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城外的紫荆山在晨光中舒展着灵秀的轮廓,山间的晨雾如同流动的灵纱,缠绕着苍劲的古木与嶙峋的怪石。山脚下,一条淡紫色的灵气带正顺着山势缓缓流淌,所过之处,草木愈发青翠,野花格外绚烂——这便是韩地最核心的“紫荆灵脉”,韩国存续数百年的灵脉根基。如今,韩国的旗帜已从新郑城头落下,取而代之的秦法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一队身着玄色法袍的启灵院修士正踏着灵气带的轨迹前行,他们手持“测脉阵盘”与“分灵符”,肩负着将这条灵脉收归国有、公平分配的使命。嬴政的诏令已传遍韩地:“紫荆灵脉,天下公器,收归国有,普惠众生”,这道诏令如同一道惊雷,宣告着韩地灵脉垄断时代的终结,也开启了秦法“灵脉均享”的新篇章。
收脉令出废旧制
“韩地紫荆灵脉,自即日起收归秦国所有,由中枢灵脉署统一管理、勘测、分配。旧韩宗室及贵族私占灵脉节点,限三日内全部移交,逾期者按‘乱法罪’严惩;普通百姓与修士的灵脉使用权,按秦法‘军功、贡献、修为’三原则重新核定,确保公平普惠。”
嬴政的收脉令以人皇法印灵力书写,张贴在新郑城的“明法台”上,符文闪烁间,与紫荆灵脉产生共鸣,让全城百姓与修士都能清晰感知。令文下方,附着灵脉署绘制的“紫荆灵脉分布图”,图上用红笔圈出了旧韩宗室垄断的十七处核心节点,标注着“日均灵气占比七成”的刺眼数据——这是旧制不公的铁证,也是收脉令最有力的依据。
收脉令的颁布在韩地引发巨大震动,反应却截然不同。寒门修士与百姓奔走相告,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新郑城西的修士韩元(非宗室)激动地对同伴说:“盼了半辈子,终于等到这一天!旧贵族占着灵脉不修行,咱想进阶却无灵气,秦法这次真要为咱做主了!”百姓们则聚集在明法台前,指着分布图上的垄断数据议论:“怪不得咱的灵田总减产,原来灵气都被他们占去了!”
旧韩宗室与依附贵族的修士则陷入恐慌与不甘。前韩相韩非子的堂弟韩恒(曾垄断紫荆灵脉一处支脉)召集旧部密谋:“灵脉是咱的根基,岂能拱手让人?不如趁秦军立足未稳,毁掉灵脉节点,让他们也别想用好!”部分修士响应,暗中准备“破脉符”,企图破坏灵脉核心。
灵脉署早已预判到这种抵抗,提前部署了防御。内史腾命秦军锐士加强对紫荆灵脉沿线的巡逻,在核心节点布设“护脉阵”;启灵院修士携带“测妄镜”,实时监测灵脉灵力波动,一旦发现异常,立刻介入调查。在紫荆山一处隐蔽的支脉节点,韩恒的亲信正准备埋设破脉符,被巡逻的秦军修士当场抓获,破脉符被收缴,人犯被押解回城——这起未遂破坏事件,让旧势力不敢再轻举妄动,也让百姓看到了秦军护脉的决心。
收脉令的核心是“废旧制、立新规”。旧制下,紫荆灵脉的灵气分配完全由宗室掌控,普通修士每月能获取的灵气不足一成,百姓灵田更是“靠天吃饭”;新制则明确“灵脉国有,按功分配”,灵脉署将根据勘测结果,把灵气划分为“军用法脉”“修士法脉”“民生灵田脉”三类,分别供应秦军驻地、启灵院与修士、百姓灵田,彻底打破垄断。
“收脉不是掠夺,是还公平。”灵脉署主官在新郑城的宣讲会上强调,“旧贵族交出的是非法垄断的特权,百姓与修士得到的是应有的权益。秦法承诺,只要守法有功,人人都能用上优质灵脉。”这番话打消了部分人的疑虑,让收脉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启灵勘测绘新图
紫荆灵脉的收归国有,始于一场全面而精密的勘测。启灵院抽调五十名精锐修士组成“紫荆勘测队”,由法家炼气士李默(曾参与镇灵塔建设)带队,携带《山海经》灵脉图谱、奇门遁甲“测脉阵盘”、“聚灵瓶”等专业工具,对全长百里的紫荆灵脉进行逐段勘测。
勘测队的首要任务是摸清灵脉的“家底”。根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紫荆之山,有灵脉焉,色紫如霞,味甘如蜜,流百里而入河,滋养韩地”,但具体走向、节点分布、灵气浓度等细节,因旧韩垄断而记载模糊。李默带队从紫荆山主峰出发,沿灵气流动轨迹前行,每三里设置一个“测脉点”,用阵盘记录灵气流量、纯度、属性等数据。
勘测过程充满挑战。旧韩贵族为垄断灵脉,在多处节点布设了“锁脉符”与“隐脉阵”,试图隐藏灵脉支系。在紫荆山北麓,阵盘突然出现灵力断层,李默判断此处必有隐脉,命修士祭出“破妄符”,符光闪过,一道被隐脉阵掩盖的支脉显现出来,灵气浓度竟与主脉相当——这处被韩恒私占的支脉,足以供应千名修士修行,此前却被谎称“灵气枯竭”。
更棘手的是灵脉中的“煞气淤积”。旧韩贵族长期无序开采,导致部分节点灵气紊乱,形成有害的煞气团。在靠近新郑城的灵脉中段,勘测队发现一处煞气团正侵蚀周边灵田,导致庄稼枯萎。李默立刻启动“净煞阵”,修士们结成法印,引纯净灵气冲刷煞气,经过三日净化,煞气团消散,灵田重新焕发生机,周边百姓无不欢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