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11章 民心凝聚,百姓的支持力量

李毅的脚步刚停在医馆后门,守卫便无声退开。他未进正堂,而是径直走向偏厢,手中密信已被汗水浸得微潮。屋内油灯尚亮,苏婉正俯身查看一名昏睡孩童的脉象,指尖轻按其腕,眉头微蹙。

“人死了。”李毅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但在咽气前吐出两个字——灭口。”

苏婉抬眼,目光落在他掌心那封蜡封残信上。她没伸手去接,只轻轻将孩子的手塞回被角。“我知道是谁要他死的。”她说,“不是怕他说出什么,是怕我们借他的话,把火烧得更大。”

李毅点头。他知道她在想什么。若公开审讯,豪强背后那些暗中观望的势力必会联手封锁消息,甚至反咬一口,说李家构陷良民。可如今人已死,线索却未断。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片,摊在桌上——那是密信烧剩的一角,墨迹模糊,但“归脾丸”三字仍可辨认。

“这是从他袖中夹层找到的。”李毅道,“青阳商会账房昨日夜间调动三百石药材出仓,名义是‘赈济备用’,实则去向不明。我已经派人盯住他们的运货路线。”

苏婉看着那行字,沉默片刻,忽然起身走到药柜前,拉开底层抽屉,取出一小包灰白色粉末。“这是空间里的净化药粉残留。”她将粉末倒入瓷碗,加水调匀,“断肠草遇此药会泛青紫,我昨夜已在几份呕吐物里验出痕迹。现在证据齐了。”

她转身望向门外渐亮的天色,“该让百姓知道真相了。”

---

街市尚未开张,几名锦衣卫已抱着木板公告沿街张贴。白纸黑字写得分明:毒源出自济仁堂库房,系有人冒充郎中,将断肠草混入归脾丸;主谋身份暂未公布,但幕后指使者为“意图扰乱新政之豪强集团”。旁附供词抄本节录,笔迹确为库吏亲书。

李瑶站在市口高台,身旁站着一名识字的老塾师。她不说话,只将文书递过去。老塾师清了清嗓子,用本地土话一句句念出来。起初只有零星几人驻足,听着听着,人群越聚越多。

“原来真是有人故意下毒?”

“我还以为是李家药不对劲……差点信了那些风言风语。”

“我侄儿就在医馆治着呢,昨夜还咳血,今早醒了,说胸口不疼了。”

议论声渐渐转为愤慨。一个背着竹筐的菜贩突然冲上前,把筐往地上一放:“这是我今早摘的新鲜白菜,全送给医馆!他们救我家老头子一条命,这点菜算啥!”

旁边肉铺掌柜也解下腰间布袋:“两斤腊肉,给大夫们补身子!”

铁匠铺的学徒扛来一把新打的短刀,往台前一插:“这刀利得很,谁敢动李家,就拿它说话!”

消息传得飞快。不到半个时辰,府衙前的空地已被各色物资堆满。米袋、布匹、陶罐、柴薪,甚至还有人家捧出祖传的铜壶、旧被褥,只求能记上一笔。负责登记的小吏手忙脚乱,连写了十几张单子仍跟不上进度。

---

李震闻讯赶来时,天已大亮。他立于府衙台阶之上,未穿官袍,只着一件深青常服,袖口还沾着昨夜巡营时蹭上的泥灰。见他出现,人群自发分开一条道。

一名白发老农颤巍巍上前,双手捧着一袋糙米,膝盖一弯就要跪下。李震抢步上前扶住,力道沉稳却不粗暴。

“您这是做什么?”他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全场,“咱们是一家人,哪有家人之间下跪的道理。”

老人眼眶通红:“我儿子昨日还在吐黑血,今早就醒了……你们救的是命啊!这点粮食,是我一家三口省下来的,不成敬意,只盼你们收下。”

李震接过米袋,转身交给身后李瑶。他环视四周,目光扫过每一张脸——有满脸风霜的农夫,有衣衫褴褛的寡妇,有抱着孩子默默流泪的母亲。

“今天送来的东西,无论大小,我都收下。”他说,“不是收礼,是收心。从今往后,你们的日子就是我的责任,你们的难处就是我的事。这些东西,我会让人一一登记,记入《民助录》。将来若有回报,必不遗漏一家一户。”

人群中有人开始低声啜泣。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跑到台阶前,仰头大声喊:“李公万岁!”

刹那间,欢呼如潮水般涌起。

“李公万岁!”

“苏神医活菩萨!”

“愿随明主安天下!”

李震没有再说话,只是将那只米袋轻轻放在身侧的长案上。李瑶立刻取来笔墨,在黄纸上写下:“青阳县柳河村刘守田,捐米一袋,合六斗。”她写得认真,每一笔都清晰有力。

---

苏婉回到医馆时,门口已排起长队。不是病人,而是送东西的人。一位中年妇人捧着一双亲手缝制的绣鞋,执意要交给她。

“我女儿高烧不退,是您一针一针扎醒的。”她哽咽着,“这鞋底纳了七层布,结实,走得远。您保重身子,别累倒了。”

苏婉接过鞋,指尖触到针脚细密的布面,忽然觉得喉咙发紧。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那双早已磨破边的旧鞋,轻轻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只把鞋放进药箱底下。

她转身走进诊室,继续查看最后两名重症患者。其中一人是昨夜最危急的孩子,此刻已能睁开眼,小声唤“娘”。苏婉摸了摸他的额头,温度已退。

---

李瑶在义仓忙到午时才歇。临时搭起的棚子里,物资分类堆放,每一份都贴上了标签。她翻看登记簿,忽然注意到几张匿名捐赠单。上面没有姓名,只写着同样一句话:“愿随明主安天下。”

她将这几张纸单独抽出,夹进随身携带的册子里。

傍晚时分,李毅再度来到府衙。他未进正厅,而在侧廊拦住了李瑶。

“青阳商会昨夜调动的人马,绕道去了北岭。”他语气平静,“我已派两组人跟上去。另外,地牢那边传来消息,那个库吏死前曾被人近距离观察过,守卫记得那人戴的是竹叶纹佩。”

李瑶合上册子,抬头看他:“他们开始清理痕迹了。”

“是。”李毅顿了顿,“但我们已经不怕他们藏了。百姓的眼睛,比锦衣卫更亮。”

他转身欲走,忽又停下。

“东街有个卖炊饼的老汉,今早送来十斤面粉,说是替邻居带的。结果我查了,他邻居三天前就逃荒走了。这人根本没见过对方家人。但他还是来了,说‘既然李家肯管死人活人,我也不能只顾自己’。”

李瑶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册页边缘。

远处,夕阳沉落,医馆门前仍有百姓提着篮子等待施药。一名小女孩踮脚将一把野花放在门槛上,然后蹦跳着跑开。

李瑶翻开册子,在最新一页写下:“四月十七,晴。民心非召而来,因信而聚。”

笔尖顿住,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