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41章 尼泊尔国 医食同拓

史欣儿把冲锋衣的拉链往上拉了两指,高原的风还是像细针似的往衣领里钻。

她盯着车窗外掠过的经幡,转头看向驾驶座上的父亲,声音里带着点刚适应海拔的微喘:“爸,咱们上次在藏区转山,你还说我走三步就要歇,这次到尼泊尔,你倒不怕我又犯高反了?”

史国栋握着方向盘的手稳得很,后视镜里能看到他眼角的细纹——那是在藏区当兵多年,被紫外线和风雪刻下的痕迹。

他扫了眼女儿泛红的脸颊,嘴角勾了勾:“怕什么?你现在背着二十斤的登山包还能跟我走三公里,比当年你爸我刚进藏时强多了。再说,咱们这次来不是转山,是给尼泊尔人‘开小灶’的。”

“开小灶”三个字刚落,车就拐进了加德满都郊外的一条土路。

路面坑洼,车座颠得史欣儿抓紧了扶手,她看着远处半山腰上错落的藏式碉楼,还有屋顶上飘着的彩色经幡,突然想起父亲昨晚在酒店翻的老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藏区哨所维稳执勤设卡的样子,背景里的雪山和现在车窗外的一模一样。

“爸,你当年在藏区,是不是也像现在尼泊尔人这样,缺吃少药啊?”史欣儿的声音轻了些,她记得父亲提过,以前在哨所,冬天连新鲜蔬菜都吃不上,感冒了只能靠喝姜汤硬扛。

史国栋的目光暗了暗,脚下的油门松了点,车开得更缓了。

“比这还难。”他的声音带着点回忆的沉:“有次哨所里的战士肺水肿,大雪封山,直升机来不了,我们几个人轮流背着他走了二十多公里才到卫生院。那时候我就想,要是高原上能有像样的医务人员和热乎饭,能少遭多少罪。”

说话间,车停在了一处空地前。空地旁边是一栋刚搭好框架的小楼,墙上刷着还没干的白色涂料,几个尼泊尔工人正蹲在地上吃午饭——手里攥着干硬的馕,就着一碗浑浊的咖喱汤。

看到史国栋的车,一个穿藏青色外套的中年男人迎了上来,他是当地的向导拉巴,汉语说得还算流利。

“史老板,你可算来了!”拉巴的脸上堆着笑,手里还拿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这十二家店的选址我都再确认过了,加德满都两家,博卡拉三家,剩下的分布在蓝毗尼、奇特旺这些游客多的地方。就是……有几家店旁边是寺庙,工人说怕炒菜的油烟扰了佛祖。”

史国栋接过图纸,手指在蓝毗尼的位置点了点——那里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寺庙群成片,僧侣和信徒往来不断。

他抬头看向拉巴,语气平和却笃定:“油烟扰不了佛祖,饿肚子才会让人心慌。你跟工人说,咱们不做重油重辣的,专门开素火锅、参佛火锅,用的都是高原菌菇和豆制品,连汤底都是用松茸吊的,闻着都是清香味儿。”

拉巴眼睛亮了,他搓了搓手:“还是史老板有办法!昨天我去蓝毗尼的寺庙,住持还问我,什么时候能有不沾荤腥的热乎饭。要是咱们开了参佛火锅,肯定能受欢迎。”

史欣儿在一旁听着,突然插了句嘴:“拉巴大叔,那尼泊尔人能吃惯咱们川渝的味道吗?我妈总说,川渝火锅太辣,外地人可能受不了。”

拉巴笑了,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小摊贩:“你看,那卖辣土豆的,比你们川渝的辣椒还辣,我们尼泊尔人就爱吃这个!就是……以前没吃过这么讲究的火锅,怕是会觉得新鲜。”

史国栋拍了拍女儿的肩膀,转头对拉巴说:“新鲜就好。咱们不仅要让他们吃新鲜,还要让他们吃健康。你看,每家店前边是火锅中餐,后边另一侧建立老史家妙手堂中西医诊疗所,中医西医都有,以后当地人感冒发烧、跌打损伤,一般小手术,不用再跑几十公里去医院了。”

拉巴的脸色严肃起来,他叹了口气:“史老板,你是不知道,我们这里的卫生院,连个像样的退烧药都没有。去年冬天,我邻居家的孩子发烧,只能用湿毛巾敷额头,差点烧出问题。要是你们的诊疗所能开起来,真是帮了大忙了。”

当天下午,史国栋带着史欣儿去了加德满都的一家菜市场。市场里挤满了人,摊贩们摆在地上的蔬菜少得可怜,土豆和洋葱占了大半,偶尔能看到几捆蔫了的青菜,价格却比西藏贵了三倍。

一个卖菜的老奶奶看到史欣儿手里的相机,怯生生地问:“你们是中国人?是不是来帮我们的?”

