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 第81章 县令来访,安置流民建曲阳(1)

老爷子听罢,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道:“妙哉!三郎果然博闻广识,引经据典,切中肯綮。此论正合‘读万卷书’之妙用!若无书中所得医理为根基,安能洞悉此中缘由?”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看向魏超,语重心长,“超儿,你此行能察民间疾苦,知夜盲之症,是行万里路之所得,此为见。然若欲深究其理,明其本源,非借书中智慧不可,此为识。见易而识难,见多而识广!”

“自古以来,一有天灾**,罹难者总多贫民,此事非朝夕可改,算了,多说无益,说之也无用,只望有朝一日,能不见黎民饥馑。”

张梁看向魏超,也看向老爷子:“魏公所言甚是,此事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只望有朝一日,能不见黎民饥馑,正是吾辈当思、当行之事”“

老爷子微微仰首,缓缓吟道:“你这八首劝学诗,非是教人死读诗书,做那寻章摘句的腐儒,而是劝人向上,以学为本,知行合一!见闻如枝叶,学问乃根本,这行文虽然通俗,但青藜书社的学子根基尚浅,倒也合适!”

老爷子一番点评感慨后,对魏超吩咐道:“时辰不早了,你且去县衙走一趟,接你堂兄过来赴晚宴,咱们晚上也正好与张家兄弟好生叙谈叙谈。”

“是,大父!孙儿这就去!”魏超精神一振,领命转身,步履轻快地向外走去。

老爷子看着孙儿的背影消失在门口,又转头看向稳重不少的张梁,抚须而笑,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

“超儿与你去了一趟真定,得见民间疾苦,也算他开了眼界。今日听你我剖析根源,又闻这劝学济世之理,当更能体会‘学’之一字的分量!惟愿你与他兄弟二人,皆能以此为志。”

他轻轻一拍膝盖,对张梁道:“三郎,老夫自己冲茶,你也去准备些吃食,待他们到齐,咱们便开宴。这晚风正好,当浮一大白!”

张梁特意留下李孚在书斋伺候老爷子,嘱咐他今晚留下来帮忙打打下手,晚些时候再回去。至于李孚家中,已经让裴元绍带了几个菜过去传信通知了。

今天场合特殊,有魏县令在,裴元绍不便上桌,自己多兑换一些吃食,让他俩在厨房凑合一顿,多的菜肴让李孚晚上带些回家——他母亲身体欠佳,正需补充营养。

安排妥当后,张梁向老爷子敬了一杯茶,转身去了后院厨房准备。

今晚的首要目的,是陪好魏家的几位客人。魏家乃钜鹿郡的坐地户,大小事务都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更顺利的推行。老爷子人是不错,但魏县令新近回城,不知道为人如何,借着今晚魏老爷子在座,正好让大哥与魏县令开诚布公地深谈一次,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省得日后有掣肘之举。

顺带也一起敲定几件事,一是城外流民的安置,二是红薯土豆玉米三种新作物的推广种植,以及计划中的生猪、禽类与鱼类养殖。

魏县令回城不过数日,对城外流民详情的掌握,恐怕远不及深谙地方的老爷子清楚。

城外疫疠所营地的外来流民已陆续解除隔离,正分批次入城。如何妥善安置这骤然新增的两万余人,已是刻不容缓。

虽已经招纳了两千余人补充进县兵队伍,并以工代赈,临时招收了两千余人用于修筑堤坝、修葺城墙和官道,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工程总有完结的时候。城中的联合工坊前后吸纳了一千余人,再加上中富户捐出的数千亩熟田与新近组织流民开垦的数千亩生地,预计还能再安置几千人。

但即便将这些现有资源用尽,仍存在万余人的巨大缺口。张梁心中已有初步计划:继续引导流民大规模垦殖荒地——红薯、土豆与玉米,这三种作物对地形地力要求不高,荒坡山地皆可开垦。若能赶在四月份前开垦出来,今年还能种上一轮,到了秋天便有收成!

同时,建砖窑烧砖,搭建养殖业的基础设施——挖掘鱼塘、搭建猪圈鸡舍,这还能安置不少人手。

他手脚麻利地开始往外“哐哐”掏菜,冷盘备了晶莹剔透的猪皮冻和金黄酥脆的玉米烙;主菜是清蒸鲈鱼、红烧狮子头、冬菇滑鸡、糖醋排骨、回锅肉与焦香扑鼻的炒油渣,配上一大锅玉米排骨汤和几碟翠绿时蔬;主食则是高产饱腹的红薯土豆三吃——烤红薯、蒸土豆和炸薯条。

这一桌菜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他要让魏家老爷子和魏县令亲眼所见、亲口所尝,真切感受这些新作物与养殖产品的价值和潜力。

