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天目山根据地被赤洋关大捷的振奋气氛所笼罩,官兵们脸上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士气高昂。然而,师部核心层的空气中,却凝结着一层无形的冰霜。昨日战斗中缴获的那份关于“菊水特攻队”的绝密文件,像一根毒刺,扎在宋希濂等人的心头。胜利的喜悦尚未散去,更深、更诡异的威胁已悄然迫近。
师部岩洞内,气氛比战前更加凝重。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高天亮、徐锐齐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份摊在桌面上的日文文件和李慕华连夜赶译的译文上。
“都到齐了。”宋希濂声音低沉,开门见山,“赤洋关一战,打出了我军的威风,但也捅了一个马蜂窝。这份从鬼子中队部缴获的东西,大家都看过了。‘菊水特攻队’……说说看法吧。”
李慕华推了推眼镜,首先进行情报分析,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师座,各位同志。综合文件内容和我们掌握的其他零星信息,这个‘菊水特攻队’极其不简单。第一,隶属特殊: 它不隶属于任何常规师团,而是直属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参谋部第二课(特种作战课),由一位叫筱冢义男的特种作战专家直接指挥。第二,人员构成复杂: 成员并非普通日军,而是从各部队选拔的精英,并混编有部分台湾籍、朝鲜籍的‘志愿兵’,甚至可能招募了部分对中国地形熟悉的浪人,背景复杂,忠诚度难以揣测。第三,装备精良,任务诡异: 文件提及配发‘特殊装备’,进行‘非常规作战’训练,其任务描述模糊,但关键词包括‘敌后破袭’、‘要点清除’、‘制造恐慌’,尤其提到要针对我‘指挥中枢’和‘后勤命脉’,并强调‘达成战略威慑效果’。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一支高度专业化的、执行斩首和心理战的特种部队,其威胁远超之前的‘影’队或‘暗刃’。”
张云鹤一拳砸在桌上,怒道:“妈的!小鬼子的花样还真多!刚打掉一个‘暗刃’,又来个‘菊水’!管他什么水,来了照样给他搅浑!”
赵锡田相对冷静,皱眉道:“老张,不可轻敌。从描述看,‘菊水’比‘暗刃’更甚。他们不追求正面强攻,专搞背后偷袭、断粮断水、散播瘟疫(如果动用细菌武器的话)这些下三滥的手段,防不胜防啊!”
高天亮目光锐利,接口道:“赵团长说得对。对付这种部队,常规防御用处不大。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建议,‘猎影’立即调整训练重点,转向反特种作战、反渗透、反破袭。同时,我们要主动出击,设法摸清‘菊水’的底细,最好能抓个‘舌头’回来。”
徐锐面色凝重地补充:“内部安保压力更大。‘菊水’必然千方百计寻找内应。钱益民虽除,但难保没有更隐蔽的‘钉子’。我们必须立即升级内部监控等级,尤其是对粮仓、水源、弹药库、指挥所等关键部位的守卫,要换成绝对可靠的老人,实行双岗甚至三岗制!”
周明远总结道:“同志们,看来鬼子是铁了心要用最卑鄙的手段来瓦解我们。‘菊水’的出现,意味着斗争形态升级了。我们必须在军事、政治、内部保卫三条战线上同时做好准备。当务之急,是搞清楚这个‘菊水’到底在哪里,他们的第一次攻击会指向哪里?”
众人议论纷纷,各种可能性被提出:偷袭师部?投毒水源?破坏水库?暗杀高级军官?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宋希濂拍板决策:
“一、情报优先: 李参谋、徐科长,你二人联手,动用所有内线外线,不惜一切代价,搜集‘菊水’部队的驻地、人员、装备、训练情况,特别是其可能的首次行动方向和方式。高队长,‘猎影’派出精干小队,前出至敌占区纵深,捕捉俘虏,获取口供!”
“二、防御升级: 张团长、赵团长,立即调整防务。所有要害地点,加派双岗,设置暗哨、诡雷、报警装置。对水源地、粮食储备点,实行二十四小时武装巡逻和秘密监控。对进出人员,实行最严格的身份核查和口令制度。”
“三、内部肃清: 周政委,在全军进行一次深入的防奸防特教育,提高警惕。对近期所有接触过核心机密的人员,进行二次秘密审查。”
“四、技术对抗: 我会设法通过特殊渠道,争取获取一批应对特种作战的装备,如水质检测工具、防毒面具、简易爆炸物探测设备等。”
“同志们,”宋希濂目光扫过众人,“‘菊水’是条毒蛇,比明刀明枪更危险。我们要有猎蛇的耐心和技巧!散会,立即行动!”
会议结束后,整个根据地虽然表面依旧沉浸在胜利的气氛中,但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开始在高层和关键岗位蔓延。守卫要害部位的哨兵瞪大了眼睛,巡逻队的脚步更加警惕,后勤部门开始秘密储备应急物资和药品。
宋希濂沟通脑海中的系统界面。赤洋关胜利和成功应对新威胁的决策,带来了可观的积分增长。他毫不犹豫地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兑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