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尸忆破案局 > 第88章 新学期的风

尸忆破案局 第88章 新学期的风

作者:秋后的银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21:00:12

暑假的余热尚未完全散去,滨海市警察学院迎来了新的学期。与上学期初来时的陌生与试探不同,这次的江雨是带着明确的计划和沉甸甸的责任感踏入校园的。

“新型犯罪研究室”的牌子,已经挂在了刑侦系三楼一间重新规划布置的办公室门外。研究室成员除了江雨作为负责人,还吸纳了系里两位对犯罪心理学和信息安全颇有研究的年轻教师,以及经过严格选拔的林薇等五名表现最突出的学员作为学生研究员。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将成为他们未来攻坚克难、探索未知犯罪领域的前沿阵地。

开学第一周,江雨没有急于讲授新课,而是组织研究室的全体成员,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开题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未来五年,我们可能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犯罪形态是什么?”

她将陈队笔记本中关于犯罪趋势预测的几页影印件分发给大家,作为引子。

“老前辈已经看到了变化的端倪,”江雨指着复印件上的字句,“‘警惕那些藏在屏幕后面、用数据伤人的鬼’。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数十年经验的前瞻。我们需要比老前辈们看得更远,想得更具体。”

研讨会上,年轻的研究员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视野和活力。

林薇首先发言,她结合自己关注的案例,提出了“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滥用”的威胁:“现在AI换脸和语音模拟技术越来越逼真,如果被用于伪造证据、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冒充公职人员发布虚假指令,其破坏力将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有的视听资料鉴定技术可能会面临巨大挑战。”

另一位擅长网络追踪的学员提到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虚拟货币洗钱”:“传统的资金流向追踪在加密资产面前几乎失效。跨国犯罪集团利用匿名性极高的区块链和混币服务,可以轻松地将非法所得‘洗白’,这为我们追缴赃款、打击经济犯罪设置了巨大障碍。”

年轻教师们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算法歧视引发的社会不公与潜在犯罪”、“物联网(Iot)设备大规模被控形成的‘僵尸网络’攻击”,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心理操控与舆论煽动”等议题。

讨论异常热烈,各种观点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江雨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发言,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总结。她意识到,这些年轻人所关注的领域,正是犯罪形态演变的最前沿。他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很好。”在大家充分发言后,江雨环视一圈,目光中带着赞许和凝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刑侦的范畴,涉及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这告诉我们,未来的警察,必须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的研究室,也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主动拥抱这些跨学科的知识。”

她当场确定了研究室下阶段几个重点攻关方向:

1. AI合成内容(AIGc)的司法鉴定与反制技术研究:与计算机系合作,探索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深度伪造的音视频。

2. 虚拟货币犯罪资金流向追踪模型构建:尝试利用链上数据分析工具,寻找在匿名网络中追踪资金的方法。

3. 基于大数据的犯罪预测与公共安全风险感知平台构想:探索如何合法、合规地利用公开数据,对潜在犯罪热点和新型犯罪苗头进行预警。

研究任务被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林薇主动请缨,负责牵头第一个关于AIGc鉴定的项目,她立刻开始着手联系计算机系的教授和研究生,寻求技术合作。

研究室的成立和这些前沿课题的设立,像一股新风,吹拂着刑侦系。不少原本按部就班学习的学员被这种探索未知的氛围所吸引,纷纷打听加入研究室的可能性。江雨没有盲目扩招,而是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和准入机制,确保研究室能保持高效和专注。

与此同时,江雨主讲的《新型犯罪心理与行为分析》课程也进行了升级。她将上学期末“夜雀”案的侦破过程(在保密范围内)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融入课程,详细讲解了如何从微小的行为“签名”切入,构建嫌疑人心理画像,并最终指导侦查方向的全过程。她还邀请李振(在“夜雀”案正式结案后)来课堂上做了一次专题讲座,分享一线侦查员在应对高智商犯罪时的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

