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186章 文化交融开新风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186章 文化交融开新风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晨光斜照在宁远堡的土墙上,那名流民男子手中的笔尚未干透。他低头看着纸上歪斜却清晰的“工分”二字,身旁两名衣衫褴褛的同伴探头望着,手指不自觉地在空中摹写。吏员递来一张新凭证,纸面平整,印痕清晰,与昨日那张烧焦的伪印截然不同。

消息传得极快。不到半日,共学塾外已聚起十余人,有老农拄杖而立,有工匠挽着袖口蹲在门槛边,还有妇人抱着孩子,低声问:“真能学?学了能换米?”

“学满一月,每月多两日工分。”值守的学官答得干脆,“课程不止算学,还有医理、耕法,识字识数,全为实用。”

人群静了片刻。一名老塾师模样的人冷声道:“匠役之流,也配谈‘学’?祖训有言,文墨乃士子之业,岂容贩夫走卒染指?”

无人应答。那流民男子却未退,反而将纸笔递向同伴:“你先写名字。”

李震 arriving时,正见这一幕。他未惊动众人,只立于塾外,听那工匠在纸上写下“张五”二字,笔画生涩,却一笔不落。学官点头盖印,登记入册。李震这才步入,取过登记簿翻看,从袖中取出一枚家族印信,在首页加盖。

“字迹可改,心志难移。”他将簿册交还,“此人今日执笔,明日或可执账、执医、执政。何人能断其前程?”

老塾师语塞,拂袖而去。但人群未散,反而有人低声议论:“连主上都来了……莫非真不是哄人?”

当日下午,李震下令将“工分学堂”更名为“共学塾”,凡入学满月者,除工分奖励外,可优先参与水利、仓储等公共事务管理。课程亦调整,不再仅授《记账通则》,新增《基础算学》《耕作新法》《医理浅说》三科,皆由李瑶、苏婉亲定大纲,务求浅显实用。

消息传开,报名者渐多。孩童之外,竟有四十余岁的老农携子同来,坦言:“我一辈子睁眼瞎,不想儿子也这样。”

共学塾首日开课,李瑶亲授《算学与公平》。她未讲虚理,只在黑板上列三组数据:旧制下十村三年粮产损耗,新政后同等区域损耗,以及因账目不清引发的纠纷数量。数字对比分明,台下农夫频频点头。

“算学非为算人,而为防人算。”她合上册子,“账目不清,贪者得利,勤者受损。今日所学,是护自家口粮的刀。”

课毕,一名老农颤声问:“我……能学会吗?”

“能。”李瑶取来纸笔,“从写自己名字开始。”

苏婉的“医者共习会”在次日举行。她未强令本地郎中到场,只在医学院外设席,张贴告示:“凡愿观诊者,可旁听三例外科处置,术后赠《消毒十法》手抄本一册。”

起初无人来。直到一名曾误服伪药的老妇被抬入,苏婉亲自施术,清创、缝合、敷药,全程用语简明,步骤清晰。术后三日,老妇竟能下地行走。消息传开,三名郎中悄然到场。

苏婉未邀他们上台,只设旁观席。她主刀一例腹腔积液穿刺,术毕,一名年长郎中上前,指着伤口问:“此法为何不生腐?”

“因术前以酒洗刀,术后敷抗炎药粉。”苏婉取出药瓶,“此粉可制,配方已录于《十法》之中。”

郎中接过手抄本,翻看良久,忽道:“我有一患,腹痛月余,诸药不效,可否共诊?”

“正为此而来。”苏婉微笑,“明日辰时,我在医棚候诊。”

次日,两人并坐于棚下,同问病史,同触脉象。苏婉建议行超声检查,郎中则依古法察舌辨色。最终诊断一致:肠痈初期。苏婉施以抗生素,郎中配以清热解毒汤剂。患者三日后复诊,痛减大半。

围观者渐聚。有百姓议论:“原以为新医要废旧法,谁知竟肯同诊?”

