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岁时予你 > 第31章 笔名撞车风波

岁时予你 第31章 笔名撞车风波

作者:一池月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5 23:01:43

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编辑部明亮的玻璃窗,在磨砂金属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坐在靠窗的工位上,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键盘,目光却始终无法聚焦在屏幕密密麻麻的文字上。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已染上深浅不一的金黄,偶尔有几片随风摇曳,缓缓飘落,在地上铺就一层柔软的地毯。这样的景致本该令人心旷神怡,但今天的苏念却无心欣赏。

她的心思早已飘向了那个期待已久的邮件——本期《文学清风》的样刊送达通知。这是她第三次在“青年作家专栏”发表文章,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那样令人悸动。前两次使用的笔名“砚念”已经收获了一些读者的好评,甚至有读者来信说喜欢她文字中流淌的温暖与真实。这些鼓励像是一盏盏小灯,在她创作的道路上闪烁,给予她前行的勇气。

墙上的时钟指向四点十五分,门口传来熟悉的快递员脚步声。苏念几乎是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快步走向前台。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那种期待与紧张交织的感觉,让她想起小时候等待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厚实的牛皮纸信封,指尖能感受到杂志光洁的封面透过纸张传递来的微凉触感。信封上熟悉的“文学清风”四个字让她微微一笑,这是她文学梦想的载体,每一次接触都让她感到无比神圣。

回到座位,她深吸一口气,才慢慢拆开信封。《文学清风》十月刊的封面是一幅水墨风格的秋景图,苍劲的松枝与远山相映成趣,右下角“文学清风”四个行书字挺拔有力。她习惯性地先翻阅目录,找到自己的文章所在页码——第68页,“青年作家专栏”。

然而,当她的目光落在那一页时,呼吸蓦地一滞。

两个相同的笔名并排列在相邻的文章标题下方——“砚念”。

苏念攥着刚收到的杂志样刊,指尖不自觉地收紧,光滑的铜版纸页被捏出浅浅折痕。她投稿时精心选择的笔名“砚念”,竟与另一位作者完全重合,连刊登的栏目都紧挨着。这种巧合在文学期刊中实属罕见,却偏偏让她碰上了。

她的目光在两个“砚念”之间来回移动,比较着两篇文章的版面和字数。另一篇《秋声赋》篇幅明显更长,被安排在页面上部,而她的《书窗闲话》则位于下方。尽管编辑已经用心通过排版做了区分,但笔名完全相同的事实依然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

“怎么会这样...”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这一刻,她感觉自己像是被人偷走了什么珍贵的东西。那个笔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她文学身份的一部分,承载着她的情感与记忆。

她想起一年前选择这个笔名时的情景。那是个雨夜,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她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本空白的笔记本,苦思冥想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的笔名。她想了很多名字,但都觉得不够贴切。直到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方端砚上——那是陆时砚从江南带回来的礼物,墨色深沉,边缘刻着细密的云纹,古朴而雅致。

“砚念”两个字在那一刻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既有着对文字的敬畏,又藏着对赠砚人的缱绻思念。这个笔名像是为她量身定制,完美地融合了她的情感与追求。

而现在,这个对她而言意义非凡的名字,竟然与他人共享。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的秘密花园里突然闯入了陌生人,虽然对方并无恶意,但还是让她感到不适。

“怎么了?脸皱得像被雨浇过的纸鸢。”一个温和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伴随着刚泡好的热可可的浓郁甜香。

陆时砚不知何时已经站在她的椅后,微微俯身看着桌上的杂志。他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深蓝色毛衣袖口稍稍挽起,露出线条流畅的手腕。作为大学文学系最年轻的副教授,他总是能在严谨学术与温和待人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苏念把样刊往他面前推了推,语气带着不自觉的委屈:“我用了好久的笔名,居然和别人撞了......编辑说下次投稿得改,可我想了一下午,都没想出比'砚念'更合心意的。”

她没说的是,“砚”字藏着陆时砚的名字,是她当初偷偷嵌进去的小心思。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她刚决定尝试文学创作,坐在窗边苦思笔名时,目光不经意落在陆时砚送的那方端砚上。砚台墨色深沉,边缘刻着细密的云纹,是他从江南古镇带回来的礼物。“砚念”两个字便在那一刻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既有着对文字的敬畏,又藏着对赠砚人的缱绻思念。

陆时砚接过杂志,目光在两个“砚念”上顿了顿。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抚过页面,眼底渐渐浮现出了然的笑意:“想保留'砚'字?”他的声音低沉温和,像秋日里缓缓流淌的泉水。

