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城外的晨雾中,弥漫着紧张的灵力波动。韩国都城的城墙如一条沉睡的巨蟒,蜿蜒在平原上,墙面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文,符文间流淌着淡紫色的灵光——这是韩国修士耗费三月布设的“九宫锁城阵”核心防线。城墙下,护城河的水面泛着幽光,水中倒映着城头的“韩”字大旗,旗面在风中猎猎作响,却难掩守军的慌乱。远处的地平线上,黑色的潮水正缓缓逼近,玄甲的寒光刺破晨雾,甲胄上的法家符文与地脉龙气共鸣,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内史腾率领的秦军中路军已兵临城下,灭韩之战的最后一幕,即将在这座古都上演。
三路合围困新郑
秦军攻韩的三路大军已完成对韩国的战略合围,如三只铁钳,牢牢锁住了新郑的命脉。中路军主将内史腾亲率三十万锐士,抵达新郑城外十里的“白虎坡”,营垒连绵数十里,玄甲营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营门处的“法统旗”随风飘扬,灵力波动让空气都为之震颤。中军大帐内,内史腾正与将领们研究新郑城防图,图上用朱砂标注着九宫锁城阵的九个阵眼,分别对应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中宫九个方位。
“韩军主力龟缩新郑,城外灵脉节点已被九宫阵锁住,粮草补给全靠城内囤积。”内史腾指着图上的紫荆灵脉(新郑最重要的灵脉,贯穿城内外),“此脉是九宫阵的能量源,锁住它,阵法威力便减三成。左翼蒙恬部已攻占上党,切断韩军西逃路线;右翼王翦部封锁黄河渡口,阻其南撤——新郑已成孤城,破城只在旦夕。”
副将李由(李斯之子)请缨道:“末将愿率锐士修士为先锋,携带‘法狱破阵符’,直捣中宫阵眼!”李由年方二十四,已是炼气期七层修士,手持一柄“法魂剑”,剑身刻满法家符文,是秦军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内史腾点头:“善。你部携带百张破阵符,待中军压制阵眼灵力,即刻突进,斩杀韩军主将,瓦解其指挥。”
韩国方面,新郑城内已是一片临战景象。韩王在王宫召集紧急会议,韩相韩非子(韩国宗室,与秦法道学院院长同名)身着法家袍服,却面色凝重:“秦军势大,九宫锁城阵是我韩最后屏障。此阵以紫荆灵脉为源,九宫方位各设阵眼,由金丹修士镇守,可引灵脉煞气,阻敌攻城。但秦军有‘法狱破阵符’,需严防其突袭中宫。”他命韩军修士在各阵眼增设“聚灵晶”,增强阵法灵力,又调城中旧贵族私兵补充防线,试图做最后抵抗。
城外的秦军已开始试探攻击。先锋营的“裂灵弩”发射涂有“破甲膏”的弩箭,箭簇撞上城墙符文,爆发出金色火花,阵眼处的灵光微微晃动;修士营则祭出“测阵盘”,盘针疯狂转动,分析阵法灵力流动规律,为破阵做准备。新郑城头的韩军修士亦不甘示弱,操控阵纹引动煞气,形成黑色旋风,卷向秦军阵列,双方的灵力碰撞让空气发出滋滋的声响,大战一触即发。
九宫锁城布杀局
韩国修士祭出的“九宫锁城阵”,是奇门遁甲与韩国灵脉术法结合的巅峰防御阵法,其构造精密,威力惊人,堪称新郑的“铁城屏障”。阵法以新郑城为中心,按九宫方位划分防御区域,每个区域都对应不同的灵脉节点与术法攻击,形成“阵中有阵,杀局连环”的防御体系。
**乾宫阵眼**位于城北“望岳台”,由韩国金丹修士韩元镇守,阵纹刻有“天风煞”符文,能引高空罡风,形成旋转的风刃墙,切割靠近的敌军。望岳台顶端的“聚风晶”闪烁青光,罡风强度随灵脉注入而增强,秦军先锋试探靠近时,数名锐士被风刃划伤,玄甲留下深深的刻痕。
**坤宫阵眼**在城南“灵田区”,掌控者是韩国宗室修士韩平,阵纹以“地脉突刺”为核心,能引动地下土石,形成尖锐的石笋,刺穿攻城器械与战马。灵田区的土壤下埋设着“震土符”,秦军攻城锤靠近时,地面突然隆起丈高石笋,锤体被撞出裂痕,攻势暂时受阻。
**震宫阵眼**设于城东“雷音寺”,由擅长雷法的修士主持,阵纹蕴含“天雷符”,能引动云层雷电,精准劈向敌军密集处。寺内的“雷纹鼓”每敲响一次,天空便闪过一道惊雷,秦军阵列中已有数处被雷电击中,士兵灵力紊乱。
**巽宫阵眼**在城西“风陵渡”,操控者引黄河水汽与灵脉煞气,形成“**雾”,雾气中含有惑心成分,吸入者会产生幻觉,自相残杀。秦军右翼部队靠近时,数名士兵陷入幻觉,挥剑砍向同伴,幸得修士及时释放“清心符”才未造成大乱。
**坎宫阵眼**位于城西北“寒水潭”,利用潭中寒气与灵脉结合,形成“冰封障”,能冻结敌军武器与灵力。秦军的“裂灵弩”箭簇射入冰障,瞬间被冻结,失去穿透力,修士的灵力也出现迟滞。
**离宫阵眼**在城东南“火灵庙”,以《山海经》记载的“烛龙火”残灵为引,形成“烈焰墙”,火焰温度极高,能融化玄铁。秦军试图用“水脉符”灭火,却被火焰反烧,数十名士兵衣甲起火,狼狈后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