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17章 北卡罗莱 快速推进

史国栋把华子在水晶烟灰缸里磕了磕,玻璃幕墙外是夏洛特市的落日,橙红霞光漫过林立的写字楼,倒比重庆的嘉陵江晚霞多了几分金属质感。

他转身时,约瑟夫正捧着平板电脑站在办公桌前,笔挺的西装袖口沾着点牛油渍——那是上周南卡查尔斯顿店试营业时,被沸腾的鸳鸯锅底溅到的。

“乔,南卡的报表我看了,第三家店周末翻台率12.5次,比预期高三个点。”

史国栋指了指沙发,“请坐。北卡这三家直营店的数据更漂亮,罗利那家的毛肚拼盘,居然成了本地白人食客的必点项。”

约瑟夫坐下时调整了三次领带,这位在纽约餐饮圈摸爬滚打十五年的美国人,自从三年前被史国栋用一碗九宫格火锅“收编”后,说起四川话来竟带了点川中口音:“史总,北卡的烧烤文化重,但年轻人现在就爱新鲜。上周五我去威尔明顿的直营店蹲点,三个穿比基尼的姑娘抱着移动火锅车的栏杆,说要把麻辣锅底当沙滩派对的秘密武器。”

史国栋笑出声,从抽屉里抽出张折叠地图,北卡罗来纳州的轮廓被红笔圈了三圈,沿海城市的名字旁标着密密麻麻的小点。

“南卡的路走通了,移动火锅车在默特尔海滩的成功,证明咱们的思路对——美国人爱户外,爱热闹,把九宫格搬进沙滩,这本身就是话题。”

他用指尖敲着地图上的外滩群岛,“北卡海岸线比南卡长, wilmington、cape hatteras 这些地方,移动火锅中餐车车必须先铺开,和当地餐饮协会的沟通,还得你亲自去。”

约瑟夫突然挺直腰板,像军人似的敬了个不伦不类的礼:“上周已经约了北卡餐饮协会主席格林先生,就在明天上午。我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咱们的移动车按协会标准加装油污处理系统,二是每个季度拿出三个周末,联合协会搞‘中美火锅节’,他们出场地,咱们出锅底。”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掏出份文件,“还有个好消息,罗利的华人商会会长周先生,已经联系了十七位有意向的华侨,都是在当地做超市或中餐的,想加盟咱们的店。”

“华侨优先,这点不能变。”史国栋接过文件翻着,目光在装修效果图上停住,“这个混搭风格保持得不错——门头用川西吊脚楼的飞檐,但玻璃窗得用防爆的;包间里挂蜀绣屏风,天花板装智能排烟系统。记住,要让华人觉得亲切,让美国人觉得‘这很中国’但不突兀。”他忽然想起什么,抬头问,“自动设备的调试怎么样了?”

“上周刚从广东运过来的机器人,正在罗利店试运营。”约瑟夫打开手机视频,屏幕里一个银灰色的机器人正托着红油锅底穿梭在餐桌间,机械臂灵活地避开奔跑的小孩,“这小家伙能识别三十种方言和俚语,昨天有个四川老乡喊‘加份黄喉’,它居然回了句‘要得,马上来’,把一桌人笑疯了。”

史国栋看着视频里机器人头顶闪烁的蓝光,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重庆解放碑的小店,自己蹲在灶台前给客人端锅的日子。

“自动点菜机的界面再改改,把‘脑花’翻译成‘pig brain’太生硬,换成‘Sichuan Style brain delicacy’,旁边配个涮烫时间提示。还有那个自动夹菜筷,得加个儿童模式,不然白人小孩握不住。”

夜色漫进办公室时,约瑟夫抱着修改后的方案起身,走到门口又回头:“史总,您真打算在一个半月内开六十家?连肯德基当年在北卡扩张都没这速度。”

史国栋走到窗边,夏洛特的灯火已连成星海。“乔,你吃过重庆的九宫格吗?每个格子温度不同,涮不同的菜。咱们现在做的,就是把中国的味道,放进美国的格子里。”

美国威尔明顿港的晨雾还没散,周明轩已经站在自己即将开业的火锅店门口。玻璃门上贴着大红的“囍”字,门楣上挂着的宫灯被海风推得轻轻晃悠。

他伸手摸了摸门旁的石雕貔貅,这是从福建老家运过来的,据说能招财。

“周老板,协会的人来了。”店员小张指着街角,约瑟夫正陪着个高个子白人走来,那人西装口袋里别着支银质钢笔,正是北卡餐饮协会主席格林。

格林仰头打量着飞檐上的琉璃瓦,又弯腰研究窗台上的青花瓷瓶:“周先生,您这店像从电影里搬出来的。不过我有个疑问——上周在罗利店看到的自动夹菜筷,为什么要设计成能伸缩的?”