见苏念点头,他指尖在杂志边缘轻轻敲了敲,似在斟酌词句:“那不如加个衬字,比如'念砚之'?既藏了心意,又和别人区分开,读起来也顺口。”

苏念愣了愣,随即意识到他早已看穿笔名里藏着的小秘密,耳尖瞬间发烫。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写下“念砚之”三个字,钢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声响。这三个字笔画间像裹了蜜糖,越看越觉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来的意境,又添了几分古典雅致。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又往往源自对传统的深切理解与尊重。”陆时砚轻声说道,引用的不知是哪位大家的言论,却恰如其分地抚平了苏念心中的褶皱。

她抬头,正对上陆时砚温柔的目光。他递过热可可,白瓷杯壁温暖适中:“先喝点暖的,要是还想再琢磨,晚上回家我们一起想。”

窗外的夕阳渐渐西斜,橙红色的光芒透过玻璃,在桌面上拉长了两人的影子。那些光影交错着叠在展开的杂志上,两个“砚念”旁,新写的“念砚之”渐渐被暖光染得柔软而明亮。

苏念小口啜饮着热可可,甜而不腻的液体温暖了她的身心。她注意到陆时砚的目光仍停留在杂志上,似乎在仔细阅读那篇同名的文章。

“这位'砚念'文笔老练,应该是位资深作者。”陆时砚若有所思地说,“你的文章清新自然,各有千秋。”

苏念这才仔细读起那篇《秋声赋》。确实如陆时砚所说,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文章中,作者以秋声为引,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字里行间透着阅历与沧桑。相比之下,她的散文则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文字朴实而情感真挚。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陆时翻到杂志的目录页,指着上面几十个笔名说道,“每个创作者都会经历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他的话让苏念想起自己刚开始写作时的迷茫。那时她常常模仿喜欢的作家风格,字斟句酌地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甚至刻意模仿某些名家的笔调。直到后来,在陆时砚的鼓励下,她才逐渐放下对“像谁”的执念,开始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

记得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模仿某位当代散文大家风格的文章,自觉颇为得意,拿给陆时砚看。他仔细阅读后,温和地说:“写得很好,技巧上也接近了你模仿的对象。但是,我在其中听不到你的声音。”

那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她意识到创作的真谛不在于模仿得多像,而在于表达得多真。从那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用最真诚的文字与读者交流。

这次笔名撞车,或许正是提醒她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创作方向。

“你说得对。”苏念放下茶杯,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

陆时砚欣慰地笑了:“正是如此。优秀的创作者往往能够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举例说起几位文学大家的创作历程,他们如何在模仿中学习,在借鉴中创新,最终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苏念听得入神,心中的郁结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编辑部的同事们开始陆续收拾物品准备下班。苏念也将样刊小心地收进包中,决定回家再好好思考笔名的问题。

走出编辑部大楼,秋日的晚风已有几分凉意。陆时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外套披在苏念肩上,带着体温的衣服驱散了周围的寒气。

他们沿着种满梧桐的人行道慢慢走着,落叶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苏念忍不住再次提起笔名的事:“其实我很喜欢'念砚之'这个建议,但还想多几个选择。”

陆时砚点点头:“这是应该的。取名是大事,尤其是笔名,往往伴随一个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

他说起几个着名作家笔名的由来。鲁迅的笔名取自母姓“鲁”和“迅行”之意,寓意着迅速前行;冰心的笔名出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纯净高洁的文学追求;巴金则是取自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名字组合,反映了他年轻时的思想倾向。

“重要的是找到与内心共鸣的声音。”陆时砚总结道,“文字是心灵的镜子,笔名则是这面镜子的框架。”

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陈列着最新获奖的文学作品。苏念的目光被一本装帧素雅的小说吸引,作者笔名叫“墨笙”,既文艺又别致。

“你看,好的笔名确实能让人过目不忘。”苏念指着那本书说道。

陆时砚停下脚步,端详片刻:“确实不错。不过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就像穿衣打扮,最适合的往往不是最华丽的,而是最能体现个人气质的。”

这句话点醒了苏念。她一直追求的是文字的真挚与自然,那么笔名也应当符合这一特点,而不是过于追求别致或深奥。

回到家,苏念立即拿出笔记本,开始认真思考笔名的事情。她列出了几个方向:保留“砚”字的变化、完全创新的笔名、借鉴古典文学的名称......

