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东宫引 > 第144章 他赢了

东宫引 第144章 他赢了

作者:凤翎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3:46:37

太和殿内弥漫着浓重的药气,苦涩中夹杂着龙涎香的沉郁。

暮春的暖阳透过雕花槅扇,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却无法驱散殿内凝滞的沉重。

空气仿佛凝固,只有铜壶滴漏单调的“滴答”声,敲打着紧绷的神经。

李允贤明黄常服,坐于宽大的龙椅之后,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方温润的白玉扳指。

朝会开始,太常卿赵文清清了清嗓子,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启禀陛下,再有……七日便是四月初八浴佛吉日。依《澧礼》及祖宗旧制,圣驾需亲临大慈恩寺主持浴佛大典,以彰皇恩浩荡,祈佑国祚绵长。然……”

他顿住,抬眼飞快地瞥了一眼皇帝深锁的眉头,深吸一口气,“然今岁之难,实令老臣……如履薄冰,寝食难安。”

赵旭庭紧接着上前一步,笏板微抬,声音清朗而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礼法典籍的称量:“陛下明鉴。大典仪轨,向由陛下、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并太子妃殿下,四位一体,共襄盛举。此乃昭示天家伦常有序、敬天法祖之至诚,亦为天下臣民立极垂范之本,礼制所系,丝毫不可偏废。”

李允贤微微一顿,眉宇间忧色更深,目光扫过御案上那份刺目的太医署奏报,目光低沉下去。

“然……皇后娘娘凤体违和,自去岁冬深染恙,至今沉疴难起。太医院诸位圣手殚精竭虑,奈何……”

他谨慎措辞“据今晨院判密奏,娘娘高热虽退,然咳喘不止,痰中隐见血丝,脉象虚浮无力,元气大伤。御医再三叩首泣告,言道娘娘万不可再受车马劳顿、人声喧扰、典仪繁缛之累,稍有不慎,恐……恐有伤根本,动摇凤体。此其一难也!

李允贤握着玉扳指手指骤然收紧,指节泛白。

太医署奏报上“痰中带血”、“元气大亏”、“恐非药石可挽”的字句如同冰冷的针,刺入他心中。

他仿佛看到坤宁宫内,叶皇后苍白憔悴的容颜和那双失去光彩的眼眸。

赵旭庭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更深的凝重和一丝不容置疑的坚持:“其二难,在于东宫。太子殿下虽已行冠礼,与镇国公府姜氏女保宁之婚事亦蒙陛下钦定,宗正寺已录名于玉牒,天下皆知。然!

他声音陡然拔高一分,带着礼法卫道者的凛然,“婚期未至,六礼未成!姜氏女保宁一日未行册封大典、未入主东宫,便一日只是待嫁太子妃!其身份,仍为臣女!”

他目光灼灼,直视御案方向,言辞铿锵,引经据典:“《澧礼·嘉礼》明载:未正名分,不得预国祀。浴佛大典,乃国之大祀!若令臣女姜氏以太子妃身份随太子殿下出席此等内外命妇毕集、僧俗万众瞩目之庄严佛事,此非荣宠,实乃僭越!非但有违祖宗成法,悖逆礼制纲常,更会陷姜氏女于不义之地,令其清名受损,使镇国公府蒙受非议!亦令太子殿下清誉受累,动摇东宫之尊!此其二难,实为礼法之大防,臣……万死不敢苟同!”

赵文清连忙补充,苍老的声音充满焦虑:“陛下,佛诞盛典,举国同瞻。若仅由陛下与太子殿下出席,仪仗虽盛,然终觉……伦常不全,仪制有缺。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其位无可代;太子妃位虽定而名分未正,亦无法名正言顺列席。二者皆缺,恐令天下臣民心生疑窦,有损我澧朝天家之圆满气象,亦恐失敬于佛祖,非社稷之福啊!”

