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55章 巴林小国 填海掘金

史国栋在巴林小国的拓展史,就是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在波斯湾的一场填海掘金梦。

麦纳麦的午后,阳光把波斯湾的海水晒得泛着金箔似的光,史国栋捏着手机站在法赫德国王大桥的引桥上,听筒里妻子杨晓英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焦躁,几乎要冲破信号的干扰:“老史,我跑遍了老城的Souq市场和新城的金融区,就没有一间铺面符合要求——要么是面积小到转不开身,要么是租金高得能吞了咱们半年利润,再这么耗下去,川渝味道在巴林的首店计划真要黄了!”

他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海风里混着阿拉伯香料和海水的咸涩,视线越过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落在远处茫茫的海面上。“别急,晓英,”他刻意放稳声音,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壳上磨出的纹路,“咱们来之前就该想到,巴林就这么点地方,786平方公里,人在才几十万人,还没五个厦门岛大,寸土寸金是常态。再等等,我联系的本地朋友说有消息要给我回电,说不定能有转机。”

挂了电话,史国栋靠在桥栏上,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三个月前,他带着杨晓英和川渝味道的拓展团从重庆飞过来时,满脑子都是把鱼羊鲜火锅推向中东市场的蓝图——巴林有68万人口,虽然85%信伊斯兰教,什叶派占了七成,不吃猪肉,但牛羊肉是主食,正好契合火锅的核心食材;再加上这里通用英语,国际游客多,按理说该是块好跳板。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拳,半个月下来,别说平价铺面,就连稍微偏远的郊区商铺,房东都敢报出比重庆解放碑还高的价格。

“史先生?”身后传来一声带着阿拉伯口音的英语,回头一看,是本地朋友萨利姆,穿着白色长袍,手里攥着份折叠的地图,“我有个消息,不知道算不算好——北边的穆哈拉格岛附近,有块海域允许填海造地,面积大概500米长、200米宽,政府那边只要提交规划方案,审批很快。”

史国栋眼睛猛地亮了,一把抓过地图:“填海?萨利姆,你没开玩笑吧?这工程得多少钱,多久能完工?”他的手指在地图上那块标注着“待开发海域”的蓝色区域来回滑动,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如果真能自己造地,不仅能避开高昂的租金,还能按自己的想法建商业街,这可比租别人的铺面划算多了。

萨利姆摊开手,脸上带着无奈:“钱的问题我帮不上忙,但审批我可以帮你推进。不过史先生,填海不是小事,你们有足够的资金和团队吗?”

史国栋没立刻回答,脑子里飞速盘算起来。他想起上个月和川中银行的李赛诚行长吃饭时,对方提过愿意支持海外优质项目;又想起之前合作过的一家工程公司,说有艘中国的道路挖泥船正在附近的卡塔尔作业,很快要返程。“资金和设备我来解决,”他突然一拍大腿,语气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萨利姆,麻烦你先帮我对接政府部门,我现在就联系银行和挖泥船!”

回到酒店,史国栋第一时间给川中银行的客户经理打了电话,对方听了他的计划,起初有些犹豫:“史董,填海造地风险不小,巴林这地方虽然稳定,但咱们对当地的工程标准和政策了解不多,万一出点岔子……”

“风险我评估过了,”史国栋打断他,声音坚定,“第一,巴林政府鼓励填海,审批快,政策支持;第二,我找到的挖泥船是中国产的,操作团队也是中国人,效率有保障;第三,咱们造的不是单纯的商铺,是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商业街,瞄准的是国际游客,市场需求摆在那儿。”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可以把我在四川和重庆的房产做抵押,风险我个人承担。”川中银行史国栋是第二大股东。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客户经理的声音:“行,史总,我相信你的眼光,明天我就把材料报上去,争取尽快批下来。”

挂了银行的电话,史国栋又拨通了挖泥船负责人的号码,对方一听是要在巴林填海,立刻来了兴趣:“史总,我们的船正好后天要离开卡塔尔,要是去巴林,刚好顺路,运费能给你打个八折。不过填海的工期得看海域情况,顺利的话,半年应该能完成。”

“半年?太好了!”史国栋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他转头看向刚进门的杨晓英,扬了扬手机,“晓英,有好消息,咱们不用找铺面了,自己填海造地!”

杨晓英手里的文件袋“啪”地掉在地上,瞪大了眼睛:“填海?老史,这也太冒险了吧?咱们之前没做过这种工程,万一资金跟不上,或者工期延误,咱们这点家底不就全砸进去了?”她蹲下去捡文件,手指都在发抖——她跟着史国栋干了五年,从川渝味道的第一家小店到现在的连锁酒楼,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胆的计划。

史国栋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我知道冒险,但你想过没有,要是按部就班找铺面,咱们最多只能开一家火锅店,还得看房东的脸色。可要是自己造地,咱们能建一条商业街,把14大菜系的酒楼都引进来,再招几家世界名牌餐饮,形成规模效应,到时候吸引的就不是本地顾客,而是全世界的游客。”他指着窗外的波斯湾,眼神里满是憧憬,“你看这海水,下面全是机会,就看咱们敢不敢往下挖。”

杨晓英抬头看着他,史国栋的眼睛在灯光下亮晶晶的,像当年他决定把鱼羊鲜火锅引进重庆时一样,充满了信心。她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行,史总,我信你,你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接下来的日子,史国栋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和萨利姆一起跑政府部门,提交规划方案,修改设计图纸;晚上和川中银行对接贷款细节,跟挖泥船团队确认施工流程。杨晓英则负责联系国内的餐饮品牌,一家家打电话沟通,说服他们来巴林开店。

