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的晨光带着上古灵脉的温润,将整座都城笼罩在金色的光晕中。作为秦国历代君主祭祀天地的圣地,这座古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龙气与香火,北依岐山,南临渭水,恰处关中灵脉的“龙首”位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岐山有灵脉,名曰‘龙潜’,通地脉,连天河”,正是祭天沟通天地的绝佳之地。今日的雍城更是不同寻常,朱雀大街上挂满玄色与明黄交织的幡旗,旗面绣着“受命于天”的篆字,灵脉香燃烧的青烟如丝如缕,顺着灵脉流向汇聚于城北的祭天台,空气中弥漫着符文激活的嗡鸣与百姓的低语,一场决定秦国未来的亲政大典,即将在这片灵脉圣地拉开序幕。
祭天台位于雍城之巅,以“昆仑玄石”砌筑,共分九层,每层对应“九宫”方位,台阶刻满“导灵纹”,从山脚蜿蜒至台顶,如一条沉睡的金龙。台顶中央矗立着“祭天鼎”,鼎身铸有大禹治水、商汤祈雨、周文演易的浮雕,三足分别刻“天、地、人”三才符文,鼎耳悬着青铜风铃,无风自动,发出与灵脉共鸣的清越声响。此刻,祭天台周围已按奇门遁甲布下“镇灵阵”,阵眼的“定天珠”折射着晨光,将灵气约束在台周,等待着祭天者的唤醒。
辰时刚过,一阵整齐的甲叶摩擦声从朱雀大街传来。嬴政身着玄色帝袍,袍角绣着十二章纹与金色龙纹,腰间悬挂“一统灵玺”,玺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字在晨光中流转生辉。他步履沉稳地踏上祭天台的台阶,玄甲锐士组成的仪仗队分立两侧,甲胄上的法家符文与台阶导灵纹产生共鸣,留下淡淡的金色足迹。身后,李斯、蒙毅、韩非子等重臣按品级随行,观礼的百官与宗室分列台下周遭,其中既有法家修士的凝重,也有宗室的复杂,更有吕不韦与嬴傒等人隐藏在恭敬下的暗流。
“秦王驾到——”礼官的唱喏声穿透灵脉,祭天台的风铃突然急促作响,台顶的祭天鼎泛起微光,仿佛天地都在回应这等待已久的仪式。嬴政在台顶站定,转身望向下方的山川与人群,岐山的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渭水的灵脉如银带般环绕,他深吸一口气,带着地脉龙气的空气涌入肺腑,让丹田的金丹微微震颤——今日,他不仅要亲政,更要以天地为证,以灵脉为凭,宣告法家统御的正统。
一、大典筹备:灵脉圣地与仪式规制
亲政大典的筹备早在三月前便已启动,法道学院与灵脉监的修士们进驻雍城,以奇门遁甲与灵脉知识重构祭天仪式,既要遵循古礼,又要彰显法家“以术证法”的理念。从祭天台的修缮到灵脉的调和,从祭品的准备到仪仗的排列,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术法与礼制的融合,让这座上古圣地在古老与新生的碰撞中,焕发出独特的庄严。
祭天台的灵脉调整是筹备的核心。灵脉监首席修士黄石公带领团队,沿“龙潜灵脉”布下“七星聚灵阵”:在岐山脚下埋“龙首珠”,渭水岸边设“龙尾镜”,祭天台周围立“七星柱”,将地脉龙气引导至台顶。他们清理了灵脉中的淤塞,以“定脉符”稳固波动,确保祭天时有足够的灵气供嬴政沟通天地。黄石公在《灵脉调整记》中写道:“三月调理,龙潜灵脉灵气浓度提升三成,地脉龙气与天河灵气已产生共鸣,只待祭天者以精血引动。”
祭天仪式的礼制融合兼顾传统与革新。礼官们参考《周礼·春官·大宗伯》的“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古礼,准备了苍璧(昆仑玉制成,刻“通天纹”)、黄琮(楚地玄玉制成,刻“接地纹”)、灵谷(关中灵田特产,颗粒饱满如珠)、灵酒(以渭水灵泉酿造,封藏三年)等祭品;同时融入法家元素,在祭品上刻“法统符”,让传统祭品成为沟通天地与彰显法统的双重载体。韩非子亲自审定祭品符文:“苍璧通天纹需与秦法‘君权独断’理念呼应,黄琮接地纹需融入‘灵脉国有’原则,不可流于形式。”
仪仗与护卫的布防暗藏玄机。蒙毅率领的玄甲锐士按“五行军阵”分布:金队守祭天鼎,木队护灵脉节点,水队防台下暗流,火队备应急符炮,土队为秦王亲卫。法道学院的修士则在台周布“法眼阵”,以“照灵镜”监测灵力波动,韩非子坐镇阵眼,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术法异动。这种布防既显大典威严,又暗藏对吕党与宗室的警惕——蒙毅在布防图上特别标注:“吕不韦与嬴傒所在观礼区,需增派‘醒神符’修士,防止惑心术干扰。”
观礼区域的划分体现等级与制衡。台顶为秦王与核心礼官;第一层为三公九卿与法家重臣;第二层为宗室长老与军方将领;第三层为地方郡守与法道学院修士;普通百姓则在台下外围,通过“传音符阵”聆听仪式。这种划分既符合礼制,又将吕党与宗室成员置于法家修士的监控范围内。吕不韦与嬴傒虽位列第二层显要位置,却被韩非子与蒙毅的视线隐隐锁定,台周的法眼阵对他们的灵力波动格外敏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