陆时砚则在厨房准备晚餐,偶尔提出一两个建议,但始终尊重苏念的独立思考空间。他知道创作的事情最终要靠她自己决定。

餐桌上,苏念一边吃着陆时砚拿手的红烧茄子,一边继续琢磨笔名。突然,她想起小时候祖父教她写毛笔字时说过的话:“写字如做人,重在端正心意,不在浮华外表。”

祖父是个老派文人,虽然一生未曾发表只字片语,却对文字怀着近乎神圣的敬畏。每逢周末,苏念就会去祖父家学习书法。那间小小的书房里总是弥漫着墨香和书卷的气息,祖父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握笔的姿势,运笔的力度,告诉她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与智慧。

“我想保留'砚'字,”苏念放下筷子,眼神坚定,“它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字,更是一种初心。”

陆时砚赞同地点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很难得的坚持。”

饭后,他们并排坐在书房沙发上,各自阅读。苏念心不在焉地翻着一本现代散文集,思考着笔名的各种可能。陆时砚则批改着学生的论文,偶尔用红笔写下评语。

夜深了,窗外月色如水。苏念终于疲惫地合上笔记本,她已经列出了二十多个备选笔名,但没有一个能像最初的“砚念”那样让她心动。

陆时砚放下手中的工作,轻轻握住她的手:“有时候,越是想寻找完美的东西,越是容易忽略眼前的美好。'念砚之'其实已经很好了。”

苏望望着窗外皎洁的明月,忽然灵光一现:“不如叫'砚月'?取'砚台聚墨,月下书写'的意境。”

陆时砚沉吟片刻:“砚月......听起来清新脱俗,很有画面感。”

但苏念又犹豫了:“美则美矣,但似乎缺少了一点温度。”

这就是创作过程中的常见困境——理性上知道某个选择很好,但情感上无法完全接纳。陆时砚理解地拍拍她的肩:“那就明天再想吧。有时候放松下来,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灵感。”

第二天清晨,苏念早早醒来,昨晚的困惑依然萦绕心头。她索性起床,泡了杯茶,坐在阳台上看日出。晨光中的城市渐渐苏醒,远方的天空由鱼肚白转为淡金,再染上橙红。

在这一片宁静中,她忽然想起曾经读过的句话:“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每个创作者都应当找到自己的根源,而不是随波逐流。

她的根源在哪里?苏念问自己。是小时候祖父书房里的墨香,是大学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日夜,还是与陆时砚相识相知后对文学理解的深化?

或许都是。这些经历交织成了她创作的底色,也是笔名应当承载的内涵。

想到这里,她忽然有了主意。走进书房,她在纸上写下三个字:“砚初心”。

既保留了“砚”字,又表明了创作的初衷,还有谐音“念初”的意味。简单而不失深意。

陆时砚起床后,苏念迫不及待地给他看这个新想法。他仔细品味着这三个字,眼中渐渐浮现赞赏的神色:“返璞归真,回归本心。这个笔名很有力量。”

得到认可后,苏念反而冷静下来:“我再多想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一想就是三天。期间她试过了各种组合,甚至查阅了古籍典故,但最终还是觉得“砚初心”最合心意。

周五下午,她终于鼓起勇气给编辑发了邮件,说明笔名撞车的情况,并提出了新笔名“砚初心”的方案。不到一小时,编辑就回复了:“新笔名很有意义,既保持了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下期就开始使用吧!”

放下手机,苏念长舒一口气,心中既有告别旧笔名的不舍,也有迎接新开始期待。

当晚,陆时砚特意带她去了一家以文人雅集为主题餐厅庆祝。餐厅布置得如同古代书房,墙上挂着水墨画,每个包间都以着名文人的字号命名。

他们被安排在“东坡间”,房间一角摆放着文房四宝,客人可以即兴创作。苏念兴致勃勃地磨墨试笔,在宣纸上写下“砚初心”三字。

墨香弥漫中,陆时砚轻声念出这三个字,然后微笑着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文字敬畏和对真实的追求。”

苏念点头,想起自己读过的许多作家创作谈,无不是强调真诚与坚持的重要性。“文学创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由高原迈向高峰。”

“正是如此。”陆时砚为她斟上一杯清茶,“优秀的作品往往能够记录时代脉搏,捕捉生活细微,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谈话间,服务员开始上菜。每道菜都取自文学典故,甚至菜名都充满诗情画意。苏念特别喜欢的是一道“雪沫乳花”,取自苏轼词中,实是鲜奶蒸蛋,上面洒着细碎的椰蓉,如同雪沫般洁白。

餐后,老板亲自前来,听说苏念是作家,特意赠送了一盒定制毛笔,笔杆上刻着“文字千秋”四字。

“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老板笑着说,“希望能见证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

