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10章 跨洋烟火 双州狂飙

史国栋站在密尔沃基市新开的川渝味道羊鲜火锅酒楼门前,望着玻璃幕墙上倒映的密歇根湖落日,嘴角扬起一抹浅淡的笑意。

三个月前从中西部转战威斯康星与密歇根两州时,他曾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这两个被五大湖环抱的州,那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中国火锅的**,在这片被冷冽湖水滋养的土地上烧得更旺。

“史总,第86家店的后厨设备调试完毕,约瑟夫总监说请您过去看看智能出菜系统的运行情况。”

助理小陈快步走来,递过一杯温热的豆浆——这是史国栋特意让国内空运来的豆粉冲调的,说是喝着踏实。

史国栋接过豆浆,指尖传来熟悉的暖意。“华侨店主们都到齐了?”他问。

“到齐了, wisconsin州的周老板带了家乡的茶叶,说是给您赔罪——上次试营业时毛肚切得太厚,被您当场指出来,他一直记着呢。”小陈笑着说。

史国栋朗声笑起来:“我哪是怪他切得厚,是怕他把咱川渝味道的招牌砸了。走,去后厨看看。”

推开后厨的门,一股混合着牛油、花椒与羊肉的香气扑面而来。

约瑟夫正指挥着几个金发碧眼的厨师操作自动夹菜筷,见史国栋进来,立刻迎上来:“史总,您看这个智能出菜柜,按照您的要求做了升级,能同时保温20种汤底,温度误差不超过0.5摄氏度。”

史国栋走到银色的智能柜体前,指尖划过触摸屏,调出菌汤锅底的保温数据。“威斯康星州的华人大多来自江浙,菌汤和番茄汤的点单率要比牛油锅高,把这两种汤底的备货量再增加20%。”

他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周老板,“周师傅,你老家在杭州,知道怎么让菌汤更合南方人的口味吧?”

周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闻言连忙点头:“史总放心,我加了老家的竹荪和羊肚菌,昨天试了一锅,几个美国客人喝了三碗还问能不能打包。”

“这就对了。”史国栋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在海外开店,既要守住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的根,也得顺着当地人的口味微调。就像这密歇根湖的鱼,清蒸比红烧更受欢迎,道理是一样的。”

正说着,后厨的门被推开,两个穿着黑色制服的身影走了进来。领头的是威斯康星州特警队的队长米勒,他身后跟着队员汤姆,两人手里都提着印着警局徽章的保温桶。

“史,闻到香味就知道你在这里。”米勒操着生硬的中文,举起保温桶,“这是我太太做的苹果派,她说感谢你们上周请特警队吃的火锅,队员们现在每天都在讨论什么时候能再去‘挑战’最辣的锅底。”

史国栋笑着接过保温桶:“米勒队长,下次让队员们来,我请他们吃鸳鸯锅——一半牛油,一半番茄,循序渐进。”

三个月前,史国栋刚到威斯康星州时,曾主动联系当地警局,提出为特警队员提供工作餐。

起初米勒还有些顾虑,直到一次反恐演习结束后,队员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看着自动上菜柜像变魔术一样送出菜品,所有的隔阂都在蒸汽中消融了。

如今特警队成了火锅店的“活广告”,队员们休假时总带着家人来捧场,还帮着解决了好几次停车场的纠纷。

“对了,史,”米勒忽然压低声音,“密歇根州那边的警局托我问,能不能把你们的智能点菜机器人借给他们用用?说是审讯室里记录口供时,这东西记东西比书记员还快。”

史国栋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起来:“机器人可不会记笔录,但我可以让约瑟夫给他们做个简易版的程序,专门用来记录嫌疑人的饮食偏好——说不定能帮上忙呢。”

后厨里的人都笑了起来,自动夹菜筷机械臂转动的嗡鸣、智能柜体的提示音、人们的交谈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奇特的交响乐。史国栋望着这一切,忽然想起国内的林薇——此刻她应该正在主持北京总店的升级改造会议吧。

与此同时,北京,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北京总店会议室里,林薇正用激光笔指着大屏幕上的改造图纸。“各位店长注意,这次升级的核心是‘智能 烟火气’,既要让客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能丢了咱火锅店的热闹劲儿。”

她穿着一身干练的白色西装,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唯有说话时微微上扬的尾音,还带着点川渝女子的软糯。

台下坐着二十多位店长,其中西安分店的王大姐举了举手:“林部长,咱西北人吃火锅就爱大声说话、碰杯子,这智能出菜柜要是太安静,会不会少了点味儿?″

林薇笑了:“王大姐放心,设计部专门加了‘人声感应’功能,当店里的分贝超过60时,柜体的提示音会自动调低,还会在屏幕上跳出‘热闹指数’排行榜——哪个桌最能聊,月底送他们一份霸王餐。”

众人都笑了起来,王大姐也乐了:“这主意好,就该让年轻人多聊聊,别总抱着个手机。”

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李秘书长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脸上带着喜色:“林总,好消息!商务部刚批了咱们‘中餐国际化推广试点’的资质,以后在国内搞活动,能拿到不少政策支持。”

林薇眼睛一亮:“太好了!正好下个月要在上海搞‘非遗火锅节’,有了这个资质,就能邀请更多老艺人来现场表演炒料了。”