有天晚上,两人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加班,桌上堆满了文件和图纸。杨晓英揉了揉发酸的肩膀,忍不住问:“史总,你说咱们这事儿能成吗?我昨天跟粤菜馆的王总打电话,他还担心这里的客流量,说要是没人来,他们的投入就打水漂了。”

史国栋放下手里的笔,给自己倒了杯咖啡,又给杨晓英递了一杯:“王总的担心很正常,但你想想,巴林虽然小,却是波斯湾的交通枢纽,每年有不少游客从这里转机去沙特、卡塔尔。咱们的商业街建在海边,风景好,又有中国和阿拉伯特色,只要宣传到位,肯定能吸引游客。”他喝了口咖啡,苦意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却很清醒,“而且咱们的成本控制得好,挖泥船是顺路,运费省了不少;贷款是分期还,压力没那么大。只要半年内能完成填海,三个月内建好商业街,一年半就能回本。”

杨晓英接过咖啡,抿了一口,点了点头:“也是,咱们之前在非洲建酒楼的时候,条件比这还差,不也成了吗?”她想起几年前,史国栋带着团队去尼日利亚,在没电没水的地方建了家川菜馆,最后成了当地华人的聚集地,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

半年后,填海工程如期完成。当史国栋站在新造的土地上,看着平整的地面延伸到海边,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立刻联系了之前在美洲、非洲做房地产开发的团队,对方一听是在巴林建商业街,二话不说就带着设备和工人赶了过来。

“史总,你就放心吧,”工程队负责人张凯旋拍着胸脯,“咱们在巴西、肯尼亚都建过商业街,最快三个月就能完工。你想要中国特色,咱们就加红灯笼、雕花窗;想要阿拉伯特色,咱们就弄圆顶、马赛克瓷砖,保证又好看又实用。”

史国栋笑着点头:“老张,就靠你们了。工期紧,质量可不能含糊,咱们要建的是能长久经营的商业街,不是豆腐渣工程。”

接下来的三个月,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史国栋每天都去工地视察,看着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从最初的地基到后来的屋顶,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杨晓英则忙着对接商户,安排装修,跟以色列的设计师一起规划商铺布局——她特意借鉴了以色列商户的配套理念,把旅馆、酒楼、火锅店穿插分布,方便游客消费。

有天傍晚,史国栋和杨晓英站在商业街的入口处,看着工人正在挂红灯笼,远处的阿拉伯风格圆顶在夕阳下泛着暖光。“你看,”史国栋指着眼前的建筑,声音里带着感慨,“咱们从一张白纸开始,现在终于有模有样了。”

杨晓英笑着点头,眼里有些湿润:“还记得刚来的时候,我还跟你发脾气,说找不到铺面。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找到了,说不定就没有这条商业街了。”

史国栋也笑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候遇到困难,不是路走死了,而是该换条路走了。”

商业街开业那天,来了很多人。巴林的大臣、各国的使节、本地的居民、国际游客,把整条街挤得水泄不通。川渝味道的鱼羊鲜火锅店前排起了长队,粤菜馆、鲁菜馆里坐满了食客,星巴克、哈根达斯等国际品牌的店铺也人头攒动。史国栋站在街中间,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萨利姆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史先生,你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条商业街不仅给巴林带来了新的旅游景点,还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国王陛下听说了,要授予你荣誉公民的称号。”

史国栋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接下来的日子,商业街的生意越来越火。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吃饭、住宿、购物,巴林的旅游数据也因为这条商业街有了明显的增长。有媒体报道说,这条商业街成了波斯湾的“美食明珠”,甚至有人专门从欧洲、亚洲飞来巴林,只为了尝尝这里的中国火锅。

一年半后的一天,史国栋和杨晓英坐在火锅店的包厢里,看着财务报表。杨晓英指着报表上的数字,兴奋地说:“史总,填海造地的贷款已经全部还清了!咱们这一年半赚的钱,比在国内开五家分店还多!”

史国栋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脸上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很平静:“我早就说过,小国家、小地方,只要有好的商业头脑,一样能赚大钱。”他看着窗外,波斯湾的海水依旧泛着金箔似的光,心里却在盘算着下一步计划,“晓英,咱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接下来可以考虑在沙特、卡塔尔开分店,把川渝味道的招牌打遍整个中东。”

杨晓英用力点头:“好,史总,我跟你一起干!”

这时,包厢门被推开,萨利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盒子:“史先生,这是国王陛下给你的礼物,感谢你为巴林做出的贡献。”

史国栋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枚金色的勋章,上面刻着巴林的国徽。他拿起勋章,心里突然有些感慨——从重庆的小火锅店到波斯湾的商业街,他走过了很多路,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每一次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他知道,这枚勋章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商人智慧和勇气的认可。

“谢谢国王陛下,也谢谢你,萨利姆。”史国栋把勋章收好,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

萨利姆笑着说:“不用谢,史先生,你是巴林的荣誉公民,也是我们的朋友。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找我。”

送走萨利姆,杨晓英看着史国栋手里的勋章,好奇地问:“史总,你现在算不算功成名就了?”

史国栋摇了摇头,眼神里又充满了之前的憧憬:“功成名就谈不上,只能说迈出了第一步。你看这波斯湾,这么大的市场,还有很多机会等着咱们去挖掘。只要咱们保持初心,踏实做事,以后肯定能走得更远。”

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鲜嫩的羊肉,放进沸腾的火锅里。羊肉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就像他的事业一样,在波斯湾的这片土地上,蒸蒸日上,充满了无限可能。

窗外,夜色渐浓,商业街的灯光亮了起来,红灯笼和阿拉伯风格的路灯交相辉映,把整条街照得像一条五彩斑斓的丝带。远处的海面上,偶尔有船只驶过,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史国栋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他的填海掘金梦,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