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梁柱在义军逼近的消息中微微震颤,殿内的青铜灯盏摇曳不定,将胡亥苍白的面容映照在龙椅上。这位继位不久的秦二世攥着赵高递来的战报,指尖因用力而泛白,战报上“周文三十万大军抵戏地,距咸阳百里”的字迹仿佛带着火焰,灼烧着他的眼睛。朝堂上死寂一片,昔日高谈阔论的大臣们此刻噤若寒蝉,唯有少府章邯的身影在殿中显得格外挺拔——他身着玄色朝服,腰悬秦剑,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胡亥身上。
咸阳危急:无兵可用的绝境
周文大军攻破函谷关的消息传入咸阳时,城内的防御力量已形同虚设。北境秦军主力被匈奴牵制,南郡驻军远水难救,咸阳禁军不满五万,且多是纨绔子弟充数,连基本的“灵脉阵”都无法完整激活。负责城防的郎中令赵高慌了手脚,他一面命人加固城墙,一面将责任推给各地守军,却拿不出任何实际对策。
“陛下,”章邯出列奏道,“周文军中有‘赤眉修士’,能引灵火攻城,寻常军队难以抵挡。如今咸阳兵力空虚,唯有一策可解燃眉之急。”胡亥如抓住救命稻草:“章爱卿快说!什么计策?”章邯沉声道:“骊山有刑徒数十万,多是六国旧部与精通术法之士,若赦免其罪,许以重利,编为‘刑徒修士军’,可解当前之危。”
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廷尉立刻反对:“刑徒皆是罪大恶极之辈,赦免其罪已是法外开恩,岂能委以兵权?若其叛乱,后果不堪设想!”赵高也阴阳怪气地说:“章大人这是病急乱投医吧?刑徒散漫惯了,如何能对抗精锐义军?”
章邯据理力争:“当前形势危急,已无退路!骊山刑徒中不乏炼气士、工匠与勇士,只因触怒秦法才沦为阶下囚。若以‘淬体丹’提升其体质,以赦免令恢复其自由,他们必能奋勇杀敌。况且,臣愿亲自统领,若有叛乱,臣以全家性命担保!”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在殿内回荡。
胡亥在龙椅上犹豫不决,看着章邯坚定的眼神,又想起城外逼近的义军,最终咬牙道:“准奏!章邯,朕命你为大将军,持节前往骊山,赦免刑徒,组建军队!所需丹药、军械,皆由少府供应!”章邯叩首领命:“臣必不负陛下所托,击退义军,保卫咸阳!”
消息传出,咸阳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觉得章邯疯了,竟想用刑徒对抗义军;有人则盼着这支临时军队能创造奇迹。而在骊山刑徒营中,这个消息还未传开,一场关乎他们命运的变革即将到来。
骊山赦令:刑徒军的诞生
骊山刑徒营的上空常年笼罩着灰色的烟尘,数万刑徒在监工的皮鞭下开凿皇陵,灵脉被过度开采的山体发出痛苦的呻吟。英布**着上身,正挥舞着沉重的錾子开凿玄石,他肌肉虬结的臂膀上布满伤痕,却仍能精准地在石上刻出简易符文——这位昔日的楚国炼器修士,因反抗秦廷而沦为刑徒,却从未放弃对术法的钻研。
“都给我快点!天黑前完不成任务,没饭吃!”监工的皮鞭抽在石地上,激起火星。刑徒们麻木地劳作,眼中早已失去光彩。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章邯带着禁军抵达营门,身后跟着搬运丹药的车队。
“传陛下赦令!”章邯登上高台,展开竹简,声音透过灵力传遍营地,“凡骊山刑徒,今日起赦免所有罪行!愿从军者,即刻发放‘淬体丹’,授予军械,立功者可封侯拜将!”
刑徒们起初以为是幻觉,直到禁军开始分发丹药,才意识到这是真的。“淬体丹”虽非极品灵药,却由少府炼制,内含草木精华与微弱灵力,能改善体质,对常年劳作的刑徒来说堪称神药。英布接过丹药,感受着其中的灵力波动,眼中第一次燃起希望的光芒。
“这不会是陷阱吧?”有刑徒小声嘀咕。章邯听到后,高声道:“朕以大将军名义起誓,今日之诺绝不反悔!秦廷虽有过失,但义军逼近咸阳,国难当头,需我等共同抵御!保卫咸阳,就是保卫家园!”他的话语打动了不少刑徒,尤其是那些思念家乡的六国旧民。
英布第一个站出来:“我愿从军!但我有个条件,需给我足够的材料,我能为军队打造灵刃!”章邯见他气度不凡,问道:“你会炼器?”英布点头,从怀中掏出一块用废铁打造的小刀,刀刃竟泛着微弱的灵光:“略懂皮毛。”章邯大喜:“好!我任命你为‘炼器百将’,负责军械修缮!”
消息如野火般传遍营地,刑徒们纷纷响应。有人为了自由,有人为了丹药,有人为了洗刷罪名。章邯按术法天赋与体质将他们分类:炼气士编入“灵修营”,擅长武艺者编入“锐士营”,工匠与矿工编入“器械营”,短短一日便招募五万人。
接下来的三日,骊山营地变成了巨大的练兵场。章邯制定严格的军纪,赏罚分明;灵修营的修士们传授基础术法,提升军队战力;英布则带领器械营,用皇陵废料打造简易灵刃与符甲。刑徒们服用淬体丹后体质大增,加上重获自由的激励,士气日益高涨,第三日傍晚,一支二十万人的“刑徒修士军”已然成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