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29章 九天!

我为国家献科技 第29章 九天!

作者:笔绘世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20:59:55

随后十几天,整个研发中心的灯几乎没有熄过。每一位参与“九天”项目的研发人员,不论年资长短,几乎都吃住在公司,干脆将工位当成宿舍,沙发当成床,泡面和速食成了主食,桌面摆的不是零食,而是密密麻麻写满公式与工艺参数的草图纸。

白天,伍思辰一早准时出现在装配区或实验模块,与大家一起进行样机制造流程。他不只是作为管理者站在边上指点,而是真正亲手拿工具、调参数、上手测试。有时候他跪在地上拆解动力轴,有时候蹲在通风井边和几位电控工程师争论接线图的走线逻辑,脖子上经常挂着卷尺和小型激光仪。

他讲解得极细,哪里该预留应力位移空间、哪里封装顺序不能错、某个零件角度误差超过0.3度可能导致什么后果……哪怕只是螺栓型号的选择,他也能从材料疲劳度讲到极限载荷分布。

而到了晚上,伍思辰回去后,车间里依旧灯火通明。

工程师们三五成群,有的对着建模软件推导气流分布,有的在焊接室模拟结构强度,还有人在临时搭的睡袋边看着白天的录像,一边比对、一边记下笔记。

“明天问伍总。”成了每个人睡前的默念。

而第二天一早,带着疑问来的人总能得到详细解答。伍思辰从不敷衍、也不摆谱,无论问题多小多重复,他总是耐心讲解,有时候还会把他们拉到实体样机前,一边拆一边讲。

“你们不是在给我打工,是在亲手打造这个时代最强的物流飞行平台。”

他说这话时,眼里没有表演的火光,只有发自内心的坚定。

这些人本就是从业十几年的老兵,对优秀与庸碌的差距敏感得很。

他们早就意识到,眼前这台“九天”,不只是一次产品升级,而是一整代工业逻辑的跃迁。而伍思辰,正毫无保留地把核心技术、建模原理、架构逻辑——全都教给他们。

“更难得是,”一次凌晨的技术复盘会议上,一位中年工程师端着泡面,声音沙哑地感慨道,“伍总是真想教会我们啊……不是用我们,而是真的想带我们一起飞。”

这句话没有人接,但所有人都在沉默中点头。

他们知道,这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一次机会,能真正站在工业体系革新的前沿,亲手参与一次伟大飞行器的诞生。

很快,时间一天天过去,整个厂区在悄无声息中被“九天”项目的节奏重新塑形。车间的操作指令、实验室的任务优先级、甚至食堂的出餐时间,都围绕着这个飞行器的构建安排得井井有条。

伍思辰没有设立任何所谓的“总控办公室”或“项目专员”——他本人,就是核心中枢。

每天早上七点,他会准时出现在主装配区,身穿简约的工作服,胸前别着临时项目证,和一线员工没两样。到了现场,他第一件事不是布置任务,而是走一圈,亲自查看材料到货情况、前一天的零件加工精度记录,还有各组昨日夜班的工艺日志。

“这块碳纤层压板接缝超了0.2毫米,必须重切。”

“这道螺旋桨扇页的应力模拟有问题,换算角度偏了两个点。”

“货仓内部电缆走线重复,空间冗余率太高,重新设计电路板封装位置。”

