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金戈玄秦 > 第10章 魏地法学院开课

金戈玄秦 第10章 魏地法学院开课

作者:楠枫秦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6:41:12

大梁城的晨光带着雨后的清新,穿透旧学宫的窗棂,洒在新铺的青石地面上。这座承载着魏国文脉的古老建筑,经过三个月的改建,已脱胎换骨:斑驳的墙壁被重新粉刷,廊柱上雕刻的法家符文在晨光中流转;昔日祭祀孔子的享殿被改为“明法堂”,堂内高悬嬴政亲题的“法统归一”匾额;庭院中的杏树被保留,只是树下增设了“法礼台”,台面上刻着《商君法篆》的核心条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灵脉朱砂的气息,三百名身着统一青布学子服的生徒列队肃立,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明法堂前的高台上——那里,秦法道学院院长韩非子正整理着手中的竹简,一场将重塑魏地文脉的教学,即将在这座古都拉开序幕。

旧学新生改法堂

魏地法学院的改建,是秦法“以文化人”策略的关键落子。旧学宫曾是魏国传播儒家思想的核心场所,宫内存有大量儒家典籍与祭祀礼器,秦军在改建时并未全盘否定,而是“取其形,换其魂”:保留学宫的建筑格局与园林风貌,却将儒家典籍归类存放,腾出空间陈列秦法文献;移除孔子塑像,代之以“法统三圣”(商君、韩非、李斯)的灵位,供生徒祭拜;甚至连学宫的排水系统都用奇门遁甲“水遁阵”改造,既保留实用功能,又注入法家术法元素。

改建的核心工程是“明法堂”与“术法院”。明法堂是授课主殿,堂内地面按九宫八卦阵铺设,每个卦位对应不同的法家条文,生徒站立的位置暗含“君臣、父子、贵贱”的法统秩序;堂中设“**台”,台基以昆仑玄铁铸造,刻有“镇法符”,确保授课时灵力稳定。术法院则是实践教学区,院中按“天地人”三才布设三座阵法:“聚灵阵”提供基础灵力,供生徒练习法家术法;“破妄阵”模拟灵脉紊乱场景,训练生徒应对术法冲突;“民生阵”则复刻大梁街巷、灵田场景,让生徒在阵法中演练秦法治理实务。

学院的藏书楼是改建的重中之重。秦军将从魏国旧贵族处收缴的术法秘典、灵脉图谱与秦法典籍分类整合,藏书量达三万卷。其中既有《商君法篆》《秦律详解》等法家核心典籍,也有《山海经灵脉考》《奇门遁甲阵盘图解》等实用术法着作,甚至收录了部分魏国修士的灵河治理笔记(经法家修士批注改良)。藏书楼的书架按“经、律、术、史”四类排列,每层都设有“测字阵”,生徒需准确说出法条或术法原理,才能取出对应书籍,既保护典籍,又强化记忆。

改建过程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法脉碑”的树立。此碑立于学院正门内侧,高九尺,宽三尺,正面刻着《秦法大纲》,背面刻着大梁灵脉重建规划图,碑底埋设“灵脉罗盘”,与大梁新引入的黄河灵脉相连。碑文中写道:“法者,国之脉也;脉通则国兴,法明则民安。魏地之脉,当以秦法重塑。”生徒每日入学需在碑前行礼,既敬法,又敬脉,将秦法与灵脉治理紧密结合。

参与改建的法家修士与魏国工匠在合作中渐生默契。魏国老木匠李伯起初对改学宫为法学院心存抵触,却在雕刻法家符文时发现“镇法符”的灵力能让木材更耐用,忍不住感叹:“秦法符文竟有此妙用,难怪能强秦。”法家修士也向魏国工匠请教学宫的建筑细节,对部分实用结构予以保留。这种“新旧融合”的改建理念,让法学院既彰显秦法威严,又带着魏地的人文温度。

改建完成的那一日,韩非子亲自验收,他在明法堂中踱步,指尖划过刻满条文的地面,对身边的魏国助教道:“旧学新生,非毁其根,乃续其脉。魏地文脉不该断于战火,而应在秦法中重生。”这番话,道破了法学院的本质——它不仅是传授秦法的场所,更是秦法与魏地文化融合的载体。

韩非亲授法统课

韩非子亲赴大梁授课,是嬴政对魏地治理的高度重视。这位法家集大成者虽已年过六旬,却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手中的“法魂杖”(杖身刻满法家符文,能增强授课时的灵力共鸣)是他标志性的教具。他的课程体系严密,既有理论深度,又贴合大梁实际,首堂课《法统三论》便让生徒们耳目一新。

“法统第一论:法者,天之道。”韩非子站在**台上,法魂杖轻叩地面,明法堂的符文随之亮起,投射出《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帝俊设规,刑天持法,天地乃有序。”他声音沉稳有力:“天地有常,日月有序,此乃天道;秦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此乃法道。天道不可违,法道不可乱,魏地灵脉溃散,正是旧法失序之警,需以秦法重归天道。”生徒们聚精会神,尤其是魏国旧学宫的学子,虽对秦法陌生,却对“天道”之说并不排斥。

“法统第二论:法者,地之理。”韩非子挥动法魂杖,符文投射出大梁灵脉重建图,图中黄河灵脉支流如银线般汇入城区。“地有灵脉,如人之血脉,需按‘均、序、用’三字治理:均者,灵脉不被垄断;序者,灵气按功分配;用者,术法服务民生。昔日魏国灵脉被贵族私占,如地脉淤塞,岂能不衰?今秦法重构灵脉,正是循地之理。”他特意点出大梁灵田因灵脉分配不公导致的减产数据,与生徒们亲眼所见的民生困境呼应,让“地之理”不再抽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