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47章 舆论引导,称帝的合理宣传

李瑶将一叠新印制的册子放在案上,纸张粗糙却字迹清晰。她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段话对李震说:“这是《辨伪录》第三卷的开篇,讲的是大雍末年豫州饥荒,官仓满粮却不放赈,百姓易子而食。旁边配了图,一个老妇抱着枯瘦孩童跪在城门口,守卒持矛相向。”

李震低头看着那幅线描,没有说话。

“我们已经在二十个州铺开了宣谕团。”李瑶继续道,“每队十人,有归附的士绅讲旧弊,有乡老述亲身经历,还有医馆医师算细账——去年一亩地收成比前年多三斗,赋税少了两成,孩子生病不再卖田。”

苏婉坐在侧案后,手中正整理一封来自北境的回执。“有个屯田户写信来说,他儿子原本要被征去修皇陵,如今改去了工坊学锻铁,每月还能寄钱回家。他在信里问,能不能在劝进文书上按手印。”

李震抬眼:“他识字?”

“不识。”苏婉摇头,“是请村塾先生代写的。他说,字不会写,心是明白的。”

李毅站在门边,听到这里开口:“昨夜锦衣卫报来消息,陇右那边已有三个县自发组织‘评政会’,把这几年减免的税赋、修的水渠、办的学堂列成清单,一条条念给百姓听。有人当场哭了。”

李震缓缓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几日前插下的红旗已连成一片,从中原腹地蔓延至江南、川蜀,甚至岭南也有零星红点。

“百姓怕的不是变。”他低声说,“是变完之后又回到老样子。”

李瑶点头:“所以我们这次宣讲,不只说好处,也讲风险。告诉他们,若无统一号令,各州自为政,商路再断,粮价必涨;若无律法约束,豪强复起,屯田终将被夺。”

她取出一份文稿:“这是我拟的《天命论》,还没发出去。里面写了三代之兴,皆因民心离散于旧朝;汉高入关,也不曾受秦帝禅让。天下所归者,非名分,乃实治。”

李震接过文稿,逐页翻看。文中未用艰深典故,而是以近事为例:大雍十年旱,朝廷不闻不问;李氏开仓放粮,活民数十万。雍灵帝宠信宦官,致京营空虚;李骁整军北境,外患得平。一条条列得清楚,如同账本记账,不容辩驳。

“这文章能进学堂吗?”他问。

“已在试用。”李瑶答,“六岁以上童蒙课中加了一节‘时政讲读’,就用这稿子改的白话本。孩子们先背‘粮从何来,税为何减’,再慢慢懂大局。”

李震放下文稿,踱步至窗前。外面庭院静谧,几名文书吏正搬运成捆的册子装车,准备送往驿站。

“有人反对吗?”

“有。”李毅答,“昨日在兖州,一名老儒当众撕了《辨伪录》,说李氏无诏称尊,便是乱臣贼子。但当时就有七个村民站出来反驳,说他们亲眼见官府如何清丈田亩、均摊赋役,若这都叫乱,那大雍三十年才是真祸。”

“后来呢?”

“那老儒被请去村学住了五日,每天听宣谕团讲课,临走时自己写了悔过书,还主动要去邻村讲新政好处。”

李震嘴角微动,终究没笑出来。

当晚,第一批《万民书》样本送到了内廷。

李瑶亲自拆封查验。每州一本,封面由当地最具声望之人联署:或为退仕老吏,或为匠作首领,或为女学教习。内容不限于劝进,更多是建言——冀州请求扩建铁冶坊,荆南希望增派医助巡乡,凉州则提议重开互市以换战马。

“签署前我们都派人暗访核实。”李毅站在一旁补充,“确系自愿。有个老农听说要签万民书,连夜走了三十里山路赶来县城,说‘这一笔,得我自己落’。”

苏婉翻着一份来自边境的册子,忽然停住。“这个女人……她丈夫死在三年前的戍边之战,她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去年才分到半亩安家田。她在文书末尾写道:‘我不懂什么天命,我只知道,自从你们来了,官差不再抢粮,孩子可以上学,晚上睡觉不怕敲门声。如果换皇帝能让这些不变,那就换吧。’”

屋里一时安静。

李震伸手取过那页纸,指尖在“不怕敲门声”几个字上停留片刻,轻轻折了一下角。

次日清晨,宣谕团全面启程。

车队自京畿出发,每辆牛车上都绑着木架,挂着油布包裹的宣讲板。有的画着对比图:左边是饿殍遍野,右边是麦浪翻滚;有的写着算式——“往年每石米价三百文,今价一百八十文,省一百二十二文,可供一家三口半月口粮”。

李瑶坐镇中枢,每日接收各地传回的简报。第三日,扬州报来消息:有百余名商户联名上书,请立商税新规,保障公平交易,并愿捐资修建码头。第五日,成都府传来唱词,是当地说书人编的新段子,讲一个穷书生靠科考入仕,返乡时父母不再逼他改姓认宗。

第七日,李毅带回一份密件。“西北八郡的万民书已汇齐,共十三万七千余人签名。其中有四千多名原属王晏门下的寒门子弟。他们说,宁负旧恩,不负新政。”

李震听完,只问了一句:“名单可核对过?”

“每一州都派了三人复查,对照户籍勾画,错一人,整册作废。”李毅答,“现共退回十七本,责令重录。”

李震点头,示意将最新一批文书呈上。

苏婉也在整理材料。她挑出几封附在劝进文书后的私信,准备收入汇编。有一封是母亲写给阵亡儿子的,说村里新修了学堂,小孙子已能背《劝学篇》;还有一封是盲眼老妇口述,说医馆每月送药上门,她不用再烧香求神。

“这些该让更多人看见。”她说。

李震看着她手中的信纸,良久才道:“百姓要的不是谁坐龙椅,是要日子过得下去。”

“可若无人担起责任,日子迟早回去。”李瑶接过话,“现在六十八州同声,三十六镇归附,连闽越王都遣使献图。这不是造势,是水到渠成。”

李震没有回应。他起身走到案前,打开最上一本《万民书》,翻开第一页。

那是岭南一州的联署文书。首页印着所有签署者的姓名与指印,第二页开始是百姓提出的建议:修桥、设渡、增医、办学。最后一页,空白处有一行小字,不知是谁添上的:

“我们不怕改朝,只怕回头。”

他手指压在这行字上,久久未动。

苏婉轻声道:“你若不应,他们反而会疑心,是不是将来还要变回去。”

李瑶递上最后一份汇总:“明日家族议事,请您定夺。”

李毅站在门侧,低声道:“今日各州宣谕团皆已到位,无一人借机生事,无一处发生骚乱。”

屋内烛火微微晃了一下。

李震合上文书,双手交叠置于案面,目光扫过三人。“把所有的《万民书》都搬进来。”他说,“我要亲自看过每一州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