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 第70章 新年新政 年号鼎甲(下)

见秦皇扶苏并无不悦,“孟辙”乃续言道:“所谓年号,昔日自有之,多以君王在位年岁以记之。待得周室衰微,诸雄并起,除以周室年号,多有自家纪年之法。以此而论证,各国不能交通,各民不得尽知。及至始皇一统,虽承前制,有以年岁记事。然今时终不同往日,疆域广袤,四方遥远,至于中枢,汇聚四方要事,纷乱繁杂,更需择其紧要,以为先行。”

“以某之见,集全国之力,分轻重缓急,次第统筹。譬如长城,譬如治河,譬如驿道,譬如外夷,诸如等等,以六年为期,以年号志之,晓谕全国,上下同德,齐心并力。”

闻得此言,秦皇及于众臣,有以思索,多为认同。始皇之时,多头并进,民不能堪,至得伪帝胡亥,终得酿出事变,实足为鉴。果能分置各时,有以缓和,自为上策。至于年号之妙用,略有牵强,倒也可行。

见得众人认可,“孟辙”乃续言道:“至于分曹之事,亦应此景。某曾闻得,秦工匠制器,分以职工,各专其精,合而后成,甲于天下。政庶之事,亦同此理。人非圣贤,不得生而知之,故有以丞相,以为相辅。至于丞相,事务冗杂,并行而至,时有人力不及之时,故需佐吏,以为襄赞,此亦分曹之必须。”

“至于专精,自为水到渠成之事,有以总览,有以纵览,有以册籍,再得材质之士,经以岁月磨炼,自能通明其事,熟谙政务。”

左丞李斯,闻言讶然,复视右丞冯去疾,见其神情微动,知其亦明此事。记史之事,“孟辙”有以相侵,然分曹之事,确实乃利相之举。以此而观,确为公心实事,并无私心杂糅其间,一时有以感慨。

秦皇扶苏,昔日与“孟辙”所相研习者,多为仁政儒言,并未多及庶政之事,今日朝堂议政,有以问询,本意示以尊重,不期谏言纷至沓来,且言说之间,异于平时,有所讶然,更添思绪。

环视重臣,未见有以反驳者,聆听四周,并无出声阻止者。秦皇扶苏,乃颔首以应,开口言道:“年号之事,有以定论,与方才所有议定,明谕天下,自此施行。以何年号,众卿相商,报朕定夺。至于分曹之事,兹事重大,有以商榷,另制颁行。”

朝议完毕,年号之事,众臣相商,报秦皇扶苏。秦皇择“鼎甲”而用之,以今岁为鼎甲四年,以新立之年为鼎甲初年,以为年号纪事之始。

另说秦皇扶苏,自朝议散,反宫而召请韩子,以议今日之事。待得君臣相见,秦皇有以言问,韩子乃答道:“孟辙今日所言,察举,太学,太史,年号,分曹,并以五事。以某观之,所言五事,尽显公心,并无他意。”

见秦皇扶苏神色有异,韩子并无心焦,缓言道:“吾皇勿虑,今日所言五事,虽有异于七雄争霸之局,然皆为一统之必须,倒也无有后患。以‘孟辙’之理由,亦可言说此事。‘孟辙’,君子也,无党,自可欺之以方,无所虑也。所虑者,乃因诸事而别又所得者也。”

“察举及于太学,有所贤良茂才,尽入朝堂,不遗于野,自无祸患生于其外,国泰民安,胡不可为?至于太史,诚如吾皇所言,罪己悔过,已有前例,谨休己身,不使复再,当为首要。以此而言,吾皇居上,尚不得免,诸臣左右,何敢懈怠?自唯躬身领命尔。至于年号,并无利弊,择之在上,用之在下,有成则归上,有罪则罚下,反利吾皇矣。唯分曹之事,必壮左右贰丞之权利,当得慎重,吾皇言其再议,属实应当。”

闻得韩子所言,秦皇扶苏乃有霁颜,自昔日咸阳得见,以为师长,学以亲授,至今数年矣,昔日所言‘法、术、势’,经历朝堂,所悟与日俱增,诸般措施,有以思索,初明运用之妙,然今日‘孟辙’所言,属实有以意外,乃复请于韩子,以为心安。

思索之余,复问曰:“诸班之事,昔日未曾闻得片言,今日新政朝议,反而诸多有言,何其怪哉,韩子可知其理?”

其时朝议,韩子见秦皇相询,本亦欲有以言说,及待‘孟辙’一发不可收拾,数策连出,秦皇不敢再问,自知无有所谏言之机。其时身处朝堂,闻得诸班言论,已有思索,现今秦皇相询,自应答道:“某亦有所费解,今日诸事,并非昔日儒家之所注目。凡孔孟荀之儒,无有及于庶务细事者。自昔日废丘之议后,吾皇谋以新立,偏以关中诸卿,向以法家之学,及待后来,有以谋划征战,故‘孟辙’仁政,应无偏顾乎?”

闻得韩子所言,秦皇扶苏,暗自回顾,确为其事,四载以来,因及关外诸贤得立大功,司徒博彦尚偶有相见,以为谏言议事,及于‘孟辙’,除以朝会列席,其余时间,并不知所事。

见秦皇不语,韩子亦明其情,见其有以惊异,遂直言道:“居此猜测,不如亲往探查,以‘孟辙’之公心,自无相瞒之理。”

事有所定,君臣贰人,复往李府,见‘孟辙’去也。

却说‘孟辙’,初至上郡,以‘仁政’而教授公子扶苏,及待后来,并反咸阳,韩子来投,奉以法学,儒法之争,即时开启。尚幸贰人不及朝堂,止于公子扶苏,多以谏言,以为影响,故未广及。再至废丘商议后,主以君位谋划,次及关外平乱,秦皇扶苏,仁政儒学,多有不及。及至后来,公乘阳庆,有以学仁,司徒博彦亦来受教,倒也无有他思。

及至后来,司徒博彦有以谏言,以“是非之智”而言儒家之阙,谏言扩以是非,革新四端之道,脱“迂远而阔于事情”之弊。“孟辙”因儒仁之辩而有思索,始反思庶政之事,翻阅藏书,行走市坊,至于农田,观诸民生,体察民情,以丰学说。叁载之间,收获颇丰,怡然自得。至于平素席间朝会,不合事宜,并不多言,及至新年新政,事关重大,虽不完善,聊以浅见而托盘,以正其事。

另说司徒博彦,自废丘之议,关外诸贤不得留用而东反,并不气馁,亦未他往,学于‘孟辙’,伴行各地,以为考察。平素之间,居于咸阳,联络关外众人,以谋其局,择时觐见秦皇扶苏,有以言说,而谋其利。数载之间,不惟李左车张苍及用,陈平更得封侯,至于韩信、英布、龙且及钟离眜等南楚旧将,假托蒙恬李信,有以谋划,亦得借机启用。

数载匆匆,待得新岁,已十而有四岁矣。至于他人,以为贰拾,仿若大人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