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的铜钟在残冬的寒风中发出沉闷的回响,赵王宫的议事殿内却气氛灼热如燃。韩王献地称臣的国书副本摊在案上,墨迹未干却已像烙铁般烫着每位大臣的指尖。赵王迁紧握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目光扫过殿内群臣:“韩国降秦,上党门户洞开,秦军铁骑三日可抵邯郸!诸位说说,赵国是步韩国后尘,还是与秦决一死战?”
殿内鸦雀无声,唯有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宗室大臣面有惧色,他们亲眼见过秦军“玄甲巨灵阵”的威力,更知赵国灵脉远不如秦国充沛;而武将们则按捺不住怒火,上将军李牧按剑起身,玄色战甲上的兽纹在火光中仿佛活了过来:“王上,韩弱秦强,降者必亡!赵国拥漳滏之险、兽魂之锐,李牧愿以血肉之躯,率将士死守国门,绝不让秦军踏过邯郸半步!”
李牧的声音如惊雷炸响,殿内武将纷纷附和:“愿随李将军抗秦!”“赵国可战!”赵王迁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猛地起身:“好!即日起,以李牧为赵国大将军,总领全**队、灵脉防务,凡粮草、灵材、修士,皆听将军调遣!孤赐你‘镇赵鼎’碎片,可调动全国兽魂资源——务必让秦人知赵国之勇!”
一、临危受命:李牧的整军之策
李牧接过“镇赵鼎”碎片时,指尖传来冰凉而沉重的灵力——这是赵国灵脉的核心信物,蕴含着漳水、滏水两条主脉的本源灵气。他深知,赵王的信任背后是赵国存亡的重担。返回将军府的路上,邯郸百姓沿街跪拜,孩童们举着简陋的木剑高喊“抗秦”,这些目光让李牧愈发坚定:“赵国不能亡,赵人不能沦为秦奴!”
整军的第一步是“裁汰冗弱,精编锐士”。赵**队虽号称三十万,实则老弱过半,修士中能稳定施展“胡服骑射诀”者不足五万。李牧下令:凡年龄超过五十、灵根枯萎者,一律转为民夫,负责灵田耕作与粮草运输;凡炼气期以下、无法签订血契者,编入辅兵营,学习基础阵法与弓弩术;仅保留五万核心战力,组成“新兽魂营”,由李牧亲自训练。
裁汰引发了旧贵族的不满。宗室赵葱(赵王堂弟)在府中设宴,拉拢不满将领:“李牧削我兵权,是要独掌军权!秦军未至,自乱阵脚,赵国必亡于他手!”他暗中联络部分被裁修士,企图煽动兵变。
李牧早有准备。他在“明法台”公开赵葱私吞军粮、虚报修士数量的证据,以“军法”将其拿下,当众废去修为:“赵国危难之际,敢以私怨乱军者,斩!”随后,他将被裁修士召集至台,承诺“凡参与灵田耕作有功者,可获灵田封赏;辅兵营立功者,可重新编入兽魂营”,一番恩威并施,军心渐稳。
第二步是“革新兽魂术,强化血契”。传统“胡服骑射诀”依赖修士与妖兽的临时血契,灵力损耗大且难以持久。李牧查阅赵国秘典《中山兽经》(记载草原妖兽习性与血契之法),发现“共生血契”——以修士精血与妖兽灵核深度融合,虽对双方损伤更大,却能让兽魂之力持久稳定,甚至能让修士在短时间内突破境界。
他亲自带队深入太行山,捕捉适合共生的妖兽:黑风豹(速度快,擅突袭)、青狼(嗅觉灵,擅侦查)、驳兽(《山海经》载“状如马,白身黑尾,一角”,防御强)。在“兽魂祭坛”,李牧以身作则,与一头成年黑风豹签订共生血契——精血交融的瞬间,他浑身青筋暴起,金丹剧烈震颤,豹魂融入丹田的剧痛让他险些昏厥,但成功后,他的速度与爆发力提升三成,周身环绕着淡淡的豹影灵力。
“共生血契虽险,却能让我军战力翻倍。”李牧在训练场上展示新术法,一拳轰碎巨石,豹影灵力如利刃般撕裂空气,“秦军有‘军阵炼神’,我们有‘共生兽魂’;秦军有‘法网阵’,我们有‘兽潮阵’——狭路相逢,勇者胜!”修士们见状纷纷效仿,三个月内,新兽魂营中成功签订共生血契者达三万,战力较之前提升一倍。
第三步是“整合灵脉,稳固根基”。赵国的漳水、滏水灵脉因管理混乱,灵气浪费严重,部分节点甚至被旧贵族私占。李牧任命灵脉监修士李左车(赵国名将李信之孙)为“灵脉都尉”,清查私占灵脉,修复受损节点,将灵气优先供应兽魂营与启灵院。
李左车在滏水源头发现一处被填塞的灵泉,清理后竟涌出温热的灵液,水中游动着“文鳐鱼”(《山海经》载“状如鲤鱼,长有双翼”,能增强灵力)。他以灵泉为中心布“聚灵阵”,让周边灵田产量提升三成,兽魂营修士在灵泉旁修炼,血契稳定性大幅提高。“灵脉是军队的根基,”李左车对李牧道,“只要漳滏灵脉不断,赵国就有抗秦的底气。”
二、术法革新:胡服骑射诀的升级
李牧深知,单纯模仿秦军的法家术法行不通,赵国的优势在于与妖兽共生的独特术法。他组织军中术法修士,结合《中山兽经》与实战经验,对“胡服骑射诀”进行三大升级,创造出更适合抗秦的战术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