他再次深深一揖,额头几乎触到笏板:“臣等连日集议,苦思无策。若仓促完婚,一则吉期已定,岂能擅改冲撞佛诞?二则皇后娘娘病笃,焉能主婚?于礼于情皆不可行!若强令姜氏女以臣女身份随行,更是不伦不类,祸患无穷!而皇后娘娘玉体……关乎国本,万不可有丝毫闪失。臣等愚钝,惶恐无地,伏乞陛下圣裁!”

殿内陷入一片死寂。药味、沉水香、墨香混合成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

滴漏的声音清晰可闻,每一滴都敲在人心上。赵文清和赵旭庭保持着躬身的姿势,屏息凝神。

御案后,李允贤的目光沉沉地扫过两位重臣,最终落在御案上两份奏疏之间——一份是皇后的病报,一份是礼部关于太子妃婚仪的详陈。

就在这时,一直侍立在御案侧后方阴影中的李承鄞,缓缓向前踏出半步。

他身着白金储君常服,从始至终,他未曾插言,只是静听,目光沉静如水,仿佛殿内所有的焦灼与争论都未能扰动他内心的深潭。

他的出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李承鄞并未看两位大臣,而是面向御座上的父皇,双手交叠于身前,行了一个标准而恭谨的揖礼。

动作流畅自然,带着储君的威仪与对君父的敬重。

“父皇。”

他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如同玉磬轻击,瞬间打破了殿内的死寂,“母后病体沉疴,儿臣五内如焚。佛诞大典虽重,然母后凤体安康,实为儿臣及天下臣民所至盼。儿臣以为,母后静养,断不可扰,此乃人伦至情,亦是社稷之福。”

“至于太子妃之位……姜氏女保宁,乃父皇钦定,礼聘已行,天下共知。名分虽未正,其位已定。”

“值此佛诞盛典,母后病中,正需至诚之心感通佛祖,祈求庇佑。儿臣斗胆,有一拙见:可否请姜氏女于其府邸静室,沐浴斋戒,焚香虔心,为母后抄录《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此经乃消灾延寿之无上妙典。抄经之举,一则为母后祈福,尽未来儿媳之孝心;二则契合佛诞,彰显诚敬。待经成,由儿臣亲奉至大慈恩寺,供奉佛前。此乃以诚心补仪制之憾,以孝行祈佛祖之佑。”

李允贤眼中精光一闪,太子这份沉稳和机智,显然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看向太子,沉声问道:“太子之意,是以姜氏女抄经代行祈福之诚?”

“正是。”

李承鄞再次躬身,语气肯定,“名分未至,然诚心可表。此举,既不违礼法根本,又能尽孝心于母后,彰诚敬于佛前。儿臣以为,佛祖慈悲,必能体察此心。天下臣民闻之,亦当感念父皇孝治天下、母后慈德及人之深恩。”

李允贤的目光转向姜晏珩:“晏珩,太子此议,你以为如何?令妹于府中净室斋戒抄经,为皇后祈福,此乃孝行,可算僭越礼法?”

姜晏珩严守礼法,但更重孝道大义。太子此举,于公于私,于礼于情,都让他无可指摘,甚至隐隐觉得这是对妹妹极大的抬举。

他立刻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和敬意:“陛下,太子殿下深谋远虑,臣……心服口服!为母后祈福,乃人子人媳本分,更是至诚至孝之举!臣妹能在府中净心抄经,代行诚敬,为皇后娘娘祈福延寿,此乃姜氏满门之幸,亦是臣妹之大义!于礼法,此乃尽孝诚心,绝无半分僭越!臣……谨遵圣意与太子殿下所议!”

李允贤心中大石落地,太子这份沉稳的机智和姜晏珩最终的认可,让他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曙光。他不再犹豫,威严的声音响彻暖阁:

“善!太子之议甚妥!”他看向太常卿和礼部尚书:

“赵卿、赵卿听旨!”

“臣在!”两人齐声应道。

“皇后需静养于坤宁宫,任何人不得以浴佛节事由惊扰!违者,严惩不贷!”

“太子随朕亲赴大慈恩寺主礼!仪仗规程,务求庄重肃穆,彰显储君之威仪!”

