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山龙脉起贪念
秦王政十四年的泰山,东岳的灵气如华盖般笼罩峰顶,山间的“封禅古道”上布满大秦炼气士遗留的“锁灵纹”,历经千年风雨仍隐隐发亮。相传泰山是“万物之始,灵脉之祖”,《山海经·大荒东经》称其“太山之高,龙气通天”,历代帝王皆以在此封禅为最高荣耀。此刻,一队车马正沿着古道缓缓上行,为首的车驾装饰奢华,车厢外悬挂的“吕”字幡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灵气波动中透着难以掩饰的野心。
“君侯,泰山主峰的‘玉皇顶’龙气最为精纯,此处设坛祭天,必能凝聚天下气运。”随车的奇门遁甲修士指着峰顶,手中的“龙脉罗盘”指针疯狂转动,盘面上泰山龙脉的走向图被金色龙气覆盖,“只是……按秦法,非天子不得在泰山封禅,此举恐引嬴政猜忌。”
吕不韦坐在车厢内,指尖摩挲着一枚仿制的“传国玉玺”——玉质虽不及真品,却以泰山“玄玉”雕琢,注入了大量洛阳灵渠的灵气,此刻正与泰山龙气产生共鸣。“猜忌?他嬴政能收天下龙气冲元婴,老夫为何不能祭天聚气运?”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权柄灵笏在膝上微微震动,“《吕氏春秋》有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谁能安灵脉、顺民心,谁便可主祭泰山。”
吕不韦的泰山祭天计划,源于对嬴政崛起的焦虑。自嬴政在朝堂驳斥“宽刑薄赋”、暗中收集天下龙气后,吕不韦清晰感受到自己的灵气威压日益衰弱——权柄灵笏引动龙首原灵脉的效率下降三成,府中白泽灵兽的示警越来越频繁,甚至连《吕氏春秋》的玉刻版都出现灵气滞涩。他急需一场盛大的祭天仪式,既能凝聚涣散的气运,向天下展示自身权威,又能抢夺泰山的东岳龙气,阻碍嬴政突破元婴期的进程。
为筹备祭天,吕不韦动用了数十年积累的资源。他从洛阳灵渠调运“灵谷百石”作为祭品,这些灵谷吸收了数年灵渠灵气,颗粒饱满如珠;从门客中挑选百余名精通“儒门祭礼”“法家阵术”“道家祈禳”的修士,组成“祭天仪仗队”;更耗费巨资,命工匠仿造天子礼器——以玄铁铸造“九鼎虚影”,用朱砂绘制“日月星辰旗”,甚至秘密打造了一件“衮服”,十二章纹虽简化却依稀可见,只差一顶“平天冠”便与天子仪仗无异。
消息传到咸阳时,嬴政正在雍城古灵坛巩固修为。蒙恬呈上的密报详细描述了吕不韦的筹备:“吕相在泰山周边征集民夫三万,砍伐‘灵柏’搭建祭坛,调用的修士中不乏精通‘封禅术’的齐鲁遗老,似在演练天子祭天之礼。”嬴政手中的龙气灵玉瓶突然震动,瓶中刚收集的黄河龙气与密报中的泰山灵气产生排斥,发出刺耳的嗡鸣。
“他这是要僭越!”嬴政的声音冰冷,龙袍上的龙纹瞬间亮起,古灵坛的玄龟镇灵纹随之共鸣,“泰山乃五岳之首,封禅祭天是天子特权,吕不韦身着衮服主祭,其意昭然若揭——他想以泰山龙气压过朕的王室龙气,争夺天下灵脉正统!”尉缭子在一旁忧心道:“泰山龙气若被吕不韦掌控,陛下突破元婴期的计划恐受阻,需早做应对。”
嬴政的眼中闪过杀意,却强迫自己冷静:“他要祭天,朕便让他祭。但需派人潜入泰山,摸清祭坛阵法、礼器布置与吕党羽分布,待他最得意之时,再给他致命一击。”他立刻召见赵高,命其选派最精锐的“影卫修士”——这些修士修习奇门遁甲“隐灵术”,能融入灵脉波动隐藏身形,是刺探情报的最佳人选,“务必查清吕不韦的亲信修士、祭坛阵眼位置,以及他是否私藏了足以威胁朕的邪术法器。”
二、祭坛初成显僭越
秦王政十四年秋,泰山玉皇顶的祭坛已初具规模。这座按“封禅九阶阵”布局的祭坛,共分九层,每层台阶都刻有不同的符文:底层是大秦炼气士的“地基纹”,稳固灵脉;中层是儒家的“礼乐符”,规范祭仪;顶层是道家的“通天咒”,连接天人。祭坛中央矗立着一根“祭天柱”,高九丈九尺,柱身雕刻着《山海经》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灵纹,灵气激发时能引动泰山四方龙气。
“君侯,‘九鼎虚影’已安置妥当,‘日月星辰旗’也已开光,只待吉日便可祭天。”淳于越(虽被软禁,却因熟悉祭礼被临时启用)上前禀报,他的法袍上沾着尘土,眼中却难掩对仪式的狂热,“齐鲁的士族代表已在山下等候,他们带来了‘泰山灵玉’作为贺礼,愿臣服君侯,共掌天下灵脉。”
吕不韦站在祭坛顶层,俯瞰山间云雾,权柄灵笏引动的灵气与泰山龙气交织,形成一道肉眼可见的光柱直冲云霄。“嬴政在咸阳想必已收到消息,他越是愤怒,越证明老夫此举正中要害。”他转向身后的李斯,“李客卿以为,此次祭天能聚多少龙气?”李斯心中一惊,表面却恭敬道:“君侯德配天地,又以《吕氏春秋》理念祭天,泰山龙气必如江河汇海,助君侯气运更盛。只是……需防备嬴政派人破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