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46章 反对余音,最后的顽固抵抗

李毅的手指在账册边缘轻轻划过,纸页泛黄,墨迹深浅不一。他早已将那封密信来回翻了三遍,如今只盯着最后一页角落的印痕——不是印章,是手指按压留下的油渍,带着一丝陈年药香。这味道他认得,出自庐江一带士族惯用的熏书药材。

“三个人没露面。”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内廷议事堂的空气沉了一寸,“账册里记了七次联络,每次都有接头人、路线、暗语,唯独这三人从未签署名字,只在页脚画了三个并排的小圈。”

李瑶正坐在侧案前整理文书,闻言抬眼:“小圈?”

“不是笔尖点的,是印章反盖的痕迹。”李毅从袖中取出一张拓纸,铺在案上,“我让人比对过城南三家旧藏书楼的藏印样式,只有崔氏旁支一支家谱上的族徽接近这个形状。”

李瑶指尖轻点拓纸,迅速抽出一份往来驿报记录:“七日内,有三批来自江南的药材商队登记入城,申报货物均为‘陈年防蛀药包’,目的地是城西废弃的赵氏宗祠。但昨夜巡街卫兵回报,那祠堂夜里有灯火,却无人进出。”

她顿了顿,语气转冷:“他们想用讲学作掩护,把谣言塞进‘乡绅议经’的名义里传出去。”

李震一直静坐主位,掌心仍压着地图上的中原腹地。他没有抬头,只是问:“内容是什么?”

“伪托天书。”李瑶翻开刚拟好的情报简录,“说‘律法改易,阴阳倒置;女子入学,纲常崩裂;以工代赈,诱民为奴’。还称今年冬雪迟来,是上苍警示,若不废新政,三年内必有大疫、大旱、大乱。”

李震终于抬眼,目光落在李毅身上:“你何时动手?”

“今夜。”李毅答得干脆,“我已经派两名锦衣卫扮作游方郎中混入村中,另一组化装成粮贩,在附近市集落脚。他们带了记音纸,能录下集会全程。只要主谋开口宣讲,就能当场取证。”

李震微微颔首:“不要惊动百姓。那些去听讲的人,多数是被请去的老人,或是不知情的塾师。”

“明白。”李毅低声道,“我们只抓发令者,不扰听令者。等他们散场后,再单独约谈参与者,澄清真相。”

李瑶忽然插话:“我还发现一件事。这些密信传递的节奏,和三年前青牛县那次投毒案很像——都是每隔六日一次,且都在月亏之时交接。上次也是在宗祠,也是用‘讲学’当幌子。”

李震眼神一凝。

“当时负责查案的是赵德。”李瑶继续说,“他在结案文书里提到,有个幕后人始终没抓到,只留下一枚断齿玉扣。我在库房找到了那枚扣子,今天早上比对了庐江缴获的私印盒内衬——完全吻合。”

室内一时无声。

李震缓缓站起身,走到墙边的铁柜前,拉开最下一层抽屉,取出一个布包。他解开系绳,里面是一块断裂的玉佩,缺口处打磨粗糙,显然被人硬掰开来。

“这是王晏死前贴身藏着的东西。”他说,“他临终前没烧,也没吞,就那么放在胸口。我当时觉得不对,但查不出关联。现在看来,这不是遗物,是信物。”

李瑶立刻反应过来:“他们之间有更早的盟约?”

“不止是盟约。”李震声音低沉,“这是一种传承机制。王晏倒了,有人接替他的位置,继续操弄旧局。这块玉,就是交接凭证。”

李毅上前一步:“那这次行动,不只是为了散播谣言。”

“他们是想重建体系。”李震重新坐下,手落在案上那份尚未批复的《大晟律》初稿上,“借民间恐慌,逼我们收回新政条款。一旦退让,就会有更多人试探底线。今日是废女学,明日就是停屯田,后日连科考都要恢复荐举制。”

他盯着李毅:“所以,不能只抓人。”

“属下知道。”李毅目光坚定,“要让他们的话再也传不出去。”

