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沛子弟组成的义军在西进的道路上扬起漫天尘土,刘邦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走在队伍中间。他身着朴素的铠甲,面容虽带着几分疲惫,眼神却依旧炯炯有神。这支由同乡子弟组成的队伍,自沛县起兵以来,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大小数十战,如今已初具规模。但西进之路并非坦途,秦军的抵抗日益激烈,粮草补给也时常短缺,将士们脸上都带着倦色。队伍中,除了手持刀枪的士卒,还有几位身着道袍的炼气士,他们是刘邦沿途收纳的能人异士,负责运用术法协助行军作战,此刻正眉头紧锁地观察着前方的灵脉走势。
西进困境:粮草危机与前路迷茫
刘邦的义军在西进途中遭遇了不小的困难。秦军在沿途布下了重重防线,义军虽然奋勇作战,却也损失惨重。更让刘邦忧心的是粮草问题,连续的征战和长途跋涉,使得军中粮草消耗巨大,如今已所剩无几。士兵们常常吃不饱饭,士气受到了很大影响。
“沛公,前面就是陈留了。”谋士萧何指着前方的城池说道,“陈留是交通要道,粮草充足,若能拿下此地,我军的粮草问题就能得到缓解。”刘邦点点头,望着远处的城池,眉头却皱得更紧:“陈留城防坚固,秦军守将据城而守,硬攻恐怕伤亡太大。”
军中的炼气士也上前禀报:“沛公,陈留城周围的灵脉被秦军布下了‘锁粮阵’,此阵能阻碍粮草运输,还能干扰我军修士的术法,硬攻怕是难以奏效。”刘邦闻言,心中更加焦虑。他知道,若不能拿下陈留,补充粮草,义军恐怕难以继续西进。
当晚,刘邦在营中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将领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硬攻,有的建议绕道而行。“绕道而行不可取,”刘邦说道,“西进咸阳,陈留是必经之路,绕过去只会增加更多困难。硬攻也不是办法,我军伤亡不起。”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名斥候进来禀报:“沛公,营外有一儒生求见,说有破陈留之策。”刘邦一愣,疑惑地问道:“儒生?他有何能耐,敢说能破陈留?”萧何说道:“沛公不妨见见,或许真有良策。”刘邦点头同意:“带他进来。”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登场
片刻之后,一名身材高大、身着儒袍的男子被带了进来。他虽然穿着儒生的衣服,却丝毫没有儒生的文弱之气,反而透着一股狂放不羁的神态。此人正是郦食其,人称“高阳酒徒”。他见到刘邦,既不行礼,也不谦卑,反而大大咧咧地问道:“足下是想助秦攻诸侯,还是想率诸侯破秦?”
刘邦见他如此无礼,心中有些不悦,冷冷地说道:“竖儒!天下苦秦久矣,我当然是要率诸侯破秦,岂能助秦?”郦食其哈哈大笑:“既然如此,足下为何对长者如此无礼?若想破秦,岂能轻视谋士?”
刘邦闻言,知道此人必有过人之处,连忙起身道歉:“先生恕罪,刘邦有眼无珠。不知先生有何破陈留之策?”郦食其这才收敛笑容,正色说道:“陈留城虽坚固,但守将贪婪怕死,并非忠心于秦。我与他有旧,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此城。”
刘邦半信半疑:“先生有把握吗?秦军守将恐怕没那么容易说降。”郦食其自信地说道:“沛公放心,我自有妙计。只需沛公配合,陈留城指日可下。”刘邦见他胸有成竹,便决定相信他:“好!若先生能说降陈留,刘邦必有重谢。”
郦食其说道:“要我说降陈留守将,沛公需答应我一个条件。”刘邦问道:“什么条件?”郦食其说道:“秦法严苛,百姓苦不堪言。若沛公能废除秦法中的苛政,与百姓约法三章,安抚民心,陈留守将见民心所向,自然会献城投降。”
刘邦沉吟片刻,说道:“秦法确实严苛,我也早有废除苛政之意。先生说说,这约法三章具体是什么?”郦食其说道:“很简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有此三章,足以安抚民心。”刘邦点头同意:“好!我答应你,若拿下陈留,便推行这约法三章。”
舌战守将:三寸不烂之舌的威力
次日清晨,郦食其带着刘邦的信物,独自前往陈留城。守城的士兵见他是儒生打扮,又持有义军信物,不敢怠慢,连忙禀报守将。陈留守将听闻郦食其前来,心中疑惑,不知道这个故友为何会替义军说降,但还是决定见见他。
郦食其见到陈留守将,开门见山地说道:“将军,如今天下大乱,义军四起,秦朝气数已尽,将军还在为秦守城,未免太过不明智。”守将脸色一变:“郦生此言差矣!我乃秦将,食秦俸禄,自当为秦守城,岂能叛国投敌?”
郦食其哈哈大笑:“将军此言未免太过迂腐。秦廷如今被赵高把持,忠良被害,朝政**,百姓怨声载道。将军为这样的朝廷卖命,值得吗?”守将沉默不语,显然郦食其的话触动了他。
郦食其继续说道:“刘邦率领义军西进,一路上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他已答应我,若拿下陈留,便废除秦法苛政,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将军试想,这样的政令,百姓怎能不拥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