周明轩笑着拉开玻璃门,店内传来自动点菜机的提示音:“欢迎光临,请选择锅底辣度。”他拿起一双银灰色的筷子演示:“格林先生您看,华人用惯了长筷子,但很多美国人握不住,这个按钮一按就能缩短五厘米,夹菜更稳。”

格林接过筷子试了试,忽然指向墙角的机器人:“它真的能听懂四川话?我上周在夏洛特店,亲眼见它给客人唱《茉莉花》。”

“何止啊。”约瑟夫插话,“昨天调试时,有个重庆老乡说‘要得嘛’,它居然回了句‘巴适得板’,我们工程师都惊了。”

正说着,海鲜市场的送货卡车停在门口,周明轩迎出去点数:“今天的龙利鱼新鲜吧?这可是按史总特意交代的标准选的,每片厚度必须是0.3厘米,涮十五秒正好。”

格林看着店员把鱼片放进冰盘,忽然压低声音:“周先生,实不相瞒,有会员向我抱怨,说你们的火锅太辣,抢了本地餐厅的生意。”

周明轩把刚切好的黄喉摆进青花瓷盘,蒸汽在他眼镜片上蒙上白雾:“格林先生,您尝过我们的菌汤锅底吗?用云南野生菌炖了八个小时,上周有个美国老太太连喝了三碗,说比她妈妈做的蘑菇汤还鲜。我们不是来抢生意的,是来给北卡的餐桌加道菜。”

约瑟夫适时递过一份菜单:“您看,我们特意加了‘北卡特供’系列,用本地的甜虾做虾滑,用山核桃磨成粉调蘸料。就像这扇门,左边是中国的貔貅,右边是美国的风铃,各有各的好。”

格林翻到菜单最后一页,眼睛亮了——上面印着“每周三家庭日,儿童免费学用筷子”。“这个主意不错,我孙女总吵着要学中国功夫,说不定先从学用筷子开始。”

周明轩忽然想起什么,从后厨端出个砂锅:“格林先生,尝尝我们的预制菜?这是佛跳墙,提前在国内做好密封,加热十分钟就能吃,里面有鲍鱼、海参……”

“等等!”格林突然站起来,“这就是你们说的‘十三大菜系预制菜’?上周在罗利参加品鉴会,我同事带回去的麻婆豆腐,他儿子居然拌着汉堡吃,说比番茄酱还香。”

雾气散尽时,周明轩的火锅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队。有牵着孩子的华人夫妇,有背着冲浪板的白人青年,还有几个举着相机的日本游客。约瑟夫看着自动上菜机器人穿梭在人群中,忽然对格林说:“您看,味道这东西,从来不用翻译。”

罗利市的雨下了整整三天,艾米丽把冲锋衣的帽子拉得老高,站在“川渝味道”的门廊下。玻璃门内暖黄的灯光里,隐约能看见人们举着筷子的手在半空起落,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请问,这里真的有不用排队的座位吗?”她对着门口的智能识别屏问道,屏幕立刻亮起:“您好,目前等位时间约45分钟,是否需要预约晚餐?”

“我从教堂山开车过来的,听说你们的机器人会唱中文歌。”艾米丽掏出手机,屏幕上是朋友发来的视频——一个银灰色的机器人正给一桌客人端上毛肚拼盘,机械臂上还别着朵红玫瑰。

“它不仅会唱歌,还会推荐菜品哦。”迎宾员笑着拉开门,一股混合着牛油和花椒的香气扑面而来。艾米丽跟着穿过挂满红灯笼的走廊,忽然被一个声音叫住:“女士,需要推荐锅底吗?”

她转头,看见一个顶着丸子头的机器人正歪着头看她,胸前的屏幕上滚动着菜品图片。“我……不太能吃辣。”艾米丽有点紧张,这是她第一次和机器人说话。

“那推荐您菌汤鸳鸯锅,左边微辣,右边不辣。”机器人忽然往旁边挪了挪,“您看那位先生,他上周点了特辣锅,结果把冰水当汤喝。”

艾米丽顺着它的机械臂看去,邻桌的白人中年男人正举着冰镇可乐猛灌,额头的汗顺着脸颊流进胡子里,却还在夹着一块毛肚往嘴里送。“他看起来很享受。”她忍不住笑了。

“因为辣是会上瘾的。”机器人突然转动轮子,“请跟我来,您的座位在窗边。”

