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的育儿经轰炸暂告一段落,家庭氛围重归宁静。但傅景渊和林晓悠都清楚,外部的干扰平息后,内部核心的稳固才至关重要。他们两人,一个是在商界杀伐决断、习惯掌控全局的集团总裁,一个是心思细腻、坚持科学育物的新手妈妈,如何在养育傅曦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步调一致,成了摆在面前最现实的课题。
第一次考验来得很快,是关于孩子的哭声。
一个深夜,傅曦在婴儿床里突然啼哭起来。林晓悠条件反射般就要起身,却被傅景渊轻轻按住。"等一下,"他在黑暗中低声说,声音带着刚醒的沙哑,"医生不是说,不要孩子一哭就立刻抱?要稍微观察一下,看他是不是真的需要安抚,还是只是在浅睡眠期哼唧?这样有助于培养他的自我安抚能力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林晓悠的心因为孩子的哭声而揪紧,但傅景渊的话又提醒了她。这是他们一起学习育儿知识时都认同的观点。她强迫自己躺回去,屏息倾听。小家伙哭了几声,声音渐渐低下去,变成了委屈的抽噎,小脑袋在襁褓里蹭了蹭,似乎又慢慢睡去了。
卧房里重新陷入寂静,只有彼此轻微的呼吸声。林晓悠松了口气,侧过身,在月光下看着傅景渊模糊的轮廓,轻声说:"你说得对。"
傅景渊握住她的手:"不是我说的对,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方法对。"
然而,几天后的另一个傍晚,情况却不同。傅曦不知为何哭得声嘶力竭,小脸憋得通红,无论林晓悠怎么抱着哄、检查尿布、尝试喂奶都无济于事。傅景渊下班回来,看到的就是妻子抱着哭闹不止的儿子,在客厅里焦急踱步,额上沁出细汗,眼里满是心疼和无措。
"我来试试。"傅景渊脱下西装外套,洗过手后,从林晓悠手中接过孩子。他的动作比最初熟练了许多,将哭闹的小家伙竖抱起来,让他的头靠在自己肩头,大手稳稳地托住他的臀部和后背,另一只手则节奏均匀地轻拍他的背。
"安安,爸爸在。"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告诉爸爸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
他没有像林晓悠那样急切地试图用各种方法止哭,只是保持着那个稳定、安全的姿势,在房间里缓慢地踱步,持续地、有节奏地轻拍,嘴里重复着简单的低语。奇迹般地,也许是父亲宽阔的胸膛和沉稳的心跳带来了安全感,傅曦尖锐的哭声渐渐减弱,变成了断断续续的抽泣,最后在爸爸肩上慢慢安静下来,只剩下小小的身体因为刚才哭得太厉害而偶尔抽搐一下。
林晓悠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了什么。她走过去,靠在傅景渊身边,看着儿子湿润的睫毛,轻声说:"我太着急了,只想让他立刻停止哭泣。"
傅景渊空出一只手揽住她的肩:"你的反应是母亲的本能,没有错。但我们之前讨论过,有时候孩子哭,不一定是有具体的需求,可能只是情绪宣泄或者寻求安全感。在这种时候,稳定的情绪和持续的安抚,比慌乱地尝试各种方法更重要。"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前提是排除了饥饿、尿湿、病痛这些基本需求。"
林晓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一刻她意识到,育儿理念的统一,并非死板地套用某条规则,而是在理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且夫妻双方能够互相补位。当她因为母性本能而心软焦虑时,需要傅景渊的理性和稳定来支撑;而当傅景渊可能过于强调规则和习惯培养时,则需要她细腻的观察和情感的温暖来调和。
这次小小的"实战"让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夜谈。在傅曦安然入睡后,两人坐在书房里,面前放着那本共同的育儿笔记。
"景渊,"林晓悠率先开口,"我觉得我们需要更明确一些原则,但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而是我们共同认可的处理方式。比如关于哭闹,我们可以约定:先快速排查生理需求(饿、尿、病),如果都不是,则根据哭声类型和强度判断是短暂情绪宣泄(短暂等待观察)还是需要情感安抚(稳定拥抱陪伴)。"
"同意。"傅景渊赞许地看着她,拿出笔在笔记本上记录,"这样既避免了过度反应,也避免了冷漠忽视。核心是,我们都要努力保持情绪稳定,不给对方和宝宝传递焦虑。"
他们开始一项项梳理可能遇到的情况,并试图达成共识。
关于喂养:"坚持科学喂养,按医生指导的月龄添加辅食,不提前,不盲目进补。喂养时创造愉快环境,不强迫进食。"傅景渊补充:"执行时,你更细心,负责掌握量和观察反应;我负责营造氛围,比如以后喂饭时,我可以在一旁用轻松的语气和安安互动。"
关于早期教育:"不拔苗助长,不盲目报早教班。早期教育的核心是高质量的陪伴和安全感建立。我们可以分工,你擅长语言和情感交流,多给他读绘本、唱歌、说话;我可能更擅长动作和探索,负责他大动作发展的引导和陪他进行安全的探索游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