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国的灵渠水脉在初夏泛着翡翠般的光泽,这条连接长江与珠江的人工奇迹,此刻正承载着楚军南下的粮草运输。英布站在灵渠岸边的“镇水台”上,望着穿梭的粮船,玄色披风下的手却不自觉地握紧了腰间的“玄铁灵刃”。刃身刻满的炼器符文因主人的心绪不宁而微微发烫——三天前,项羽的使者带着措辞严厉的诏令抵达九江,要求他即刻发兵三万、献灵船百艘支援齐地战事,否则便“亲往问责”。这份看似寻常的调令,在英布眼中却藏着刺骨的寒意,如同灵渠深处潜伏的“玄龟”(《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的镇水异兽),随时可能探出头来咬断他的脖颈。
九江暗流:英布的处境与项羽的猜忌
英布的九江国(今安徽、江西一带)是西楚的南方屏障,灵渠运输线更是楚军南下的生命线。此地灵脉纵横,既有长江主干道的“阳脉”,又有珠江支流的“阴脉”,阴阳交汇之处盛产“玄铁”与“灵脉石”,正是英布擅长的炼器术所需的核心材料。凭借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英布麾下不仅有三万精锐“九江兵”,更有一支由炼器修士组成的“玄铁营”,能打造嵌有符文的灵刃、符甲,战力在诸侯中独树一帜。
但这份实力也成了项羽猜忌的根源。自彭城之战后,项羽对异姓诸侯的戒心日益加重。英布虽在彭城东门立下战功,却因劝谏项羽“少屠城、收民心”而触怒霸王。回师途中,项羽便暗中削减了九江国的灵脉配额,将原本划归九江的“鄱阳灵泉”改封给亲信项伯,断了英布修士营的灵力补给。“项王多疑,我等异姓王不过是他的棋子。”英布的谋士薛公不止一次提醒,“彭城之战后,韩王成、殷王司马卬皆遭贬斥,下一个或许就是大王。”
英布并非没有察觉危机。他的玄铁营近期炼制的“破甲符”总在关键处灵力溃散,后来才发现是灵脉石中混入了“阴煞砂”——这种能污染灵力的矿石,唯有通过官方渠道才能获得,显然是有人在暗中动手脚。更让他不安的是,项羽派来的“监军”李由(楚军炼气士统领)借口“巡查灵渠防务”,实则在丈量九江国的灵脉分布,绘制的舆图上甚至标注了玄铁营的位置。
“大王,项羽召您入彭城议事的消息又来了。”亲卫的禀报打断了英布的思绪。他接过诏令,只见上面写着“彭城庆功,诸王齐聚,共商灭汉大计”,字迹凌厉如刀。英布冷笑一声,将诏令揉成一团——谁都知道,所谓“议事”不过是鸿门宴的翻版,去则必遭软禁。他看向灵渠上的楚军粮船,这些船只运载的不仅是粮草,更是悬在他头顶的利剑:项羽随时能以“断粮”为名对九江动手。
此时的九江国,暗流早已涌动。亲楚派与亲汉派的争论日趋激烈:亲楚派认为“西楚势大,违逆必亡”;亲汉派则主张“联汉抗楚,保全九江”。薛公属于后者,他深夜献上的“天下舆图”上,用朱砂圈出了九江国的战略价值:“大王若归汉,刘邦必以淮南之地相赠,灵渠运输线尽归大王掌控;若助楚灭汉,他日必步韩、殷后尘。”英布盯着舆图上的灵渠,这条黄金水道的控制权,正是他与项羽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也是刘邦最需要的南方通道。
随何入九:说客的准备与攻心之策
荥阳的汉军大营里,刘邦正对着缺粮的账簿发愁。彭城大败后,汉军损失惨重,关中粮草经栈道运输损耗过半,南方灵渠线若不能打通,持久战根本无从谈起。“九江英布是关键。”张良指着舆图,“此人勇冠三军,掌灵渠之利,若能说降,项羽失南方屏障,我军则粮道畅通。”刘邦抚掌道:“谁能担此重任?”谋士随何出列:“臣愿往!英布虽属楚,却与项羽有隙,臣有三策可使其归汉。”
随何的“三策”早已烂熟于心:一曰“示危”,剖析项羽灭汉后必诛英布的结局;二曰“利诱”,献上能助炼器术突破的“化神丹”;三曰“施压”,暗示汉军已联合彭越袭扰楚军后方,英布若不站队,恐遭前后夹击。出发前,韩信特意将一枚“化神丹”交给他——此丹以蜀地“千年灵参”和骊山“玉髓晶”炼制,丹身流转着七彩灵光,能瞬间修复修士的灵根损伤,对卡在炼器术瓶颈的英布而言,无异于天籁。
随何一行十余人伪装成粮商,沿淮河逆流而上,抵达九江国都城六县(今安徽六安)。刚入城,便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楚军巡逻队盘查严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项羽是否会伐九江”,连孩童都在传唱“异姓王,如飞鸟,功成后,尽烹烧”的童谣。随何心中暗喜:民心已散,正是说降的好时机。
他没有急着求见英布,而是先联络了亲汉派的郎中令何进。何进是英布的同乡,因不满项羽猜忌而暗中通汉,见到随何带来的化神丹,眼中顿时闪过贪婪:“此丹真能助大王突破‘灵刃通灵’境界?”随何笑道:“不仅如此,沛公承诺,若九江归汉,蜀中‘峨眉山玄铁’任大王开采,灵渠关税三成归玄铁营。”何进抚掌道:“先生放心,我这就安排大王见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