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449章 最终封赏:家族的誓言

庆功宴设在太极殿前的广庭,席列百官,灯火通明。李震坐在主位,面前酒杯未动,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长子身上。

他举起杯,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喧闹:“天下初定,非一人之功。然有功者,不可不彰。”话音落,鼓乐起,文武皆静。

“赵德调度粮草,千里不绝;崔氏助迁流民,安置八万;铁木真归附,北境无警……诸卿皆有劳。”他一一提及,神色庄重,“但若论此战根基,首推一人。”

众人屏息,目光齐齐转向李骁。他正低头整理护腕,听见点名,缓缓起身。

“李骁。”李震直呼其名,“率新军三度渡江,破贼寨十七,收复失地千里,逼楚南请降。此功,当列第一。”

掌声雷动,礼官捧上金册,准备宣读封爵。

李骁却未接。他整了整甲胄,向前一步,单膝跪地,声如洪钟:“儿不求封赏。”

全场一静。

李震看着他,没有催促。

“儿愿赴淮南,督军屯田,修渠引水,练兵戍边。”李骁抬头,目光坚定,“保一方十年无战事,百姓能安耕读。”

礼官手一抖,金册几乎落地。

李震沉默片刻,放下酒杯。他起身走下台阶,亲自扶住李骁手臂,将他拉起。“你可知,淮南是前线?一旦有变,便是孤军拒敌。”

“知道。”李骁站直身躯,“可正因为是前线,才更该有人守。父亲打下的规矩,不能只在京中有效,在边地也得立得住。”

苏婉坐在侧席,指尖轻轻抚过袖口绣纹,眼眶微热。她没说话,只是将手中帕子攥紧了些。

李瑶坐在另一侧,听着这番话,低头翻开随身携带的簿册,提笔写下一行小字:“骁兄请镇淮南,许十年太平。”写完,她合上册子,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牌,用布巾仔细擦拭了一遍。

那牌子正面刻着“骁”字,背面尚空。

李震回到主位,环视群臣:“诸位可曾听清?他不是去享福,是去替我们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安稳。”

有人低声议论。一位老臣忍不住开口:“太子乃储副之尊,岂可久居外镇?国本动摇,恐生非议。”

李震看了那人一眼,语气平缓:“谁说他是去躲清闲?我大晟新政,不在朝堂空谈,而在地方落地。他在淮南一日,那一片土地上的田亩分配、女子入学、律法施行,就是我李氏立下的铁则。”

他又看向李骁:“你要的不是权,是让百姓亲眼看见——什么叫活得像个人。”

李骁重重点头。

苏婉这时起身,端了一杯酒,走到李骁面前。她不说话,只是把酒递过去。李骁接过,单膝再跪,仰头饮尽。

“娘。”他低声道,“您教我的那些药方,我都带上了。军中伤员,一个不会落下。”

苏婉伸手摸了摸他的铠甲肩部,那里有一道旧痕,是早年冲锋时被箭矢擦过的印记。她指尖停在那里,许久才收回手。

李瑶也起身,走到李骁身边。她没有说话,只是将那枚铜牌放进他掌心,合拢五指。“这是第一个。”她说,“以后每五年,我会派人送一枚。等你守满十年,十块牌子凑齐,便是你归来之日。”

李骁握紧铜牌,感受到边缘的棱角硌着手心。他点头,将牌子收入胸前暗袋。

宴会继续,丝竹再起。但气氛已不同先前的欢庆,多了几分肃穆。

李震没有再饮酒。他站在高台边缘,望着远处校场方向。一队新征士卒正列队行进,脚步整齐,口中哼唱一首新编的曲子:

“铁轮转,汽笛鸣,

田有主,学有童。

不拜门第不叩钟,

只认条文与工农。”

歌声随风传来,断断续续,却清晰可辨。

他听着,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苏婉走过来,站到他身旁。两人并肩而立,都没说话。

过了很久,苏婉轻声道:“他像你年轻时候,宁肯苦熬,也不愿坐享其成。”

李震没回应,只是抬起手,轻轻握住她的手腕。那只手有些凉,他用自己的掌心包住它。

远处,李骁正在与几名将领交代事务。他脱下了礼甲,换回日常战袍,腰间佩刀已换成轻便短刃。一名亲兵牵来战马,黑马披着素色鞍鞯,没有装饰。

李瑶回到席间,打开玉匣,将另一枚空白铜牌取出,放在灯下细看。她拿起刻刀,对着火光试了试锋刃,然后轻轻吹去浮尘。

她没急着刻字,而是先在纸上写下一个草样:“守淮南”。

笔画刚劲,毫无迟疑。

李震忽然开口:“你给他那牌子,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

李瑶抬头:“嗯。从他知道要签南北协约那天起,我就在想,总得有个东西,记住这些人做了什么。”

“不是为了传颂?”

“是为了不让后来人忘了。”

李震点点头,目光又投向远方。李骁已经翻身上马,正与送行的官员抱拳作别。他没有回头,只抬手按了按胸前衣袋的位置,确认那枚铜牌还在。

风起了,吹动殿前旌旗,猎猎作响。

苏婉忽然道:“你说他会回来吗?”

李震沉默了一会儿:“要看十年后,那边还需要不需要他。”

“可京中……终究是家。”

“家不在宫墙里。”李震低声说,“在家人心所系之处。”

李骁策马出宫门时,天边已有晨光。他没有走正道,而是绕行东巷,经过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那是女子学堂的附属医馆,苏婉常在此授课。

他勒马停下,从马上取下一个包裹,交给守门的老仆:“交给我娘,说是防潮药包,雨季用。”

老仆应下,抬头欲问,李骁已调转马头,疾驰而去。

李瑶站在殿角廊下,目送那身影消失在街尽头。她收起刻刀,将纸上的字样折好,放入匣底。

当晚,她在书房写下一段新规:《家族功勋录》正式设立,凡为新政奠基者,无论亲疏,皆录其事,铸牌存档,世袭勿替。

她写完最后一句,吹熄蜡烛。窗外月光斜照,映在桌角那只空着的玉匣上。

次日清晨,李震在东阁批阅奏章。一份来自淮南的加急文书摆在最上——李骁抵达当日即巡视三县,下令开仓放粮,同时召集乡老商议水利重修事宜。

他看完,提笔批了两个字:“照准。”

搁下笔时,手指无意碰倒墨壶,一滴浓墨坠下,恰好落在“骁”字名下,晕开一小团黑迹。

李瑶进来取文书,看见这一幕,也没多言,只拿布轻轻吸去墨渍。那个名字依旧清晰。

她抱着文书走出东阁,脚步平稳。身后,李震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久久未动。

宫道尽头,一辆马车正缓缓驶出内城。车厢角落,一枚铜牌静静躺在布囊中,表面已被手掌摩挲得发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