刚坐下,自动点菜机就亮了。艾米丽研究着屏幕上的图片,手指在“夫妻肺片”上犹豫——图片里的红油看起来像团火。“那个……很辣吗?”她小声问。

“女士可以选微辣版。”身后传来声音,约瑟夫正端着一盘鱼滑走过,“这是用北卡本地的甜虾做的,加了点马蹄碎,口感很脆。”

艾米丽点了菌汤鸳鸯锅,又选了虾滑和龙利鱼。机器人送餐来时,居然在她桌角放了一小碗花生酱:“这是给不喜欢麻酱的客人准备的,用本地蜂蜜调过。”

当第一片龙利鱼在菌汤里涮好,艾米丽吹了吹放进嘴里,眼睛突然睁大了——鱼肉的鲜嫩混着菌香,像把她拉到了秋日的森林里。“这汤……”她抬头时,正好看见机器人给邻桌端上一份麻婆豆腐,红色的汤汁里浮着白芝麻。

“要试试吗?”约瑟夫不知何时站在旁边,“这是我们卖得最好的预制菜,加热就能吃,很多客人买回去当意面酱。”

艾米丽舀了一勺拌在米饭里,麻辣的香气像烟花在舌尖炸开,她赶紧喝了口酸梅汤,却又忍不住再舀一勺。“我朋友说,你们的火锅让她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炖菜,热闹又暖和。

雨停时,艾米丽拿着打包的麻婆豆腐走出店门,机器人追到门口:“女士,您的会员卡忘拿了。下次来可以试试我们的红糖糍粑,配冰粉吃最解辣。”

她接过卡片,上面印着一行中文:“川渝味道,温暖异乡”。远处的路灯亮了,艾米丽突然想起刚才在洗手间看到的蜀绣屏风,上面绣着的锦鲤仿佛正在水波里游动。

一个半月后的清晨,史国栋站在 Asheville 市的山顶,俯瞰着这座被秋枫染红的小城。约瑟夫递过来的平板上,六十七家加盟店的开业照片连成了长卷:外滩群岛的移动火锅车前,穿比基尼的姑娘举着筷子自拍;教堂山的大学城店,学生们围着机器人猜拳;夏洛特的旗舰店,格林主席正和周明轩碰杯,两人手里的酒杯,一个是青花瓷的,一个是水晶的。

“史总,昨天的报表,六十家店平均翻台率9.8次,预制菜的销量比预期高40%。”约瑟夫的声音带着兴奋,“特别是佛跳墙和麻婆豆腐,超市都来问能不能批量供货。”

史国栋看着远处山谷里升起的炊烟,忽然想起林薇发来的视频——孟加拉国的达卡市,三家先锋打点店的招牌在热带的暴雨里亮着,穿纱丽的女人们正用自动夹菜筷夹起鱼丸。“东南亚那边怎么样?林薇说孟加拉人爱用咖喱,会不会吃不惯火锅?”

“她上周发消息说,把牛油锅底减了30%的辣度,加了椰浆,现在当地人都叫它‘中国咖喱锅’。”约瑟夫翻出张照片,一个裹着头巾的男人正举着手机,对着机器人拍视频,“而且那边的华侨特别给力,把预制菜的鱼香肉丝改良成了甜辣口,成了爆款。”

山风吹过,带来山下火锅店的香气。史国栋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儿子发来的照片——重庆老店的门口,新挂了块“北卡同款”的牌子,排队的人群里,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正举着翻译软件研究菜单。

“乔,你知道为什么咱们没打广告,客人还这么多吗?”史国栋忽然问。

约瑟夫想了想:“因为机器人会唱歌?还是因为预制菜方便?”

“都不是。”史国栋指着山下,晨光里, Asheville 店的玻璃门上,“川渝味道”四个金字正闪闪发亮,“你看那扇门,中国人推开它,闻到的是家乡;美国人推开它,尝到的是新鲜。这世上最好的广告,从来都是味道本身。”

这时,约瑟夫的手机响了,是格林打来的。他接起电话,听了几句突然大笑:“史总,格林说他孙女现在能用筷子夹起花生米了,非要来给咱们的机器人当‘荣誉店长’。”

史国栋望着远处翻涌的云海,仿佛看见无数个火锅正在不同的城市沸腾——红汤里翻滚的是四川的辣椒,清汤里飘荡的是北卡的甜虾,而那些自动上菜的机器人,正用不同的语言,说着同一句话:“欢迎回家,慢慢吃。”

夕阳西沉时,他们下山往店里走。路过一家正在装修的店铺,招牌上写着“川渝味道第67家加盟店”,几个工人正往门楣上挂宫灯,灯光穿过雕花木窗,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川中市老巷里的月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