这些话他不带情绪,也没有责备,语气冷静得像在复读一组公式,但每一句都说在点子上,没有一次判断出错。

装配流程中,他亲自带着结构组调整了“九天”机体的载荷骨架,采用变刚度分布,配合三向能量缓冲舱架结构,使整机在应对突发气流时具备极高的抗振性和结构回弹率。

动力组的工程师原本打算照搬市面上的电池组设计方案,被他否决。

“我们飞行时间是24小时起步,传统电池热量堆积太高。必须使用双层液冷槽 石墨烯热导框架。”他说完后,亲自画了一张手绘图解,改进了冷却模块的散热曲线。

飞控系统调试阶段,是所有人最焦虑的日子。

九天的飞控AI复杂度远超当前市售无人机,具备“自演化路径规避”与“高密度蜂群避让算法”,一旦核心运算延迟超过50毫秒,就可能全盘失效。

调试过程中有几次出现“命令回波滞后”问题,数据堆叠时出现干扰,团队一度束手无策。

那晚,大家都以为要重写控制逻辑时,伍思辰却拿起笔,在白板上连续画了近二十张逻辑图和框架节点。

“不是硬件问题,是同步器在多线程执行过程中的临界锁发生了时间错位。”他说完这句话后,没睡,直接守在飞控舱前,把原本三天的算法修复任务压缩在一个通宵完成。

当程序恢复的那一刻,全体工程师鼓起掌来,甚至有人悄悄红了眼眶。

而每一项测试通过之后,伍思辰不会立刻庆祝,而是带大家围着成品样机,一边复盘,一边拆解、分析、重构。

“我们做的不是一架无人机,是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工业基础模型。”

“未来可能不仅是货运,它可能会改成高原救援型、边境补给型、城市通勤型。每一个接头、每一个信号接口,必须符合扩展标准。”

他不是在造一台机器,而是在塑造一整个系统的灵魂。

在最后一轮航电系统集成测试前夜,他带着十几位核心技术人员,在露天实验区就着便携投影,展示了“九天”的结构三维可视模型与逻辑节点树图,讲了整整两个小时。

他讲得不急不躁,不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能独立撑起这个系统的“副脑”。

“你们都在说我厉害,其实这图纸的完成,是靠系统化设计理念。这是一个时代的答案,而不是一个人的天赋。”

那一晚,十几个人谁也没走,就在实验台边席地而坐,讨论到凌晨三点。

第二天,“九天”完成了最后一组主电源与动力系统的联调测试,静静躺在装配平台中央。

从一纸图纸到实物雏形,它只用了不到二十天。

但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速度的问题,而是,这一台“九天”,已经不仅仅是一架无人机。

它是伍思辰带领他们,亲手砸碎一整个旧时代工业封顶线、用技术重新定义制造未来的第一道锤音。

那天晚上,灯光柔和,风吹动吊装车旁挂着的轻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属和润滑油味。平台中央的“九天”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头刚刚苏醒的巨兽——线条锐利,结构张力饱满,机翼在灯下反射出幽蓝光泽,涂层仿佛天际流云。

看着这架从无到有、从概念到实体的货运无人机,研发人员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围在它四周。

一开始,没人说话。

然后有人悄悄红了眼眶。

“我做了二十多年结构工程,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在拧螺丝,而是在建造未来。”一位老工程师声音低哑,眼眶通红,话没说完,已经抬手抹眼泪。

“这真的是我们做出来的吗?”另一个年轻技术员轻声呢喃,手指摸着九天机身上那一条被精细封装的接缝,那是他和三个同事连续三天没合眼才调出的最佳密封值。

“我从没想过,有生之年能见证这个层级的产品——更别说,我是它的一部分。”

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声音不大,像是某种无声的敬意。但下一刻,第二个、第三个……掌声开始蔓延,一圈接一圈,拍击着夜空,也拍击着所有人压抑太久的情绪。

他们不是在为成功而鼓掌,他们是在为这一刻的参与感而鼓掌——为“九天”的诞生,也为自己终于不再是流水线上一颗被忽略的螺丝,而是一个能亲手碰触技术巅峰的建造者。

而伍思辰,站在人群中,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九天”。

有人回头看向他,眼神里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和敬意。

“伍总,谢谢你,不是为了图纸,不是为了奖金,而是……谢谢你让我们重新相信,工业不是死的,技术不是远的,梦想不是空的。”

这句轻轻的话,被风吹过,带进每个人的心里。

那一晚,没有庆功宴,没有剪彩台,没有镜头。

但“九天”在夜风中如山如海,静静地站在那里,像一面旗帜,也像一块碑。属于他们的时代,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