史欣儿蹲下来,笑着帮老奶奶把散落的土豆摆好:“奶奶,我们是来开火锅店的,还要开中西医结合诊所,以后你们要是想吃热乎饭,就去我们店里。我们还有医生,要是不舒服,也能去看看。”

老奶奶的眼睛红了,她拉着史欣儿的手,用尼泊尔语说了句什么。拉巴在旁边翻译:“奶奶说,她这辈子还没吃过中国人做的饭,也没见过专门为我们看病的中国医生,要是真能这样,她一定要去店里谢谢你们。”

史欣儿的鼻子有点酸,她转头看向父亲,发现史国栋正盯着不远处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那女人怀里的孩子小脸蜡黄,像是营养不良。

史国栋走过去,从包里拿出一瓶维生素片,递给女人,用刚学的尼泊尔语说:“给孩子吃,每天一片。”

女人愣了愣,接过维生素片,不停地鞠躬。

史国栋叹了口气,对拉巴说:“以后咱们的诊疗所,要多准备些儿童维生素和常用药,还有孕妇用的叶酸,这些都是这里急需的。”

回到酒店,史欣儿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加德满都的夜晚很安静,只有远处寺庙里传来的钟声。

她转头看向正在整理食材清单的父亲,轻声问:“爸,咱们从西藏空运食材,成本会不会太高了?拉巴大叔说,印度的食材便宜,咱们为什么不从印度运啊?”

史国栋放下手里的笔,揉了揉太阳穴:“我也想从印度运,毕竟近,成本也低。但是昨天我跟印度的供应商聊,他们说要收百分之三十的关税,这还不算运输途中的损耗。咱们是来做生意的,更是来帮人的,要是关税太高,菜价就贵了,当地人根本吃不起。”

“那怎么办啊?”史欣儿皱起了眉,“总不能一直从西藏空运吧,西藏的食材也有限。”

史国栋笑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女儿:“你看,这是巴基斯坦的供应商,我昨天跟他视频聊了,他们愿意以低价给咱们供货,关税也只收百分之五。而且巴基斯坦的蔬菜和肉类都很新鲜,清其认证过,十分干净卫生,跟咱们川渝的口味也搭。”

史欣儿接过名片,上面印着“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卡拉奇农产品贸易公司”的字样。她眼睛亮了:“爸,你早就想好啦?那咱们以后就从巴基斯坦运食材,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让尼泊尔人吃到新鲜的菜。”

“嗯,”史国栋点了点头,“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赚钱,还要想着怎么才能长久。咱们把店开在这里,不仅要让尼泊尔人吃到中国的美食,还要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只有这样,咱们的火锅店才能在尼泊尔扎下根。”

接下来的一个月,史国栋和史欣儿忙得脚不沾地。十二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陆续开始装修,十二家中西医诊疗所也同步建设。

史欣儿负责培训尼泊尔员工,医生和护士,教他们怎么调火锅汤底,怎么用中西医方法和各类保健治疗缓解高原反应,并治疗各类疾病。

史国栋则忙着和巴基斯坦的供应商对接,确保食材能准时运到,同时还要和当地的寺庙沟通,了解僧侣的饮食禁忌。

有一天,史欣儿正在博卡拉的一家店里教员工做素火锅,一个穿着红色僧袍的老喇嘛和尚走了进来。

老喇嘛和尚手里拿着一串佛珠,目光落在锅里翻滚的菌菇上,轻声问:“这是什么汤?闻着很香。”

史欣儿赶紧迎上去,笑着说:“大师,这是松茸菌菇汤,用的都是高原上的新鲜菌菇,没有放荤腥,很适合您吃。您要是不介意,我给您盛一碗尝尝?”

老喇嘛点了点头,坐在桌子旁。史欣儿盛了一碗汤,递到老和尚手里。

老喇嘛喝了一口,眼睛亮了,他看着史欣儿,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这汤……很好喝,比寺庙里的斋饭还香。你们以后,会经常做这个汤吗?”

