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36章 民心稳固,百姓的坚定拥护

夜风穿帐,烛火轻晃。李震盯着案上摊开的密报,指尖压着“慎行”二字,字迹犹带血痕。他未动,也未召人,只将那布条折了两折,收入袖中。

亲卫掀帘而入,声音压得极低:“豫章南三里外,有百姓自发携粮草前来,已至村口。”

李震抬眼,眉峰微动。“多少人?”

“百余名,老少皆有。推车的推车,背袋的背袋,还有十几个少年,手持木矛,说是来参军的。”

李震起身,披上外袍便走。营外寒气扑面,他脚步未停,直往村口而去。

月光下,人群聚在道旁。一辆破旧板车停在最前,车上堆满麻袋,米粒从缝隙漏出,在地上撒了一小片。赶车的老农蹲在一旁,正用粗布裹紧袋口。见官军将领走来,他连忙起身,腿有些跛,却坚持站直。

“大人,这点米不成敬意,但都是新收的秋粮,没掺一粒陈谷。”他声音沙哑,“我三个儿子,两个死在旧朝苛税下,剩这一个,今早自己扛了木枪来,说要跟李家军打贪官。”

李震看着他脚上裂口的草鞋,弯腰将一袋米挪正,点头道:“你叫什么名字?”

“张五,乡野之人,不值一提。”

“记下了。”李震转向身后随从,“登记造册,每一户、每一石粮,都写清楚。战后归乡者,授田免税,伤残者由官府养赡。”

人群中一阵骚动。一名妇人抱着包袱上前,打开是几十件缝好的战袍,针脚细密。“我男人去年病亡,是苏大夫救过他三次。这些衣裳,是我和几个姐妹连夜赶的,愿将士们暖着身子杀敌。”

又有少年跪地不起,双手捧着一把锈刀。“我没钱没粮,只有这条命。求将军收我!”

李震扶他起来,拍了拍肩:“不怕死,也不怕苦?”

“怕!可更怕回去看娘挨饿。”

李震环视众人,声音渐沉:“这不是我李家的仗,是你们自己的命在争。谁想活,谁想安生过日子,今日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话音落,掌声雷动。有人喊:“跟着李家走,不吃冤枉税!”接着一声接一声,汇成一片。

李骁正在校场巡视新兵,听见动静赶来。见义勇营已列队完毕,大多是十七八岁的少年,站姿歪斜,手还攥不稳长枪。他走到一名颤抖的少年面前,握住他持枪的手,调整角度。

“握紧,不是为了逞强。”他说,“是为了等哪天回家,能护住你娘不再被抢粮。”

少年咬唇点头。

李骁朗声道:“从今天起,你们叫‘义勇营’。不比老兵差,也不许自己觉得低人一等。明日开始,我和你们一起操练。”

队伍中传来抽泣声,很快被压抑下去。有人挺直了背。

李瑶坐在情报阁内,面前堆着各地快报。她逐条核对,笔尖不停。一炷香后,她在玉简上刻下最后一行字:**七州十九县,捐粮八万三千石,民夫三千六百二十一人,无一强征。**

她唤来传令兵:“将这份《民助图谱》送交主帐,加印三份,分发各营统帅参阅。”

又提笔另写一道指令:“设‘民勋簿’,凡助军者,无论粮、力、情,皆录其名,战后论功授赏,不得遗漏。”

苏婉带着两名医徒走进村落。张五的老伴正咳得厉害,她搭脉片刻,取出药丸递上。“每日两粒,温水送服。你儿子送粮有功,药费免了。”

老人颤巍巍接过,眼泪滚下:“苏大夫……您给全屯子人都看了病,连诊金都没收。”

“该做的。”苏婉转头对弟子说,“医术不在高堂,而在人疼时有人管。”

她起身欲走,忽觉袖口微痒。低头一看,那只暗青色小虫又爬了出来,贴在布料上不动。她不动声色,轻轻捏住,放入琉璃管,旋紧盖子。

李毅站在暗哨点高处,望着村中灯火。一名锦衣卫递上一份卷宗,里面是走访记录的百姓原话。

“王家老爷逼我们卖儿还债,李家来了,把地契烧了。”

