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城的秋阳带着东海的温润,透过稷下学宫的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齐国都城的空气中弥漫着海盐与灵米混合的气息,街道上往来的修士或身着儒衫、或披道袍、或穿墨家短褐,尽显“百家争鸣”的余韵。而在这繁华之下,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洹水会盟的余波未平,齐宣王田辟疆的宫中,一场关乎合纵命运的博弈即将拉开序幕。
张仪的使团在抵达临淄三日后,才得到齐王的召见。并非齐王怠慢,而是张仪刻意放缓了节奏——他先是让随从将五百枚“固元丹”样本分赠给齐国的重要大臣,尤其是丞相邹忌与修士领袖田单;又通过秦国在齐的密探,散布“秦欲与齐共分东海灵脉”的流言,吊足了齐国上下的胃口。这日清晨,当齐国内侍持节来驿馆传召时,张仪知道,时机已到。
他身着一身月白锦袍,腰间佩着一枚温润的灵玉,这是按齐地风俗特意准备的装扮。随行的十名法家修士则扮作商队护卫,暗藏的“东海灵脉图”被灵力封印在一卷看似普通的竹简中,图轴处还刻着奇门遁甲的“隐灵符”,可防止仙门修士的窥探。
齐王宫的“宣政殿”与咸阳宫的威严不同,殿柱上雕刻着“山海异兽”的图腾,玄龟、白泽、凤凰的虚影在灵气中若隐若现,彰显着齐国作为东方大国的底蕴。齐宣王端坐于王座之上,这位中年君主身材微胖,眉宇间带着几分慵懒,却在眼底藏着精明——他刚从洹水会盟返回,对合纵的热情本就有限,尤其是楚齐盟约破裂后,更是对联盟心存疑虑。
“秦使远道而来,不知有何贵干?”齐宣王语气平淡,指尖把玩着一枚玉印,这是合纵会盟时各国共同封印的“盟契印”,此刻却被他随意地放在案上,显然并未真正放在心上。
张仪躬身行礼,动作从容有度:“外臣张仪,奉秦王之命,特来向大王献上一份厚礼,一份能让齐国灵脉绵延百年、修士实力倍增的大礼。”
“厚礼?”齐宣王挑眉,身旁的邹忌立刻接口:“张先生怕不是来游说我齐背弃合纵的吧?洹水会盟上,六国歃血为誓,共抗强秦,张先生此举,怕是不妥。”邹忌虽收了张仪的固元丹,却在朝堂上仍需维持合纵派的姿态。
张仪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应,而是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打开后,三枚鸽卵大小的“聚灵珠”躺在其中,珠内灵气如活水般流转,隐约可见金色光点沉浮——这是比固元丹更精纯的灵物,取自西陲祖巫祭坛下的灵髓矿。“这是外臣私人敬献给大王与两位大人的见面礼。”他将锦盒呈给内侍,“此珠可助修士凝聚灵力,稳固金丹,尤其适合大王当前的修炼瓶颈。”
齐宣王的目光瞬间被聚灵珠吸引,他修炼多年卡在金丹期中期,正愁没有突破的机缘,指尖不自觉地向前伸了伸。田单接过珠子,灵力探入后眼中闪过一丝惊色:“此珠灵气精纯,不含丝毫杂质,确实是上品灵物。”
张仪见齐王意动,趁热打铁道:“聚灵珠只是小礼,真正的大礼,关乎齐国未来的灵脉根基。大王可知,东海之下藏着一条未被开发的上古灵脉?”
“东海灵脉?”齐宣王猛地坐直身体,齐国东临大海,却因仙门蓬莱派的阻挠,始终未能深入开发海域灵脉。蓬莱派以“守护仙岛”为由,垄断了东海的灵脉资源,每年仅允许齐国开采少量近海灵矿,这一直是齐宣王的心头刺。
张仪展开随身携带的竹简,灵力注入后,竹简上的“隐灵符”解开,一幅巨大的灵脉图在殿中缓缓展开。图上以青色线条勾勒出东海的地形,标注着三十余处灵脉节点,其中一处被朱砂重点圈出,旁注“玄龟渊”三字——正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玄龟负灵脉”之地。
“大王请看,”张仪指尖点向“玄龟渊”,“此处灵脉最为精纯,传说上古玄龟在此守护灵脉核心,只要能得到玄龟认可,便可引灵脉上岸,滋养齐地灵田。据秦地密探回报,蓬莱派虽觊觎此地,却因玄龟的‘水盾术’而束手无策。”
图中还详细标注了灵脉的走向、深度以及开采所需的阵法,甚至附带了秦启灵院研究的“破水灵阵”草图——这阵法以法家符文为基,可短暂隔绝玄龟的水盾,为开采争取时间。齐宣王、邹忌与田单的目光紧紧盯着图上的灵脉节点,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这是真的?”齐宣王声音发颤,东海灵脉若能开发,齐国的灵脉总量可增加三成,修士突破金丹的概率至少提升两成,这比合纵联盟承诺的“泰山灵脉共享”要实在得多。
“千真万确。”张仪语气诚恳,“秦王得知大王为蓬莱派所阻,特意命修士勘探三年,才绘成此图。秦王说,秦齐虽隔千里,却同为灵脉大国,若能联手开发东海灵脉,对两国修士都有裨益。”
邹忌干咳一声,试图拉回正题:“张先生的好意心领了,但合纵盟约在前,齐若与秦私通,恐遭天下耻笑。”话虽如此,他的目光却仍未离开灵脉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