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座冰封的科考站后,小七的旅程进入了更加严峻的阶段。地势开始剧烈抬升,平坦的冻土带逐渐被连绵起伏的冰丘和陡峭的岩壁所取代。空气愈发稀薄寒冷,每一次呼吸都像吸入冰刀,肺部传来灼痛感。这里已经是“永寂冻土”的腹地,地图上的标记变得极其稀少和模糊,仿佛踏入了被旧世界彻底遗忘的角落。
根据科考站备忘录的模糊描述,“裂谷冰川”位于一片被称为“刀脊山脉”的区域内。要抵达那里,必须穿越一道巨大的、由远古冰川运动形成的U型峡谷。这道峡谷如同大地上的一道狰狞伤疤,两侧是近乎垂直的、覆盖着万年冰层的悬崖,谷底则密布着深不见底的冰裂缝和不断移动的冰碛堆。
小七在峡谷边缘徘徊了整整一天,寻找可能的路径。最终,她选择了一处相对平缓的冰坡,利用冰镐和绳索,开始了极其危险的下降。每一步都需要先用冰镐试探冰层的坚固程度,再将特制的冰爪深深凿入冰面,身体紧贴着陡坡,缓慢挪动。谷底吹来的上升气流卷起冰晶,打在护目镜上噼啪作响,能见度极低。下方不时传来冰层断裂的沉闷巨响,提醒着她脚下便是死亡的深渊。
下降过程花费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当双脚终于踏上相对坚实的谷底冰面时,她几乎虚脱。但她没有休息,立刻开始穿越这片危机四伏的谷地。她必须时刻警惕脚下的冰裂缝,这些裂缝往往被新雪覆盖,难以察觉。她用长杆不断探路,如同盲人行走在雷区。有时,她需要绕行数公里才能避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寂静的谷底,只有风声和她自己的心跳声、呼吸声,以及冰爪踩碎冰面的咔嚓声,这种绝对的寂静比任何噪音都更令人心悸。
历经数日的艰难跋涉,小七终于穿过了死亡峡谷,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无比辽阔、闪烁着幽蓝色光芒的冰原展现在眼前。这就是“裂谷冰川”。巨大的冰舌从周围的山脉延伸而下,在中央地带相互挤压、碰撞,形成了无数高达数十米的、如同水晶森林般的冰塔和深邃的冰洞。阳光透过稀薄的大气,在冰晶间折射出迷离的光晕,美得令人窒息,也冷得彻骨。
在这里,人类活动的痕迹几乎绝迹。小七根据备忘录中提到的方位坐标(已经严重偏差),在冰川上艰难地搜寻了数日。终于,在一处背风的冰壁下,她发现了一个半埋入冰层的、金属结构的凸起物。
清理掉厚厚的冰雪,露出一个锈迹斑斑的、类似通风井盖的圆形结构,上面依稀可辨一个模糊的、被冰霜覆盖的徽章——一颗北极星,下方是交错的金色麦穗。与科考站文件上的标志一致!
找到了!极度的兴奋刚刚升起,就被理性迅速压下。入口被厚重的冰层彻底封死,边缘的金属因极寒而变得异常脆弱。她尝试用冰镐和工具撬动,但纹丝不动。强行破拆很可能导致结构坍塌或触发未知的防御机制。
她绕着入口仔细勘察,在附近冰面上发现了几处不自然的、规则的凹陷,似乎曾经安装过某种设备,但如今已空空如也。她还发现了一些被冻在冰层里的、细小的电缆残端。显然,这里曾经有外部能源和控制系统,但早已被时间和极端环境摧毁。
希望似乎近在咫尺,却又被一道无法逾越的冰墙所拦住。她试图以入口为中心,扩大搜索范围,寻找其他可能的入口、通风口或者任何遗留的线索。
在搜寻过程中,她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靠近冰川边缘的、因冰层融化而形成的天然冰洞。洞内温度稍高,空气流动也更好。在洞穴深处,她发现了一具被冻在冰壁里的尸体。
尸体穿着旧时代的极地探险服,已经冻僵得像一尊雕像。他靠坐在冰壁旁,怀里紧紧抱着一个金属盒子。小七费了很大力气才将盒子取出来。盒子是密封的,上面有简单的机械密码锁。她尝试了几个常见的组合后,竟然用“INIT-001”(老李的代码)打开了它!
盒子里没有食物或武器,只有几样东西:一本被防水材料包裹的、写满了字的笔记本;一张保存完好的、似乎是“北极星”基地内部结构图的胶片;以及一枚小巧的、刻着北极星图案的金属身份牌,名字处刻着“陈远航”,职务是“北极星基地通讯主管”。
小七如获至宝。她找到一个相对避风的位置,生起一小堆用携带的固体燃料点燃的微弱篝火,借着火光,开始阅读那本日记。
日记记录了陈远航在旧世界崩溃前后的经历。他是“北极星”基地的高级成员,“北极星”并非简单的避难所,而是一个集尖端科研、基因库保存、文明数据备份于一体的“终极方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水平远超“起点站”。它的能源来自深层的 geothermal(地热)和 advanced fission(先进裂变)混合系统,理论上可以自给自足数百年。
日记提到,在灾难爆发前,“北极星”收到了来自“中央方舟”(即“新世界”的“方舟”议会)的紧急指令,要求启动“绝对隔离协议”,切断与外界所有联系,进入休眠状态,等待未来的“重启信号”。基地内部对此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主张执行命令,另一部分人(包括陈远航)则认为应该尽可能救助外界幸存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