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 第9章 阳武之行 寻觅野贤(上)

上回说到,得以身安,公子扶苏一行,谋返咸阳,依蒙毅嘱托,拜谒李信,得成而反;又委李超,拜谒右丞冯去疾,以为将来。司徒博彦得至咸阳,乃请以韩子,以为襄助。

得闻韩子所言,公子扶苏,有以思索,然亦惘然,平素所习,多以儒仁,壹日言法,反不及胡亥,颇有不明觉厉之感。昔日韩非身死,始皇忌讳,李斯威压,所言法者,皆为李斯施行。贰者皆法,然殊途异事,不得参量。

见公子扶苏茫然,韩非不为己甚,乃言道:“公子且自思量,老臣即已复至,自有讲学之责,公子但有所需,老臣责无旁贷。”

公子扶苏闻言方醒,起身而拜:“韩子所言,小子愚钝,实为难明,今日已暮,韩子先且安歇,待某思量,再以请教,可否?”

韩子拜别,另以休憩,司徒博彦陪行。

方欲安歇,忽闻公子扶苏相召,司徒博彦乃复至。方得见礼,公子扶苏乃言道:“小子勿礼,某有疑虑,言于尔听。前日孟氏,今日韩子,先以儒仁,复以法酷,何以?安可?”

司徒博彦拜曰:“公子恕罪,先皇雄才大略,一合天下,不幸崩殂,公子所欲继者,实千年未有之大局,公子可有思量,何以掌之?何以理之?”

公子扶苏默然,良久方叹:“父皇神威,万不及一,不期天不假人,遽然离逝,以今日之局,纵得为君,某何以为?”

司徒博彦拜曰:“自平王东迁,至始皇一统,近陆佰载,诸子言说,百家争鸣。人生居世,不过百载,诸子言语,绵延数代。各有所适,各有所阙,欲以抉择,以适当代,恐非一家可胜。方才韩子有言‘法与时转则治’,臣亦以为之。尚望公子,兼收并用,鉴辩优劣,有以抉择,永安天下。”

公子扶苏颔首以应。

翌日,“孟辙”起,司徒博彦乃拜,言语昨日延韩子事。孟轲所处百余年前,其时荀子尚幼,遑论李斯韩子,不明其情,听闻后来,闻其专以法家,类慎到,同卫殃,乃有所异,然以前辈,终未有言。司徒博彦言以昨晚与公子扶苏所言,意为兼收并用,以图永安天下。孟轲闻而视司徒博彦,博彦直视,以示无私。孟轲颔首以应。

拜离孟轲,转谒韩子,亦言及“孟辙”之事。韩子本师荀子,自闻孟子,今闻其学近公子扶苏,乃为惊异,见司徒博彦直言其事,亦有所思,应承其事。

待言及荀子,司徒博彦忽言道:“韩子即学荀子,同门诸人,若知其行,可得入秦就仕,以为襄助。”

韩子深思,即而言曰:“吾师叁为祭酒,又有兰陵教授,随学者众矣。然则今日,终不知其所,待吾慢慢寻访。”

司徒博彦乃言道:“其余吾不得知,然则有以一人,吾尚知之。”

韩子视,待其言。

司徒博彦续曰:“张苍者,韩子可有识乎?”

韩子思曰:“张苍,何人?”

司徒博彦回曰:“习《左传》,善算,通律历。”

韩子思而摇首:“吾不识矣。昔日同学者,有此人乎?习以儒学。今之何在?”

司徒博彦乃复曰:“前为秦御史,主柱下方书,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韩子问道:“今日安在?”

司徒博彦回曰:“入咸阳时,吾已访之,有罪已亡,不知其踪。以吾猜测,或反其家,追蹑而访,可乎?”

韩子犹疑:“某本专法,与张苍所习,并无相同,何需请知?何以裨益?”

司徒博彦复视韩子,踌躇乃言道:“韩子恕罪,今之始皇,依法家而合天下,然续以法家而治天下者,可乎?不言他人,单以张苍,忝为御史,锢以书馆,尤得有罪,放之中国;以此而观,黎庶万民,何人无罪,何人无咎,何人无厌?以始皇之高,而罪天下众,秦可得安乎?”

韩子摇首,驳曰:“法者,顺道合时,皆与时转,今之众罪者,法不顺道也,待公子扶苏,更善新法,自以合时,自可得安。”

司徒博彦乃言道:“韩子所言,吾且勿议,然以韩子所言,‘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以为君主,不利于民,山东之众则如何?今之黔首,修直道,建长城,南民戍北,周转徙苦,不得其安。壹日祸发,烽火复起,壹合之局,自为崩塌。待得如此,法家可有兵以战,可有策赢粮,可有计平天下?”

韩子愤然而曰:“法家政令,束民耕种,征召成军,律有连坐,何人敢乱?”

司徒博彦默然,回曰:“韩子恕罪,岂不闻‘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又老子有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希有不伤其手者矣’。以暴虐之法,而量失利万众,不啻负薪救火,以图火熄也,岂无危殆乎?”

待歇而复言:“今日之秦,譬如置釜于薪,负薪救火,薪不灭则火不止,火不止则釜不安,壹日倾覆,人死家亡,无得其悔。纵以韩子先进,辅以公子贤明,何日可得其位,何日可得安民?壹日不得安,民怨不得止,及沸反盈天,恐无时可待矣。”

“‘诸子者,敬信其说,明君者,恪守其职;’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今日某请于孟氏,又以韩子,再欲以张苍,所图者即此也,惟望韩子孰虑。”

韩子乃复思昨日与公子扶苏对奏,良久乃曰:\"即小子有此心,吾自无可说,且观后效。至于张苍,何以往?\"

司徒博彦乃回曰:“阳武”。

阳武者,秦时始设县,旧有博浪沙,张良刺秦皇之地也,属三川郡,比邻东郡、砀郡,邻河通济,近于敖仓,贴于酸枣,次及陈留、雍丘。以其津渡,重于兵家。不惟秦汉,另有唐宋,出此县而为相者,有以十数人,望历代诸县,亦为少见,有“原阳十二相”之称。其中秦汉者,张苍、陈平、周勃(原籍)、周亚夫(原籍)是也。

斯年九月,以“孟辙”随公子扶苏,居咸阳以阵,韩子、公乘阳庆及司徒博彦,以李超路引为凭,出咸阳,延渭水,转大河,东行河东三川边境,至荥阳登陆,后转阳周。

当得其时,三川郡守为李由,乃左丞李斯之子,掌秦东西门户,扼守大河渡口、函谷险塞,镇成皋、荥阳重地,甚为关键。待至荥阳,韩子出声,请以停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