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灵器监造坊”内,炉火映红了半边天。工匠们挥汗如雨,将一块块泛着淡青灵光的铜锭投入熔炉,火焰中传来细微的嗡鸣——这是蜀地岷山主脉特产的“灵铜”,经灵脉普查确认,其含有的灵气传导性远超普通青铜,是铸造特殊货币的核心原料。嬴政立于观火台,看着熔炉中翻滚的铜水,人皇法印在掌心流转金光:“书同文、车同轨、灵脉一统,然六国货币各异,轻重不一,交易混乱,实为法统之碍。李斯,传朕诏令:天下统一货币,铸‘秦半两’方孔钱,以灵铜为骨,法符为魂,三月内完成旧币兑换。”
此时的天下,货币乱象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韩地用“布币”,形如铲锄,轻重随封地而变;赵地行“刀币”,大小如刀,却有“直刀”“圆刀”之分;齐地的“刀币”更大,刻着“齐法化”字样,却因含铜量不足,购买力时高时低;最混乱的是楚地,通行的“蚁鼻钱”形如鬼脸,大小仅拇指盖大,因铸造粗糙、灵气紊乱,一枚钱在楚东能买半斗米,在楚西却只能换一把草——这种“一地一币、一币一价”的乱象,让驰道上的灵材交易受阻,修士用符换物的“以物易物”模式回潮,严重影响法统对经济的掌控。
“货币者,不仅是交易之具,更是法统秩序的延伸。”李斯在《货币统一策》中写道,“今铸秦半两,需达三效:一曰‘形制统一’,方孔圆钱,重半两,尺寸划一;二曰‘灵力稳定’,掺灵铜、刻法符,使钱体含灵,可作低阶法器;三曰‘购买力恒’,以秦法定其价值,不受地域、时节影响。”这份策论附上了详细的铸造标准:钱径一寸二分,孔径三分,边缘刻“半两”秦篆,背面铸“法统符”(简化版镇邪符),每枚钱含灵铜三成、普通青铜七成,确保灵气温和不暴。
秦半两的铸造:法符与灵铜的融合
铸造秦半两的过程,是法家术法与青铜铸造术的完美结合。灵器监造坊按“流水线”模式分工:灵铜提纯区由法道学院修士主持,用“离火符”与“净化符”去除灵铜中的杂质,提纯后的灵铜锭泛着柔和的青光,灵气波动稳定在“三阶法器”标准;合金配比区严格按“三七分”比例混合灵铜与青铜,工匠们用“量铜符”称重,误差超过一铢便需重炼;模具制作区则用“玄铁混修士精血”打造钱模,模面刻秦篆“半两”与法统符,符纹深度、笔画粗细均按《符箓规范》统一,确保每枚钱的符纹完全一致。
最关键的“注灵”环节,由三名法家修士轮流值守。当铜水注入钱模时,修士需念诵《商君法篆》中的“均平咒”,同时将一丝法统灵力注入铜水——这一步直接决定货币的灵气稳定性。成功的秦半两冷却后,钱体青光流转,方孔周围的法统符会微微发亮,用灵力注入时能释放微弱的“镇邪灵光”,可驱避低阶邪祟;若注灵失败,钱体则黯淡无光,甚至会因灵气紊乱而出现裂纹,这类“残钱”会被立刻熔毁,工匠需扣罚灵米一月。
方孔的设计暗藏奇门遁甲玄机。李斯与灵脉监修士研究发现,圆形钱体对应“天圆”,方孔象征“地方”,暗合“天地方圆”的宇宙秩序;方孔边缘的法统符按“八门”方位排列,“休门”聚灵、“生门”固形、“开门”通流,使货币在流通中能缓慢吸收天地灵气,维持灵力不溃散。测试显示,一枚秦半两在驰道上流通一年后,灵气含量仍能保持初始状态的八成,远超普通货币的“灵气半衰期”。
为确保货币质量,灵器监设立“验钱司”。修士们手持“验钱镜”——镜身用琅琊台刻石的边角料打磨,能映照钱体的灵气分布,合格的秦半两在镜中呈现均匀的青绿色光晕,残钱则显黑斑或乱纹。验钱司每日抽检铸币,合格率低于九成,监造官便要受“笞刑”之罚。这种严苛的质检,让秦半两成为当时天下质量最稳定的货币,甚至有修士评价:“一枚秦半两,胜过三张劣质护身符。”
旧币兑换:法统与乱象的碰撞
兑换旧币的诏令在三十六郡张贴时,引发了轩然大波。诏令规定:百姓与修士需在三个月内,将六国旧币送至郡府兑换秦半两,韩赵魏的布币、刀币按含铜量折算,齐地刀币因含铜量高可多兑一成,楚地蚁鼻钱则需十枚兑一枚秦半两——这是因蚁鼻钱含铜量不足三成,且灵气紊乱,几乎无利用价值。为确保执行,各郡设“兑换点”,由灵脉监修士与主钱吏共同值守,兑换点外布“法网阵”,防止假币、盗币。
在韩地新郑,兑换过程相对顺利。当地百姓早受布币大小不一之苦,看到秦半两形制统一、灵力稳定,纷纷主动兑换。修士们发现,用秦半两购买灵米时,粮商不再“看币下菜碟”,一枚钱能买固定数量的米,交易效率提升三成。韩地旧贵族虽有抵触,但在玄甲军的监督下,也只能将窖藏的布币取出兑换,其中不少布币因长期窖藏,灵气早已消散,兑换时的折价让他们心疼不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