“我闺女上了女子学堂,识字了,能算账了。”

“他们不抢粮,还发种子,旱年也吃得上饭。”

李毅翻到最后一页,停下。一行字写着:**有个老汉说,他孙子能活下来,是因为苏大夫免费施药,如今孙子报名参军,他亲手给他扎了护腕。**

他合上卷宗,低声吩咐:“把这些话,一句不改,抄录十份,密封入库。另备一份,送去李瑶那里。”

次日清晨,校场集结。李震立于高台,诸将与地方官列队而立。他不开战策会,也不讲军功,只缓缓开口:

“昨夜,七十岁老翁步行五十里,送来麻鞋一双。他说,‘吾儿死于旧吏之手,愿将军多杀恶人。’”

台下无人言语。

他又道:“豫章百姓,自发运粮,缝衣制药,送子参军。他们不是被征的,是自愿来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仗打赢了,孩子能上学,田里有种子,夜里不怕敲门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所以我说,此战若胜,非我李氏之功,乃千千万万黎民共举!”

话音落,全场肃立。一名老将抬手行礼,动作迟缓却庄重。接着是第二人、第三人……整齐划一。

李骁回到西营,见义勇营已在操练。一名少年跌倒,立刻爬起,继续挥枪。他没去纠正,只站在队尾,默默跟着做了十个俯卧撑。

李瑶在灯下整理《民声实录》,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几段,准备交给宣传队刻印成册。她忽然停笔,盯着其中一句话:“李家不收礼,只问你能做什么——这话是谁说的?”

下属答:“是个卖菜的老妇,她儿子在后勤营搬粮。”

她点点头,将这句话标红,置于首页。

苏婉回到医所,将琉璃管放在案角。她取出显微机关镜,对准小虫。镜片转动三圈,虫体结构清晰显现——腹部有极细的刻痕,排列成环状符号。

她皱眉,正欲记录,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医徒急奔进来:“苏大夫,村东有两个民夫冻伤,刚送来!”

她立刻起身,抓起药箱就走。

李毅在暗室复核所有百姓供词,确认无伪造痕迹。他取出一枚铜符,注入灵力,墙上浮现出鹰涧峡地形投影。他在几处标记点画圈,又在豫章通往北境的三条私道上各钉一枚银钉。

一名下属低声禀报:“黑松岭西侧的追踪符印,昨夜被人取走,但没破坏。”

李毅盯着地图,没说话。半晌,他取出一封信,封好,写下“亲启”二字,交给手下:“走水路,务必亲手交到家主手中。”

李震仍在大营处理文书。亲卫送来热汤,他摆手未接。目光落在桌角一张纸条上,是苏婉昨夜留下的字迹:“异虫体内发现人工刻痕,疑似传递信息载体,建议封锁近期接触者。”

他提笔批注:“加强防护,勿惊扰百姓。”

又加一句:“民心已动,不可因疑而伤信。”

李瑶拿着《民声实录》初稿走进大帐,见父亲仍在批阅。她将玉简放上案几,轻声道:“这些话,足够让谣言不攻自破。”

李震点头,指着其中一段:“就用这个开头——‘我娘说了,李家不抢粮,不逼婚,还教女孩读书。这种人,不该信,该跟。’”

李瑶笑了:“我已经让人刻版,明日就能发到前线各营。”

帐外传来鼓声,是新兵操演的节奏。李震起身走到帐口,望着远处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一个少年摔倒了,旁边的人伸手拉他起来,两人拍肩一笑,继续奔跑。

他转身对李瑶说:“告诉所有官员,这一仗,我们靠的不是城池,是人心。”

李瑶应声退下。

夜再度降临。苏婉在医所角落点燃熏炉,放入特制药草。她将琉璃管放入柜中锁好,又检查了一遍门窗。

李毅派来的两名暗卫,一人守在屋外树影下,另一人扮作医徒,坐在诊堂角落看书。

苏婉坐下,翻开病历簿,刚写下“十一月初三,新增冻伤三人”,忽然听见窗外有轻微刮擦声。

她抬头,见窗纸上映出一个模糊轮廓——像是有人蹲在窗外,手里拿着某种工具,正慢慢撬动窗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