酉时末,县衙响起更鼓声,公差们纷纷画酉归家。

张梁叫过李孚与裴元绍,特意嘱咐道:“李孚,今晚的席面你跟着伺候,老爷子的饮食多费点心,也正好跟着长长见识,日后都用得上。等晚宴结束,咱再送你回去,你家里老裴已经送了菜过去,不用担心你家人。魏超也与县兵打过招呼了,今晚不算闯禁,可以晚些归家。”

“我多备了几份饭菜,待会儿你和元绍先在厨房用些。富余的饭菜,晚上你挑些包好带回去给,你母亲身体不好,正需要补充营养。”

“谢公子栽培体恤!”李孚闻言,眼圈微红,感激地深深一揖,虽然他并不知道补充营养是什么意思。

不多时,门口处传来一阵脚步声,联袂而来的是魏家、张家兄弟,垫后的是名士田丰,他虽然不挂职,但在县中却地位超群。

“见过明府!田先生!大兄,二兄!”张梁迎上前去,招呼一声,也不多客套,“魏兄,劳烦去楼上请魏公入席。”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身后取出一个精巧的灯笼,点着火后递给魏超。

众人目光立时被这新奇的照明物件吸引。

“三郎,你这物件倒是精巧别致,比起火把油灯,既明亮又稳当,方便不少。”魏超接过灯笼,借着火光仔细打量,由衷夸赞。

“此物名为灯笼,以竹篾为骨,用纸张蒙皮,内置油灯或蜡烛,不惧微风,但需避雨水。”张梁笑着解释。

“三郎,你总是能琢磨出这些奇巧实用的东西。”魏超提着灯笼,明亮的光晕映照着楼梯,转身上了二楼。

张梁则带着裴元绍与李孚在花架上绑扎灯笼,这是今晚的照明光源。

魏县令也对张角笑道:“张县丞,早听大父盛赞你家三郎聪慧,常有新奇之物,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张角抱拳谦逊道:“明府谬赞了,三郎不过是有些小机巧,见着东西总爱多想一二分罢了。”

张梁见书斋那边灯光摇曳,人影晃动,知道是魏老爷子过来了,他便与魏县令告了个罪,叫上张角一起进了厨房。

张角将厨房里多预备的饭菜给在房中避嫌的大嫂送去,他带着李孚与裴元绍,将已在蒸屉里保温的菜肴一一端出,香气瞬间弥漫开来。

东汉儒家礼制强化后,女性见客范围逐渐收缩,\"男女不杂坐\",平民女子非必要不接触外客,今晚列席的都是男宾,大嫂自然更不便出席。

宴席便设在张家新铺就的后院,高低错落挂着十几盏灯笼,照得院子里灯火通明。

今晚是合餐,并不是分餐制度,众人围坐在一张圆桌旁。魏老爷子在正北主位落座,两边是魏县令和魏超,张角、张宝、田丰与张梁依次而坐。

李孚垂手侍立在老爷子身后,姿态恭敬,裴元绍专事打荷上菜与清理餐盘。

“来来来,三郎你过来,”魏老爷子招手叫张梁过去,给他做起了介绍,“此乃吾孙,名为魏趞,忝为曲阳县令。”

“小子张梁见过魏明府。”张梁拱手行礼。

魏县令赶紧回礼,将他扶起,“张郎君不必多礼。”

“你们几人年纪相仿,又都在曲阳城中,日后记得多多来往。”老爷子笑得很开心。

冷餐菜式率先登场,随之上桌的还有两叠油炸花生米和七个小酒壶,酒壶与后世的白酒扎壶容量差不多,约莫150ml,折合汉代十两酒。

张角作为主人,先举杯敬了魏家祖孙与田丰,气氛渐渐热络。

红薯土豆与玉米几种作物,上次魏超去张家时,已经带了不少回家育种。蒸煮烹饪老爷子也尝过,但这烙饼还是第一次吃。

老爷子年纪最大,众人等他先动筷子。老爷子被那金黄酥脆的玉米烙吸引,夹起一块品尝:“嗯!此物香甜酥脆,带着谷物清香,口感新奇!三郎,这便是你说的‘玉米’所制?”

“正是,魏公。”张梁微笑应答,“玉米不仅可做此点心,磨成粉便是上佳主食,青穗煮食口味亦佳,其秸秆更是上好的牲畜饲料,可谓浑身是宝,而且不如麦粟那般挑地力。”

此时,魏老爷子又夹起一块烤得焦糖流蜜的红薯,送入口中细细品味,感受着那软糯甘甜在舌尖化开,微微颔首:“甘甜如饴,暖糯适口,若是冬日里捧上一个,暖手又暖胃,甚好。此物便是红薯?听闻其也不挑地力,荒坡沙地皆可生长?”

“魏公明鉴!”张梁眼中一亮,这正是他想引导的话题,“红薯耐贫瘠,块茎深藏土中,不易遭灾,藤叶可作青饲料,也可入菜烹调,实乃备荒救饥,养殖富家的良物。这几味是土豆所制,”

他指了指蒸土豆和炸薯条,“同样高产不挑地,蒸煮炸皆宜,储存得当能放数月,亦是救荒良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