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厚重的城门紧闭,城楼上的秦军士兵神色惶恐,紧握兵器的手微微颤抖。峣关失守的消息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秦人的心头。曾经繁华的都城,如今街道上空空荡荡,百姓们闭门不出,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不安。皇宫深处,秦王子婴身着素色朝服,独自站在空旷的大殿内,望着先祖的灵位,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不甘,有无奈,更有一丝解脱。
咸阳危局:大势已去的无奈
子婴深知,咸阳已难守。峣关的失守,意味着通往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已被打开,刘邦的义军可以长驱直入。秦军主力在巨鹿之战中损失惨重,章邯率领的残部远在棘原,根本无力回援。咸阳城内的守军多是老弱残兵,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义军的进攻。
“陛下,义军已兵临城下,城外黑压压一片,望不到边际。”内侍颤颤巍巍地禀报,声音中带着哭腔。子婴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缓缓睁开:“知道了。传我命令,召集文武百官,议事。”
朝堂之上,气氛死寂。大臣们低着头,无人敢言语。子婴看着这些昔日阿谀奉承的大臣,心中一阵悲凉。“诸位爱卿,如今义军围城,咸阳危在旦夕,你们有何良策?”子婴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却无人应答。
良久,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陛下,大势已去,不如……不如投降吧。或许还能保全宗室性命,减少百姓伤亡。”此言一出,立刻有几位大臣附和:“老大人所言极是,投降乃是上策。”
但也有大臣反对:“不可!我大秦一统天下,岂能向草莽义军投降?陛下应坚守待援,或许章邯将军能率军回救。”子婴苦笑一声:“回援?章邯自身难保,如何回救?坚守?城中兵力空虚,粮草将尽,如何坚守?”
争论无果,子婴最终拍板:“罢了,我意已决。为保全咸阳百姓和宗室血脉,我决定投降。”大臣们闻言,有的悲叹,有的如释重负。子婴下令:“准备素车白马,捧着人皇玉玺,随我前往轵道投降。”
消息传出,咸阳城内一片哗然。百姓们虽然对秦廷不满,但看到王朝即将覆灭,心中也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些忠于秦朝的士兵和官吏痛哭流涕,却无力回天。秦军的炼气士们感受到天地间灵力的紊乱,知道秦朝气数已尽,纷纷散去,或隐居山林,或等待义军入城。
子婴在投降前,最后一次巡视皇宫。他抚摸着宫殿的梁柱,看着精美的壁画,回想起先祖的辉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秦二世的荒淫无道,赵高的乱政,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过。“先祖啊,不是子孙无能,实在是天要亡秦。”子婴对着先祖的灵位喃喃自语,泪水滑落。
素车白马:投降前的准备
投降的准备在哀伤的气氛中进行。子婴下令,自己乘坐的马车不得装饰,只用素色的帷幔;拉车的马也要选用白色,以示臣服。这是古代投降的最高礼仪,代表着彻底的屈服。
人皇玉玺被小心翼翼地从府库中取出。这枚玉玺由和氏璧雕琢而成,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是秦朝皇权的象征。玉玺上还刻有奇门遁甲的符文,蕴含着大秦的气运。多年来,随着秦朝气运的衰落,玉玺的光芒也日渐黯淡。
子婴捧着玉玺,感受着其中微弱的灵力波动,心中百感交集。这枚玉玺见证了大秦的崛起与辉煌,如今却要作为投降的信物,交到义军手中。“玉玺啊玉玺,你见证了始皇帝的威严,也将见证大秦的落幕。”
随行的宗室和大臣们也都穿着素色的衣服,神色凝重。他们知道,这一去,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王朝的终结。一些大臣偷偷收拾了细软,准备在投降后隐姓埋名,躲避可能的清算。
咸阳城的百姓们得知子婴要出城投降,纷纷涌上街头,想要最后看一看这位末代秦王。他们的眼神复杂,有同情,有愤怒,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大秦真的要亡了吗?”“义军入城后,我们的日子会好过吗?”百姓们低声议论着,空气中充满了不安。
子婴的车队缓缓驶出皇宫,穿过空旷的街道。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敲在每个人的心上。秦军士兵站在道路两旁,低着头,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吹过旗帜的呜咽声。
车队抵达咸阳东门,城门缓缓打开。门外,是刘邦的义军营地,旌旗飘扬,军容整齐,与城内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子婴深吸一口气,下令:“出发,前往轵道。”素车白马的车队缓缓驶出城门,向着义军的方向而去。
轵道相见:王朝落幕的时刻
轵道位于咸阳城东,是通往东方的要道。刘邦率领张良、郦食其等谋士和将领,早已在此等候。义军将士们列队两旁,军容严整,气势恢宏。刘邦身着铠甲,骑在马上,神色平静,但眼中难掩激动之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