“着命待选太子妃姜保宁,即日起,于镇国公府净室,沐浴斋戒七日!焚香虔心,抄录《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七卷!为皇后凤体安康祈福!所用一应器物、供奉,皆由内务府按太子妃未嫁之份例拨付!务求精洁虔诚,不得有丝毫怠慢!”

“此经抄录完毕,择吉日,由太子亲奉至大慈恩寺,供奉于佛前!昭告天下:此乃未来太子妃姜氏,代皇后行孝心、祈福寿之至诚!朕与太子,感念其诚!”

“大典之上,太子身侧,设一锦席空座,陈设香花鲜果!晓谕:此乃为病中皇后所设,心与佛同!太子代母侍奉佛前,孝感天地!”

“至于太子妃名分,”

目光深远,看了一眼沉稳侍立的李承鄞,“待秋后吉期,礼成之日,自然圆满!如今,姜氏女已在其位,行其诚,澧朝共见!此,便是朕之决断!尔等需将此意,宣谕周全,务使天下咸知,不生妄议!”

“陛下圣明!太子殿下睿智!臣等遵旨!”赵文清和姜晏珩心悦诚服,深深拜下。尤其是姜晏珩,心中对太子李承鄞这份沉稳周全、化解困局的能力,生出了更深的敬意。

“速去办理!不得延误!”皇帝挥袖。

“臣等告退!”两人恭敬退下。

相国兼尚书左仆射高明远出班,手持笏板,声音洪亮而沉稳:“启奏陛下,今有淮南道观察使副使王俭八百里加急奏报:淮水支流颖水、涡水因连降大雨,河水暴涨,濠州临淮县堤防出现溃口!”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高相继续奏道:“幸赖地方官吏、驻军及百姓奋力抢堵,溃口已及时堵复。然洪水漫溢,临淮、钟离两县低洼处仍有积水,溺亡百姓数十人。更为紧要者,颖、涡沿岸五县,约十万顷农田被淹,春播尽毁,秋收无望。当地官仓储粮有限,粮价飞涨,民心浮动。更有小范围疫疠初现于灾民聚集之处。淮南观察使奏请朝廷速拨粮款赈济,以防饥馑蔓延,秩序不稳!”

李允贤沉声问道:“淮南道观察使及王俭副使,可有何应对?”

高相回禀:“回陛下,淮南道已开仓放粮、设棚施粥,并征召医者防治疫疠,然力有不逮,亟需朝廷支援。”

李允贤目光扫视群臣:“众卿有何良策?”

卢秉权立刻出班:“陛下!当务之急在粮!臣请旨,即刻调拨京畿、河南道常平仓存粮十万石,库银二十万贯,火速运往淮南!并令江南西道筹措平价粮米五万石,后续接济!”

新上任工部尚书温景然出班补充:“陛下,水退之后,淤田复耕、堤防加固亦是长远之计。臣请拨付部分银两,待灾情稍缓,即用于水利修缮与清淤复垦。”

侍御史卢武敬出班,言辞恳切:“陛下!赈灾钱粮,关乎黎民生死,亦关乎朝廷威信!臣请派御史台得力干员,随赈灾队伍同往淮南,严查赈粮发放,杜绝贪渎克扣、囤积居奇!若有犯者,严惩不贷!

此时,一直沉默的谢崇钧出班。他神色端凝,手持笏板,声音清朗:“陛下!浴佛大典在即,此乃国之大祀,为皇后殿下祈福延寿,亦为天下苍生祈愿风调雨顺。然淮南灾民嗷嗷待哺,臣以为,大典虽不可废,但宜当从简,所省费用,或可添入赈灾之资,此亦佛祖慈悲济世之本怀!”

李允贤微微颔首,目光最终落在太子李承鄞身上:“太子,你有何见解?”

