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石高台的盟誓前奏
秦桓公继位后的第三个孟春,雍城的玄石高台迎来了楚国的正式使团。斗章带着楚成王的亲笔盟约,站在刻满血络符的石壁前,身后的三十名水行术修士穿着统一的青色道袍,腰间的水灵珠与秦国修士的煞灵晶产生微妙共鸣 —— 这是双方秘密合作三年后的首次公开会面,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警惕交织的气息。
“楚地的《江灵经》有云:‘江河同源,终汇于海。’” 斗章展开盟约帛书,楚国特有的蚕丝帛上,朱红色的江神誓纹路在阳光下泛着水光,“秦晋为西陲灵脉争雄,楚晋为中原霸权相斗,何不效仿江河,共汇一处?”
秦桓公的指尖划过盟约上的 “三分晋地” 条款,青铜剑鞘上的烛龙鳞甲在玄石反射下泛出金光。这位刚满二十的君主继承了秦共公的坚韧,却多了几分纵横捭阖的锐气,他身后的潜龙卫已扩充至八千,其中三百名修士能熟练施展 “秦楚破阵术”,腰间同时佩戴着血络符与水行纹玉佩。
“盟约可依,但需增一条。” 秦桓公的声音在高台上回荡,目光扫过楚使身后的水行术修士,“楚需派大夫常驻雍城,与我秦的赵鞅共同执掌‘联军帅帐’,任何军事行动需双方同时点头方可执行。”
斗章的眉头微蹙。楚国本想通过联盟掌控西陲战事,秦桓公的提议显然是在提防背盟。但当他看到高台下排列整齐的潜龙卫 —— 这些修士的血窍在阳光下呈现出稳定的太极旋,明显已突破血契约束,终于明白秦国早已不是需要依附楚国的弱国。
“可。” 斗章咬破指尖,将血滴在盟约的 “监军” 条款上,“成王已选定芈真修士之兄芈戎为常驻大夫,他的‘玄冰煞’术能冻结晋地的聚灵阵,与贵国的血爆术堪称绝配。”
此时的高台之下,西戎八部的首领已等候多时。义渠部的狼骑兵牵着幽冥狼列阵,赤砂部的地行修士在玄石周围布设 “血狼联防阵”,雪妖部的冰蚕丝织成的天幕覆盖整个广场,将晋地可能的灵气探测隔绝在外 —— 这是秦桓公特意安排的 “实力展示”,既是震慑楚使,也是向盟友证明秦国的底气。
“赵鞅,取‘混元鼎’来。” 秦桓公的命令让广场安静下来。两名潜龙卫抬着青铜鼎穿过人群,鼎身的纹饰一半是秦国的血络符,一半是楚国的水行纹,底部则刻着西戎的兽灵图,这是用黑风渊的煞灵晶与楚地玄铁混合铸造的盟誓之器。
当斗章将楚地的 “江心神水” 倒入鼎中,秦桓公拔出青铜剑划破掌心,鲜血滴入的瞬间,鼎内突然腾起赤蓝双色火焰 —— 这是血络符与水行术在混元鼎中产生的灵脉共鸣,火焰中浮现出《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的 “昆仑之墟” 虚影,象征着西陲与南方灵脉的连接。
“从此刻起,秦楚西戎,灵脉相济,共抗晋人!” 秦桓公举起鼎中的火焰,广场上的秦楚修士同时拔剑,血爆术的赤色与玄冰煞的蓝色交织成巨大的光网,笼罩了整个雍城。
二、联军帅帐的术法融合
雍城的 “联军帅帐” 设在酿酒坊改造的地下工事里,赵鞅与芈戎的案几相对而设,中间的沙盘按比例复刻了晋地的灵脉分布 —— 青岚谷的聚灵塔群用青色琉璃珠标记,黑风渊的煞灵晶矿脉则嵌着黑色玛瑙,最醒目的是贯穿沙盘的红色线条,代表着秦军计划的主攻路线。
“晋军的主力在令狐谷,那里的紫霄阵经过赵武改良,新增了‘灵犀角’核心,防御范围扩大至五十里。” 赵鞅用狼毫笔在沙盘上圈出重点,笔杆里的煞灵晶粉末随着手势落在青岚谷的位置,“按魏寿提供的情报,阵眼的防御由灵犀卫的精锐负责,清玄剑队的数量比三年前翻倍。”
芈戎的手指在沙盘边缘滑动,指尖凝结的冰珠滴落在令狐谷西侧,那里顿时浮现出蓝色的水流纹路:“楚地的《水战策》记载,西侧的渭水支流与玄龟灵脉相通,我的玄冰煞术可顺流而下,冻结紫霄阵的灵气管道,只是需要潜龙卫配合,在谷口布下血络阵阻断援军。”
帅帐的另一侧,嬴桀与楚国的水行术修士正在调试新造的 “混元弩”。这种融合了煞灵晶箭头与水行符尾翼的武器,射出的弩箭能在击中目标后同时引爆血气与寒冰,在测试中轻松穿透了仿制的清灵甲。
“第一批两千具已入库。” 嬴桀的手掌按在弩身的血络符上,赤色光芒沿着弩臂的水行纹流转,“足够装备联军的先锋营,只是楚地提供的玄铁还需再运三千斤,否则无法完成后续制作。”
芈戎立刻提笔写下调令,盖印时特意让赵鞅过目:“三日内,楚国会通过商道将玄铁运至黑风渊,由赤木的兽灵队接应,他们的幽冥狼能避开晋人的巡逻。”
合作并非一帆风顺。秦楚修士的术法理念时常冲突 —— 秦国修士习惯以血窍强行突破,楚国修士则擅长以水行术迂回渗透。在一次演练秦楚联防阵时,双方因布阵顺序爆发争执,最终竟演变成小规模械斗,打碎了帅帐的三足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