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 第56章 私人赞助,郑学设立奖学金(1)

张梁赶紧狡辩,“老师,非是如此,弟子也是苦出身,只是心疼师兄们正值长身子之时,每日仅以白粥咸鱼果腹,长久下去恐难支撑。”

“岂不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张梁躬身应道,“老师教诲的是。可《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若是条件允许,弟子还是希望学堂吃食,能改善一二,毕竟,身子骨才是求学之根本。”

他见郑玄并没有表态反对,接着说道,“弟子恳请自今日起,学堂增设昼食,每日提供两顿黍米饭,三日供一顿肉食。所需银钱,皆由弟子承担。”

郑玄拂袖摆手拒绝,“不可。为师岂能受弟子奉养?”

“非是奉养,实为助学。”张梁第三次揖礼,“若因饥馁损了师兄们的身体,反倒辜负了老师栽培之心。”

郑玄还要推拒,张梁抢先道,“老师,修齐治平,乃是士人夙愿。若连温饱尚且不济,又如何安心治学?弟子这点心意,还请老师成全。\"

郑玄沉默片刻,望着眼前仍然躬身的张梁,终于轻叹一声,“且先试行一月。”

“谢老师成全!”张梁直起身来,却又说道,“老师,不若在学堂中增设奖项,学业佼佼者,可获得奖学之金,您看如何?”

郑玄佯怒,“你这孩子,怎的得寸进尺?”

张梁笑着说道,“既已破例,何不周全?”

说着从袖袋中取出一个钱囊,轻轻放在桌上,“这些权作首月之资,望老师莫再推辞。”

郑玄凝视弟子良久,接过钱囊,隔着窗叫过了刘熙,“成国,将三郎的钱囊入账,通知膳房,自今日起午时增设昼食。”

刘熙进来,取了钱囊离去。

看着他远去,郑玄对张梁笑道,“你且与我细说那奖学之金。”

张梁略一整理思绪,答道,“老师明鉴,如今除去官办太学、鸿都门学与郡国学,各地县中多为私学。”

郑玄点点头,这也正是当下的教育现状。

汉代独尊儒术,以官办儒学为教化正统。太学与郡国学构成国家授经、取士的核心渠道;私学被允许存在,却居于从属地位,至于鸿都门学,最多算是汉灵帝刘宏设置的中央艺术学院。

朝廷既需借助私学弥补官学不足,承担启蒙识字的基层功能,又对其中偏离正统、聚徒讲学之风深怀戒心。

尤其到了东汉,不少经学大师开门授徒,动辄聚集数千门徒,声望甚至凌驾在官学乃至太学之上。不仅在学术上自成一派,更在地方逐渐形成以师承关系为纽带的势力网,“与朝廷争士望、淆乱经义”。

而经学大师所在家族,往往在朝中也有盘根错节的关系。因此,朝廷虽然没有明令禁止私学,却常常通过政治手段加以压制,以防其动摇官学正统与思想一统。党锢之祸中,有不少士人就是因此被禁锢家中,不得外出。?

张梁回忆着后世奖学金的设置,说道,“奖学之金,顾名思义,便是以钱物对学生进行资助,旨在通过钱物奖励,激励学子在学业、品行等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张梁顿了顿,看向郑玄,见老师凝神不语,似乎已经陷入了沉思,他便也静候在一旁。

片刻之后,郑玄回过神来,说道,“三郎,你继续说,老夫在听。”

张梁参照后世经验,斟酌着词句说道,“譬如,为德行出众者设‘旌表奖’;为通晓经典者设‘明经奖’;为精通律法者设‘獬豸奖’;另有书法、术算、礼乐等奖项;还请老师完善。”

郑玄捻着胡须点头,“奖项设置不难,只是这奖学之金,又从何而来?”

张梁笑道,“老师,弟子以为此事反是最易解决。奖学金来源可由朝廷赏赐,亦可接受地方大族、富商或个人赞助。”

郑玄摇头道,“朝廷赏赐一事不必多想,老夫身为党人,朝廷未将郑学取缔,已是万幸。”

“那便依靠地方大族、富商与个人赞助。”张梁接道,“弟子可代家兄与魏氏先行捐助,以两家之名冠名奖学金;亦可凭同窗之谊个人出资赞助。”

“你所说赞助与冠名,又是何解?”郑玄对他口中的新鲜词汇有些不理解,赞助他倒还知道,冠名却是太新了一些。

“赞助者,支持并协助;冠名即以其名命之。”张梁解释道,“比如弟子若赞助了某一奖项,可冠名为‘张梁奖学金’,也可设为‘张三奖学金’。”

郑玄捻须沉吟,目光中有赞许也有审慎,“三郎此议,倒是颇具新意。且将这赞助与冠名之制细细道来。”

张梁取出纸笔,写写画画起来,“弟子以为,赞助可分三等。凡捐资万钱者,可列名功德碑;捐资十万钱者,除列名外,更可在学堂中择一间讲堂冠名;若捐资百万钱以上,则可冠名整座楼宇,更可参与制定相应奖项的评选章程。”

他见郑玄并未打断,便继续进言,“如今学堂之中屋舍简陋,若遇暴雨大风,恐有倾倒之危。”

“弟子建议新建藏书楼一座,名曰‘康成图书馆’,供学子博览群书。另建‘明德堂’、‘格物斋’等学舍,使讲学、休憩各得其所。至于学子住宿,当改建现有茅屋为砖瓦房舍,每间容四人,设床榻、书案,使寒门子弟不必再为风雨所苦。”

“康成图书馆,此事不妥。”郑玄指节轻叩着案几,出言表示了反对,“以钱财换名望,此例一开,恐遭物议。况且富者得彰其名,贫者默默无闻,岂不有违有教无类之旨?”

“老师明鉴。”张梁从容应对,“然《易》有云:‘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富者捐资助学,既惠及寒门学子,又增其民间声望,正是损有余补不足之善举。”

“且冠名非为炫耀,实为彰表义行,使后来者效仿。老师乃是大儒,子贡赎人与子路拯溺,孰优孰劣自是不需弟子多言。至于评选章程,仍由老师与学堂中各位师兄共同裁定,赞助者仅有建议之权,绝不使其干预教学与评选。”

窗外传来学子们的诵书声,郑玄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那些在树荫下苦读的身影,良久方道,“昔日孔子厄于陈蔡,犹弦歌不辍。但若能令学子免于饥寒之苦,专心向学,老夫又何须固守清贫之名?”

张梁小小的拍了一马,“老师注经治学,安贫乐道,风骨凛然。纵然引豪族与富商入局,世人也知老师是为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