“旧法有验,新法有据,合则两利。”苏婉当众宣布,“此后每月初五,共习会如期举行,凡愿参与者,不论出身,皆可登台论医。”

消息传至共学塾,那名流民男子听得入神。课后他留下,向学官借来《医理浅说》,一字一句抄录。学官见状,取来一册《算学入门》,塞入他手中:“下月开新班,你可当助教。”

男子愕然:“我……也能教?”

“你已学会,便是先生。”学官道。

李震得知此事,未加褒奖,只命人于宁远堡广场立起三块木匾。匠人连夜赶工,次日清晨,三匾高悬:

“技可载道”

“工亦有文”

“民智即国力”

百姓围观,议论纷纷。有旧文人冷笑:“此等俚语,也配称‘匾’?”

李震不答,亲自主持“新风讲坛”首讲。李瑶登台,讲《算学与公平》,以工分账本为例,说明数字如何遏制舞弊;苏婉继讲《医理无贵贱》,以共习会案例,阐明医术应服务于人,而非门第。

讲至中途,一名白发老儒立于人群之外,默然倾听。讲毕,他未发一言,只弯腰拾起一张飘落的讲稿,拂去尘土,收入袖中,转身离去。

讲坛连办三日,听众日增。工匠携工具前来,请教如何用算学优化铁器配比;农妇询问如何记录药草种植周期;连几名曾抵制女子学堂的老妇,也悄悄送来孙女,求学识数。

李瑶在第四日宣布,共学塾将设“夜课”,专为白日劳作者开设。苏婉则推动“流动医讲”,由医学院弟子携简易器械下乡,在村口树下讲授急救之法。

制度渐成,风气暗转。一名曾伪造工分的汉子,如今成了共学塾的记名助教,每日教人写字算数;一名曾拒诊共习会的郎中,主动献出祖传止血方,愿录入新医典。

李震巡视各塾,见一老农在纸上写下“公平”二字,笔画笨拙,却极为认真。他驻足片刻,未惊动,只对随行官员道:“此字今日写得艰难,百年后或成寻常。然开端在此,不可懈怠。”

数日后,共学塾迎来新一批学员。那名流民男子已能独立授课,讲授《记账通则》第一章。他站在台前,面对二十余名男女老少,声音沉稳:“第一条:凡工必记,记必实,实必查。”

台下,一名老农举起手:“若……若记错了,怎么办?”

“改。”男子答,“改后注明,三方核验,公示三日。”

老农点头,低头在纸上写下“改”字。

李瑶在旁记录,见此一幕,提笔在册末添注:“共学塾试行半月,入学百三十七人,结业二十一人,助教五人。课程反馈:算学实用,医理可信,耕法可验。建议:增设‘识谣辨伪’专题课。”

苏婉阅后,批注:“可。由女学堂学生协助编撰,用白话图解,村村张贴。”

李震批阅此报,未多言,只在末页写下一行字:“文化之变,不在朝夕,而在日日不辍。今日之塾,他日或为书院。当以民声为尺,以实效为基。”

当晚,共学塾灯火未熄。那名曾伪造工分的汉子坐在案前,对照三联账本,核对今日工分发放。他用笔在副本上划去一笔误记,另起一行重录,再盖印。

窗外,一名少年蹲在墙边,借着灯光默读《算学入门》。他手中无笔,便以指代笔,在泥地上划写公式。

塾内,烛火摇曳。汉子合上账本,吹熄蜡烛。最后一缕光灭前,他看见少年仍在地上划写,指尖沾满尘土,动作却极认真。

少年抬头,见塾门已闭,便起身拍去尘土,将书页小心折好,藏入怀中。

他转身欲走,忽听身后轻响。回头,见账本从门缝下被推了出来,扉页上多了一行新批注:

“明日可来当值,学核总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