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七年四月,杭州西湖畔的垂丝海棠开得正盛。松雪斋书局的门楣上,新挂了块"御制诗钞"的烫金牌匾,掌柜林墨正伏案校勘《三字经》。窗外传来画舫上的丝竹声,他抬头望了眼宝石山的保俶塔,忽然想起戴震临终前说的话:"西湖的水最能藏住秘密。" "林掌柜,有位官人要买《御制诗集》。"伙计阿福掀开帘子。
刘墨起身整理长衫,看到堂内站着个身着酱色直裰的中年人,腰间挂着块刻着"江南织造"的玉牌。这人正是三个月前在苏州沈府见过的粘杆处侍卫周奎。 "这位客官,小店只有御制诗集和启蒙读物。"刘墨赔着笑脸。 周奎随手翻了翻柜台的书册,突然抽出一本《西湖游览志》:"林掌柜可知,这书里记载的'于谦祠'三字,可是当今圣上避讳的?" 刘墨心中一惊,立刻明白对方来意。乾隆皇帝为彰显宽仁,虽未彻底禁毁前朝史书,但对涉及忠节之士的记载格外敏感。 "小的愚昧,这就下架。"刘墨伸手去拿书。 周奎却按住他的手腕:"林掌柜既然懂规矩,不如帮本官个忙。听说你有半本《御制诗集》,上面有戴震的批注?" 刘墨后背沁出冷汗。那半本诗集此刻正藏在佛堂供桌的暗格里,夹着莫罗生母的血书。
三个月来,他每天都在模仿戴震的笔迹续写批注,将反清思想藏在诗句解析中。 "戴震是钦犯,小的哪敢留他的东西。"刘墨装出害怕的样子。 周奎冷笑:"林掌柜可知,苏州沈府的绣娘小翠,此刻正在织造局的牢里?" 刘墨瞳孔骤缩。自无锡一别,他将小翠安顿在清波门的绣坊,叮嘱她改名换姓。此刻听到她的名字,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袖中短刀。 "跟我去见织造使大人,或许还能救人。"周奎拽着刘墨往外走。 刚到门口,阿福突然冲进来:"掌柜的,后院着火了!" 刘墨趁机挣脱,跟着阿福跑到后院。只见佛堂浓烟滚滚,供桌已被烧得焦黑。刘墨假意救火,实则将暗格里的诗集塞进预先准备好的空香炉。 "快叫水!"刘墨大喊着指挥伙计,余光瞥见周奎带着粘杆处的侍卫冲进火场。他悄悄溜到井边,将诗集用油纸包好,系上石头沉入井底。 待火势扑灭,周奎遍寻无果,只能悻悻离去。
刘墨瘫坐在废墟中,看着满地狼藉,忽然想起戴震说过的话:"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最显眼的地方。" 当晚,刘墨戴着斗笠来到清波门绣坊。小翠正在灯下绣《百子千孙图》,看到他进来,慌忙收起帕子。 "他们有没有为难你?"刘墨握住她冰凉的手。 小翠摇头:"周奎只是问我认不认识戴震,我说不识字,他便走了。" 刘墨注意到她藏在袖中的帕子上绣着"天地会"的暗号,心中一惊。刚要开口,窗外突然传来瓦片碎裂声。 "快走!"刘墨吹灭烛火,拉着小翠从后门逃出。身后传来粘杆处埋伏的呼喝声,他带着小翠钻进一条暗巷,却发现尽头是死胡同。 "少爷,你先走!"小翠突然推开他,转身迎向追兵。 刘墨看到她掏出一把剪刀,正是在苏州沈府见过的样式。月光下,剪刀折射出冷冽的光,映出小翠眼中从未有过的决绝。 "小翠!"刘墨刚要扑过去,暗巷的墙壁突然打开一扇木门。阿福从门后探出头:"掌柜的,快进来!" 他们躲进密室,听着外面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刘墨这才发现,密室里堆满了《明史》抄本,墙上挂着戴震的画像,供桌上摆着染血的侍卫佩刀。
"阿福,你......" 阿福跪倒在地:"林掌柜,小人是天地会杭州分舵的。戴震堂主临终前吩咐,若您有难,就带您去见总舵主。" 刘墨望着供桌上的诗集,突然明白戴震为何坚持要保留半本《御制诗集》——诗集里的"西湖十景"诗,与《明史》批注形成巧妙的互文,暗藏着反清复明的密码。 "总舵主现在何处?"刘墨扶起阿福。 "就在灵隐寺。"阿福压低声音,"但周奎的人已封锁了所有路口。" 刘墨沉思片刻,从怀中掏出半块玉佩:"去找沈府的若雪姑娘,她应该有办法。" 次日清晨,刘墨换上袈裟,扮作灵隐寺的僧人。阿福挑着两担佛经,跟着他混在香客队伍中。走到飞来峰下,果然看到周奎带着本地衙役盘查。 "大师,这经担里装的什么?"周奎掀开担子。 刘墨双手合十:"阿弥陀佛,都是施主们捐赠的《金刚经》。" 周奎随手翻了几本,突然抽出一本《西湖游览志》:"好你个假和尚,竟敢私藏**!" 刘墨心中暗叫不好,眼角余光瞥见人群中闪过一抹湖蓝色衣角——正是若雪姑娘的裙裾。
"周大人,这书是小女子让大师带来的。"若雪突然现身,手里拿着苏州织造局的令牌,"家父想给亡母抄经,特让大师选些善本。" 周奎脸色微变,勉强赔笑:"原来是沈小姐,周某失礼了。" 若雪将令牌往刘墨手里一塞:"大师快走吧,家父还等着诵经呢。" 刘墨会意,带着阿福快步离开。走到冷泉亭,若雪追上他们:"林公子,戴震堂主的批注本在永福寺的大钟里。" 刘墨望着她腰间的玉佩,突然明白戴震与沈府的关系:"若雪姑娘,你也是天地会的人?" 若雪苦笑:"我父亲沈主事是乾隆皇帝的密探,我却是戴震堂主安插的棋子。" 刘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敬佩。他想起在苏州见过的《江天暮雪图》,如今终于明白画中隐藏的暗号——寒山寺的钟声与永福寺的暮鼓,正是天地会的联络信号。 "林公子,总舵主在韬光寺等你。"若雪递给他一个锦囊,"这是戴震堂主留下的《明史》批注密码本。" 刘墨打开锦囊,里面是半块血玉,与他怀中的半块严丝合缝。他突然想起莫罗生母的血书,原来"靖难忠臣骨"指的正是建文帝后裔的玉佩。 "我会找到批注本,完成戴震堂主的遗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