这种“教官 实战专家”的模式,让学员们大呼过瘾,课堂效果极佳。

然而,就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神经,也检验着江雨和她的团队初步构建的预警思维。

九月下旬,滨海市多个小区的居民陆续报警,称自家的智能门锁在深夜时分出现异常——有的自动开关,有的密码失效,有的甚至发出刺耳的警报声,但物业检查后并未发现硬件故障。起初,警方以为是偶发的系统bug或网络波动,并未高度重视。

但信息汇总到市局指挥中心时,值班员注意到了情况的异常:出问题的门锁涉及多个品牌,分布在不同城区,但发生时间都集中在午夜至凌晨两点之间。他想起之前参加警院交流时,江雨教官曾提到过“物联网设备安全”的潜在风险,便将情况通报给了刑侦支队和警院研究室。

李振接到报告后,立刻警觉起来,一边安排人手调查,一边通知了江雨。

江雨和研究室的成员们第一时间聚集起来。他们调取了所有报警记录,在地图上进行标记,很快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这些出现异常的门锁,几乎都位于几个正在试点推行“智慧社区”的大型新建楼盘!

“这不是巧合!”林薇指着地图上密集的标记点,“攻击是有选择的,目标就是这些联网程度最高的‘智慧社区’!攻击者是在展示能力,还是在测试什么?”

“或者是……在制造恐慌?”另一位研究员补充道,“智能门锁是家庭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如果连这道屏障都变得不可靠,会引起居民的广泛焦虑。”

江雨沉思片刻,说道:“无论是哪种目的,这都是一种挑衅,也是一种新型犯罪的预演。李队那边技术排查需要时间,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动机。”

她引导团队成员进行“犯罪动机侧写”:

· 技术炫耀型:可能是个别黑客或小团体,为了展示技术实力而进行的恶作剧或挑战。

· 经济勒索型:可能是为了演示漏洞,然后向门锁厂商或物业公司勒索。

· 社会扰乱型:可能有更深层的目的,旨在破坏公众对智能安防系统的信任,制造社会不稳定。

“如果是第三种,”江雨神色凝重,“那这就不是简单的治安案件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危险的意图。”

她让研究室的信息安全专家尝试反向追踪攻击源,同时让林薇带队,搜集近期国内外类似的物联网设备攻击案例,寻找共同点和可能的行为模式。

研究室的快速反应和初步分析,为李振的一线侦查提供了重要参考。警方加强了对那几个“智慧社区”的巡逻和监控,并通过官方渠道提醒居民注意智能设备安全,暂时启用物理钥匙等备用开门方式,稳定了民众情绪。

几天后,在李振团队和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追踪到了攻击来源——一个利用境外服务器跳转的僵尸网络控制节点,并定位到了位于本市的一名主要嫌疑人,一个某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曾因编写恶意程序被处罚过的年轻男子。

抓捕行动迅速展开。在其住所,警方不仅找到了用于发动攻击的设备和代码,还发现了一份未完成的“宣言书”,其中充满了对现代科技社会的仇视和对“打破数字囚笼”的狂热鼓吹。

动机,偏向于社会扰乱型。幸好发现和处置得早,未造成实质性的重大损失和恐慌。

案件告破后,李振特意来到警院,向江雨和研究室团队表示感谢。“这次多亏了你们的提醒和侧写,让我们没有把它当成简单的恶作剧处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你们这个研究室,成立得太及时了!”

江雨看着身边那些因为参与实战分析而兴奋不已的年轻面孔,心中感慨。理论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这次事件,无疑给研究室的全体成员打了一剂强心针,也证明了他们工作方向的价值。

新学期的风,带着挑战,也带着希望。在江雨的引领下,这群警界的未来之星,正迎着风,开始他们守护数字时代安宁的初次启航。而江雨自己,也在这传承与开拓的路上,愈发坚定和从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