当夜子时,风起于野。

李毅亲自带队,四名精锐随行,皆着黑衣软底靴,腰间无刀,只背短弩与索钩。他们在村外两里处分散潜入,一人攀上祠堂后坡的老槐树,用细线垂下记音纸卷;另一人从地下排水渠进入祠堂夹壁,静候信号。

祠堂内烛火微明,四名老者围坐中央,案上摊开一卷黄纸,上面画满星象符文。其中一人正朗声诵读:“……李氏逆天而行,夺士族之权,授庶民以政,此乃乱世之兆!明日辰时,我们将把天书投入三州井水之中,使万民共见神谕!”

话音未落,屋顶瓦片轻响。

一道黑影自梁上跃下,手中丝网瞬间罩住四人头脸。与此同时,门窗齐开,数道身影冲入,动作干净利落,未发一语。一名老者试图咬破袖中纸包,手腕已被铁钳般的手扣住。

搜查结果很快呈报上来:三卷伪造的“天书”藏于神龛暗格,煽动名册记录了二十七个村镇的联络人姓名,另有七封尚未寄出的密信,收件人竟是几位已公开归附的地方刺史。

李毅站在祠堂中央,看着被押跪在地的主谋之一。那人抬头冷笑:“你们赢不了。人心本就畏变,你们拆了祖庙,废了礼制,早晚会被反噬。”

“你说错了。”李毅冷冷回应,“人心不是怕变,是怕不公平。你们守的不是礼,是特权。”

他挥手,下属将人带走。

次日清晨,李震在内廷亲审案卷。看到名册上那个熟悉的名字时,他停住了。

“这个人。”他指着一行字,“三年前医馆投毒案,就有他。”

李瑶点头:“他叫沈元度,原是太医院待选医官,因反对设立平民医馆被除名。后来查出他在药库里偷偷换过药材,但证据不足,只逐出京师。”

李震合上卷宗,重重拍在案上:“仁政不是对恶人的宽容。宽恕也不是忘记谁曾在背后捅刀。”

他当即下令:四名主犯押入大理寺大牢,待新律颁布后公开审判;其余二十三名从犯依《大晟律》初版第十一条“蛊惑民心罪”,判处流放北境十年,强制参与修筑烽台防线,并削籍为民,永不录用。

随后,他命李瑶起草通令文书,昭告天下:

“凡以虚妄之言乱视听、假神鬼之名阻新政者,无论藏身何处,势微或显,一经查实,必依法严惩。朝廷所立之法,只为公道二字。若有异议,可赴郡城乡老议政会陈词辩论,不可暗中煽乱。”

文书用加急驿报送往各州,随行还附有此次截获的伪天书影抄本,供各地学宫当众拆解辨伪。

午后,阳光斜照进议事堂。

李震依旧端坐主位,掌心仍压着地图上的中原腹地。李瑶收拢最后一份文书,木匣合上时发出轻微磕碰声。李毅退回门侧原位,双手交叠,如同影子般静立不动。

窗外传来远处街市的喧闹,一辆运粮车碾过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响动。

李震忽然开口:“那个供出集会时间的信使,怎么处置了?”

李毅答:“已安置在南方渔村,身份抹除,每月由暗部拨粮供养。”

“他家里人呢?”

“两个孩子送进了工坊附属学堂,妻子安排在织造局做工,对外说是孤儿寡母投亲未果。”

李震沉默片刻,点了点头。

李瑶站在侧案旁,目光扫过桌上尚未寄出的几份地方奏报。其中一封来自岭南,提到有村老自发组织“辨谣会”,每五日召集村民一起读报、识字、讨论官府新政。

她正欲开口,李震却先说了话:“有些人低头,是因为打完了仗。有些人开口,是因为看明白了路。”

他缓缓抬起手,指尖落在地图上的庐江位置,轻轻一点。

桌角的文书被风吹起一角,露出下面压着的一张素描——那是从伪天书中拓下的符文图案,已被工部识文司标注为“杂糅道经与谶纬的拼凑之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