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王雪比闹钟早醒了十分钟。窗外的阳光刚爬上窗台,她就轻手轻脚地起身,洗漱完后,熟练地给许杰和陆沉准备了简单的早餐——煎蛋、吐司和热牛奶,还在两人的餐盘旁各放了一张便签,写上“今天也要加油”。
等她拎着书包出门时,许杰和陆沉还没醒。她轻轻带上门,心里满是期待——今天的课程主题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聆听者”,这正是她最想学习的内容。
赶到培训班时,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张奶奶正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翻着昨天的笔记;林晓看到她,立刻挥手让她过去坐;李姐则在整理自己的错题本,见她来了,笑着点头打招呼。王雪走过去,在林晓身边坐下,拿出笔记本和笔,做好了上课准备。
上课铃声响起,陈老师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开门见山:“今天我们来学习‘聆听’。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就是‘说话’,是给来访者提建议,但其实,‘听’比‘说’更重要。一个好的聆听者,能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这是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一步。”
王雪握着笔,认真地看着陈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陈老师接着说:“真正的聆听,不是‘左耳进右耳出’,也不是‘边听边想怎么反驳’,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他的表情和动作,感受他的情绪,不打断、不评判,让他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陈老师举了一个案例:“有个来访者,因为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来找我咨询时,一开口就说‘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我当时打断他,说‘这有什么,下次注意就好’,他肯定会觉得我不理解他。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他,点了点头,说‘你现在一定很自责,对吗?’。他听到这句话,眼圈立刻红了,接着跟我讲了很多——他对这份工作的重视,他努力了多久,这次失误让他多难过。”
“你们看,”陈老师顿了顿,语气变得温和,“有时候,来访者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有人能‘听’他说话,能懂他的情绪。这就是聆听的力量。”
王雪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聆听的核心——全身心投入,不打断、不评判,关注情绪,给予共情。”她还特意在“共情”两个字下面画了横线,心里想着:以后跟安安聊天时,不能再急着安慰她,要先听她把话说完,理解她的委屈。
接下来,陈老师组织了“模拟聆听”练习:两人一组,一人扮演“来访者”,分享自己的一个小烦恼;另一人扮演“聆听者”,只听不说,通过表情和动作回应对方。
王雪和林晓分在一组。林晓先扮演“来访者”,小声说:“我高考完后,报了心理学专业,可我爸妈觉得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让我转专业。我跟他们吵了好几次,心里特别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雪看着林晓的眼睛,注意到她说话时,手指紧紧攥着衣角,眼眶微微泛红。她没有打断,只是轻轻点了点头,眼神里带着鼓励,示意林晓继续说。
林晓接着说:“我真的很喜欢心理学,想以后当一名心理咨询师,可爸妈不理解,说我太理想化。我现在每天都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他们。”
等林晓说完,王雪才轻声说:“你因为爸妈不支持你的专业选择,心里很委屈,也很焦虑,对吗?”
林晓愣了一下,随即点头,眼里泛起水光:“对!就是这种感觉!刚才跟你说的时候,我以为你会劝我‘跟爸妈好好沟通’,没想到你能懂我的情绪。”
“这就是聆听的效果。”陈老师走过来,笑着说,“王雪做得很好,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捕捉到了林晓的情绪,给予了共情。这就是合格聆听者的第一步。”
王雪心里有些小小的开心,又有些不好意思,连忙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刚才的感受:“聆听时,要关注对方的肢体语言(攥衣角、泛红眼眶),回应时先共情,再引导对方进一步表达。”
轮到王雪扮演“来访者”时,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轻声说:“我有个女儿叫安安,她有时候会因为‘有两个爸爸’被小朋友追问,回来后会不开心。以前我只会说‘两个爸爸都很爱你’,但她还是会难过。我现在不知道该怎么跟她沟通,才能让她真正开心起来。”
林晓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等她说完,才轻声说:“你因为没能帮安安解决烦恼,心里很着急,也很心疼她,对吗?”
王雪点点头,心里忽然觉得轻松了些——原来被人认真聆听、被人理解情绪,是这样温暖的感觉。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陈老师说“聆听”是心理咨询的基础,因为只有先被“听”懂,才能愿意敞开心扉,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上午的课程结束后,王雪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留在教室里,翻看自己的笔记。张奶奶走过来,笑着问:“小雪,今天的课听懂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