“会的,大师,”史欣儿笑着说,“我们专门为寺庙里的僧侣和信徒做了参佛火锅和僧尼火锅,用的都是素食材,汤底也是用菌菇和豆制品吊的,您要是喜欢,可以常来。”

老和尚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铜铃,递给史欣儿:“这个送给你,保佑你们的店平平安安,也保佑你们这些好心人。”

史欣儿接过铜铃,心里暖暖的。她看着老和尚离开的背影,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要在尼泊尔开火锅店——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为了用一碗热乎饭,温暖这里的人。

没过多久,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正式开业了。开业当天,加德满都的店里挤满了人,有当地的居民,有来旅游的游客,还有附近寺庙的僧侣。

史国栋站在门口,看着人们端着热气腾腾的火锅,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

拉巴拿着一碗素火锅,走到史国栋身边,笑着说:“史老板,你看,咱们的店火了!昨天还有个印度游客说,他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火锅,以后要经常来尼泊尔,就为了这口饭。”

史国栋接过火锅,喝了一口汤,点了点头:“这汤确实不错,比咱们在西藏吃的还香。拉巴,你跟当地的居民说,以后要是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店里找我们,无论是吃饭还是看病,我们都帮。”

拉巴用力点头:“我知道,史老板,你是好人。我们尼泊尔人都记着你的好呢。”

史欣儿从店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包预制菜,递给拉巴:“拉巴大叔,这是咱们中国的预制菜,加热就能吃,很方便。你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要是他们喜欢,以后咱们店里也卖。”

拉巴接过预制菜,脸上笑开了花:“太好了!我家孩子早就想尝尝中国的预制菜了,上次在电视上看到,还问我什么时候能吃到。这下好了,不用等了。”

当天晚上,史国栋和史欣儿坐在加德满都的店里,看着窗外的星空。

高原的星空格外亮,星星像是触手可及。史欣儿靠在父亲的肩膀上,轻声说:“爸,咱们这次来尼泊尔,值了。你看,这么多人因为咱们的火锅店开心,还有这么多人因为咱们的诊疗所得到了帮助。”

史国栋摸了摸女儿的头,声音里带着点感慨:“是啊,值了。当年我在藏区当兵,就想让高原上的人能过上好日子。

现在,咱们在尼泊尔做到了,不仅让他们吃到了热乎饭,还让他们有了看病的地方。以后,咱们还要把店开得更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温暖。”

就在这时,店里突然走进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在菜市场遇到的那个老奶奶。

老奶奶手里拿着一篮子新鲜的菌菇,走到史国栋面前,笑着说:“史老板,这是我自己采的菌菇,送给你们,谢谢你们让我们吃到了这么好吃的火锅,还让我们看到了这么好的医生。”

史国栋接过菌菇,心里暖暖的。他看着老奶奶,又看了看店里满是笑容的人们,突然明白,所谓的“奇迹”,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用一碗热乎饭,一份善意,温暖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接下来的几个月,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在尼泊尔越来越火。

十二家店每天都挤满了人,预制菜更是风靡全国,连尼泊尔的皇室都派人来店里订购。

诊疗所也帮了很多人,中医的推拿和针灸成了当地居民的“新宠”,西医的常用药也解决了他们缺医少药的难题。

有一天,史欣儿在蓝毗尼的店里遇到了之前那个抱着孩子的女人。

女人怀里的孩子脸色红润了很多,她笑着对史欣儿说:“谢谢你,史女士,你给的维生素片很有用,孩子现在身体好多了。还有你们的医生,上次我感冒,吃了他们开的药,很快就好了。”

史欣儿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你们要是有什么不舒服,就来店里找我们,我们随时都在。”

女人点了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布偶,递给史欣儿:“老爸!这是我自己做的布偶,送给你,祝你永远开心。”

史欣儿接过布偶,心里满是感动。她看着女人抱着孩子离开的背影,又看了看店里正在吃火锅的僧侣和信徒,突然觉得,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川渝味道的火锅不仅带来了美食,更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史国栋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嘴角也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他们在尼泊尔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以后,他们还要把更多的中国美食和医疗技术带到这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的善意和温暖。而这片雪域高原,也会因为他们的努力,变得更加美好。

夜晚,史国栋和史欣儿站在酒店的屋顶上,看着远处寺庙里传来的灯光,还有川渝味道火锅酒楼里飘出的香味。

史欣儿轻声说:“爸,以后咱们每年都来尼泊尔好不好?我想看着这里的人越来越幸福,看着咱们的火锅店越来越火。”

史国栋点了点头,握紧了女儿的手:“好,咱们每年都来。不仅要来,还要把咱们的店开得更多,让更多的人吃到中国的美食,感受到中国的温暖。”

高原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火锅的香味和寺庙的钟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川渝味道的火锅正用它的热度,温暖着一个又一个人的心,也书写着一个关于善意和奇迹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