向其倾销了七十年鸦片、荼毒其几代国民的罪魁祸首。
但1900年前几年,德皇的海外殖民地扩张政策、想赶超英美的虚荣,也使它在出兵、对华侵略上,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笔。
而在非洲那广袤殖民地,德国所获得的各种利益,远超庆国的青岛。
德国海外殖民地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德属东非、西南非洲、喀麦隆、多哥以及太平洋岛屿等地区。
而庆国的青岛及周边、陆海总面积,是1128平方公里。
比例是1128: 。堪称毫不起眼。
德国内部很多权贵,也根本看不上庆国仅仅这一个城市、弹丸之地。算是他们殖民领土上的末端。
而且,还是和八国列强一起去庆国费力争抢,才强占了那么一块儿地方。
不仅如此,大量派兵驻军青岛,实行像对非洲那样的暴力统治,不可能。因为庆国不是一盘散沙、不毛之地的荒凉非洲;它有统一的政权统治;有四亿多人民;有几千年以来、曾令人举世瞩目的文明。
德国对青岛殖民地的政策,与对非洲的血腥压榨、大量屠杀略有不同。是投资、是建设、是意图切入庆国获取更大利益的突破口,想做成一个超过英法的旗帜和标杆。
《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德国先是拨款5000多万马克修建大港码头,又投入1.7亿修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北段。
仅以上,折成白银就4500万两白银,而这还仅仅只是港口和铁路部分,整个青岛城的民居、工厂、绿化搞下来,都得破亿。
这些都是德国出的钱。
如此巨大投入,自然在国内引起强烈抗议,但德皇及政府都认为,后续都可以很快赚回来,包赚不赔。
宰相陴斯麦在世时,致力于强大德国本土实力,但并不支持扩张殖民地及对其过大投入。这也是他与皇帝的一大分歧。
他几年前去世之后,德皇威廉二世就大权独揽。要将青岛建成远东军事和贸易的“模范”殖民根据地。
要建设,就得投资,鼓动国内的贵族、大企业去投。钱,从哪儿来?
此时,艾徳勒克家族中有一个人,就要坚决支持皇帝投资庆国的青岛。
他是哈德里男爵。
*
这位22岁的年轻退役军官,引起了德皇经济大臣团的注意。
他父亲詹尼尔显然是老派,喜好对外掠夺资源、对内立足德国本土发展壮大,不想对海外殖民地投资的。
而哈德里对青岛情有独钟,那个他没有实现带心爱之人定居的梦想,那个他曾经掠夺过的远东之城。
他不想再踏足庆国这伤心地,不代表他忘了、抛弃了它。
当读着乌鸦诀别信中的字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