所有目光瞬间聚焦于李承鄞。

他稳步出列,身姿如松,向御座躬身行礼,动作沉稳流畅。

抬首时,目光平静如水,声音清晰而有力,响彻大殿:

“父皇,诸位大人。淮南水患,虽为局部,然田亩尽毁,粮秣断绝,疫疠初萌,若处置失当,恐生民变,遗祸非小。朝廷当以雷霆手段,速解民困!”

他条理分明地阐述:

“其一,赈济刻不容缓。孙尚书所请调粮拨款之数,儿臣附议。另,请旨加派太医署精干医官十人,携足量防疫药材,随粮队同行,务必遏制疫疠蔓延。”

“其二,授权地方,专事专办。擢升淮南道观察使副使王俭为‘淮南道宣慰赈灾使’,授旌节,总揽赈灾、防疫、安民、平抑物价诸事。淮南道驻军、地方官吏,皆听其调遣,以一事权!御史台选派刚正御史随行监督,确保钱粮尽数用于灾民。”

“其三,长远计议。工部所提水利修缮与清淤复垦,甚为重要。可着王俭就地征募灾民中壮丁,以工代赈,参与修堤清淤,既可安民心,亦可为日后恢复生产打下根基。所需工钱、口粮,由赈灾银米中支取。”

“其四,”

他转向谢崇军,语气带着认可,“太师所言极是。浴佛大典,心诚为要。儿臣赞同一切从简,所省费用,悉数添入淮南赈灾之用。大典祝文之中,亦须增设为淮南灾黎祈福消灾、祈愿早复家园之辞。此乃以敬佛之心,行济世之实!”

李允贤眼中流露出赞许,当即拍板:

“善!太子所奏,深合朕意!众卿听旨!”

“准户部所请,调粮十万石,拨银二十万贯,火速运淮!江南西道备粮五万石后续!太医署选医官携药随行!”

“擢王俭为淮南道宣慰赈灾使,授旌节,总揽赈灾事宜!御史台遣侍御史一员随行监督!”

“工部所议灾后水利、清淤事宜,着王俭相机行事,可征募灾民以工代赈!”

*“浴佛大典,由太常寺、礼部会同东宫,按太子与太师所议,一切从简!所省费用,尽数拨付淮南赈灾!祝文增祈灾消民安之辞,务必虔诚!”

“另,诏免淮南道寿、濠二州受灾五县今岁夏秋两税及明年夏税!”

李允贤目光如电,扫视群臣:“此数事,关乎万千黎庶生计,关乎朝廷体统,关乎佛祖慈悲!各部务必通力协作,不得推诿延误!若有懈怠渎职者,严惩不赦!”

“臣等遵旨!陛下圣明!太子殿下睿智!” 群臣齐齐躬身,山呼应答。

朝会散去,百官依序退出宏伟的含元殿。皇帝李允贤在太子李承鄞的陪同下步下御阶。殿外的阳光洒在父子二人身上,映照着他们同样凝重却坚定的面容。

“承鄞,”

李允贤看向静立一旁的李承鄞,眼中带着一丝赞许和深沉的忧虑:“承鄞,今日……你做得很好。”

李承鄞再次躬身,声音依旧沉稳,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谢父皇。

李允贤低声唤道,“淮南之事,你多费心。皇后那里……朕稍后便去探望。”

“儿臣明白。”

李承鄞沉稳应道,“父皇保重龙体,母后定能感受到父皇心意。淮南赈济,儿臣会紧盯不放,定不让灾民久困。”

李允贤点点头拍上他的肩膀:“你做事张弛有度,比你大哥更让朕舒心。

李承鄞嘴角微扬,恭敬地答:“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

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跑来,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李允贤脸色骤变,怒道:“什么?皇后病情突然加重!”

李承鄞心中一紧,忙道:“父皇莫急,赶紧去看看母后,赈灾一事儿臣自会办妥”

李允贤拂袖而去,大步朝着坤宁宫奔去。李承鄞站在原地,看着父皇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得意和阴鸷。

“大哥啊大哥,不知道你是死了还是活着,孤会确保,你再也回不来了。

“因为你的位置我坐了,挚爱已成爱妻,父爱加上圣恩,我赢了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