回家的路上,苏念抱着那盒毛笔,心中涌动着暖意。这次笔名风波,反而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周末,她开始着手下一篇散文的创作。这次的主题是关于“改变与坚持”。她写道:“人生如同长河,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向前流淌。但无论河道如何改变,水的本质始终如一。创作也是如此,形式风格可以变化,但对真善美的追求应当始终如一。”

写作过程中,她不时停下来思考“砚初心”这三个字的分量。它提醒着她不要忘记开始文学创作的初衷——不是为名利,而是出于对文字纯粹的热爱,希望用笔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与思考。

周一时,编辑部召开选题会,苏念也被邀请参加。会上,大家讨论了下一期的主题策划。主编特意提到苏念的笔名更改,笑着说:“这次撞车事件反而给了我们一个灵感,下期可以做个'笔名背后的故事'专题,邀请作者们分享笔名的由来和意义。”

同事们纷纷表示赞同,这个选题既新颖又有深度,能够展现创作者不为人知的一面。

苏念被指定为这个专题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她开始联系多位作家,询问他们笔名的故事。这些访谈让她受益匪浅,每个笔名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有的纪念重要的人,有的源自喜爱的诗句,有的承载着人生理想。

一位老作家告诉她:“笔名如同创作的一面旗帜,它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文学信念的宣示。”

这句话深深印在苏念心中。她更加确信“砚初心”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周三下午,她收到一个意外来电。是那位与她撞笔名的“砚念”——本名周砚的作家。原来编辑将苏念的联系方式给了他,他特意打来电话致歉。

“没想到会给您带来这样的困扰,”周砚的声音温和儒雅,“我用这个笔名已经十多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撞名的情况。”

苏念连忙表示没关系,并好奇地问起他笔名的由来。

周砚笑道:“我名字中本来就有'砚'字,加上年轻时喜欢'念天地之悠悠'的诗句,就取了'砚念'这个笔名。现在想想,倒是有些年少轻狂了。”

两人聊得很投缘,周砚还给了苏念一些创作上的建议。挂电话前,他开玩笑说:“现在你改了新笔名,倒是因祸得福——'砚初心'比'砚念'更有深度。”

这个电话让苏念感受到文学圈的温暖与友善。她将这次经历也写进了专题文章中,作为“笔名背后的故事”的开篇。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不少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表示,通过笔名的故事,他们更加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与理念。一位读者写道:“原来每个笔名都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风景。”

苏念的新笔名也逐渐为读者所熟悉。有细心的读者发现“砚初心”与之前“砚念”的关联,在杂志论坛上发起讨论,猜测背后的含义。

苏念没有直接回应,但她在新一篇散文《名字的故事》中隐约提到了笔名的意义:“每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期待。更改名字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以新的姿态面对未来,同时保留内心最珍视的价值。”

这篇文章被多次转载,甚至被一所中学选为语文补充读物。老师让学生们阅读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名字意义的短文,成为一次特别的写作训练。

陆时砚看到这篇课文时,特意买了好几本那期杂志,珍藏起来。他笑着说:“这下你真的影响到下一代了。”

苏念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只是侥幸而已。”

“不是侥幸,”陆时砚认真地说,“这是你坚持真诚创作的必然结果。优秀的作品自有其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深秋渐渐转入初冬,苏念的创作也进入了新阶段。有了新笔名的激励,她更加专注于散文创作,试图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更多值得书写的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周砚建立了良好的友谊,经常通过邮件交流创作心得。有时他们会对同一主题各自撰文,从不同角度书写,展现出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编辑部后来真的做了一个“撞名作家对话”特别栏目,让苏念和周砚共同探讨创作理念。这期杂志特别受欢迎,不得不再版加印。

十二月初的一个雪夜,苏念坐在窗前,望着外面飘落的雪花,笔下流淌出新的文字:“改变总是伴随着不舍,但也孕育着新的可能。如同冬日落叶,不是为了凋零,而是为了春天的新生......”

陆时砚端来热茶,轻轻放在桌边,没有打扰她的创作。他看着苏念专注的侧脸,眼中满是温柔与自豪。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仍然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用最真挚的文字记录生活,思考人生。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持。

苏念停下笔,抬头对上他的目光,微微一笑:“我想我终于明白,笔名不过是一个符号,真正重要的是背后那颗始终如一的创作初心。”

窗外,雪越下越大,将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室内,茶香与墨香交融,温暖如春。

在这个平静的冬夜里,一个作家与她的新笔名达成了和解,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保持初心,就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正如有人所说:“文艺创作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舞合,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最终应当在人民中获得共鸣与回响。”而每一个真诚的创作者,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力求用自己的笔,记录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