李秘书长点点头,翻到文件的第二页:“还有个事,成都总店的改造遇到点问题——那块清代的木雕屏风,施工队不敢动,说是怕弄坏了。”

“我下午就飞成都。”林薇立刻起身,拿起椅背上的外套,“那屏风是光绪年间的,当年我爷爷开店时从一个老茶馆收来的,必须亲自盯着才行。”她看了看表,“会议剩下的内容由李秘书长主持,重点强调一下智能系统的应急方案——万一断电,备用发电机必须在30秒内启动,绝不能让客人吃冷锅。”

走出会议室,林薇在走廊里碰到了采购部的小张。“林总,云南的野生菌到了,这次的鸡枞菌特别新鲜,要不要送去厨房做个菌汤锅底试试?”小张手里拿着一个保温箱,掀开盖子,一股清香立刻弥漫开来。

林薇凑近闻了闻,眼睛弯成了月牙:“太好了,正好给成都的师傅们带点,让他们也尝尝鲜。对了,告诉仓库,把这批菌子的一半做成冻干,给海外的分店寄过去——史总上次打电话还念叨着,说美国的菌子没有云南的香。”

小张笑着应下,林薇快步走向电梯,手机里弹出一条李秘书长发来的消息:“国内已有8700家门店完成升级,预计月底能突破1万家。”她看着这条消息,忽然想起三年前史国栋在股东大会上说的话:“做餐饮,说到底是做人的生意。

国内是根,国外是枝,只有根扎得深,枝才能长得茂。”

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川渝味道店里,约瑟夫正对着电脑屏幕发愁。屏幕上是13个菜系预制菜的推广数据,鲁菜和粤菜的销量不错,但淮扬菜的狮子头却少有人问津。

“怎么了,约瑟夫?”史国栋端着一杯咖啡走进来,他刚从威斯康星州过来,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惫。

约瑟夫指着屏幕上的曲线:“史死,狮子头的退货率太高了,很多客人说不知道怎么加热,还有人说里面的肥肉太多。”

史国栋皱起眉头,点开一条客户评论:“‘像没熟的肉丸子,咬起来很腻’——这说明我们的说明不够清楚。”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上次让你找的中餐厨师呢?”

“找到了,一位从扬州来的陈师傅,以前在希尔顿做过主厨。”约瑟夫连忙说,“他现在就在后厨。”

史国栋立刻起身:“走,去问问陈师傅。\"

后厨里,陈师傅正在教几个美国厨师做扬州炒饭。他见史国栋进来,放下手里的锅铲:“史总,您来得正好,我正想跟您说说这狮子头的事。”

“您有什么想法?”史国栋问。

“美国人不爱吃肥肉,咱可以把三成肥七成瘦改成一成肥九成瘦,再加点马蹄碎和白米饭在里面解腻。”陈师傅拿起一个预制好的狮子头,“还有加热方法,光印在包装上不行,得拍成小视频,让客人扫二维码就能看。”

史国栋眼睛一亮:“就按您说的改!约瑟夫,马上联系工厂调整配方,再让市场部拍一组‘3分钟加热指南’,用动画形式做,简单明了。”

约瑟夫刚要走,又被史国栋叫住:“对了,把淮扬菜的推广主题改成‘温柔的中国味道’,跟火锅的‘**’形成对比——总有客人喜欢不一样的口味。”

接下来的一个月,改头换面的狮子头销量翻了三倍。更让人惊喜的是,随着13个菜系预制菜的铺开,火锅店的翻台率提高了近五成——很多客人吃完火锅,会顺手带几份预制菜回家,说是“明天的午餐有着落了”。

这天晚上,史国栋正在办公室整理推广数据,手机响了,是林薇打来的。“史总,国内的升级改造全部完成了!”

她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北京总店昨天创了纪录,一天翻台8次,服务员都忙不过来了,只好让智能机器人临时充当引导员。”

史国栋笑了:“忙点好,忙点说明生意好。对了,让李秘书长统计一下,看看这次升级后,哪个城市的客人最爱用自动夹菜筷——我赌是深圳,年轻人多。”

“您输定了,是成都!”林薇笑着说,“成都人连打麻将都爱用智能麻将机,对这些新玩意儿接受度高着呢。哦对了,陈师傅的儿子从扬州来美国了,学食品工程的,正好能帮约瑟夫搞预制菜研发。”

“那太好了,让他明天来总部报到。”史国栋说,“对了,把国内的‘热闹指数’排行榜也推广到美国来,我看密歇根的客人也挺能聊的。”

挂了电话,史国栋走到窗边。底特律的夜景在他眼前铺展开来,远处工厂的灯火与近处火锅店的暖光交织在一起。

他想起刚创业时,在川中市的小巷子里摆地摊卖火锅底料,那时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火锅店;后来店越开越多,梦想变成了让全国人都吃到正宗的川渝味道;而现在,看着手机里不断跳出的海外分店开业通知,他忽然明白,有些梦想就像火锅里的汤,越熬越浓,能漫过山川湖海,抵达意想不到的地方。

一个月后,威斯康星州举办了一场“中美美食嘉年华”。川渝味道的展位前排起了长队,自动夹菜筷表演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智能点菜机器人用中英双语跟客人开玩笑,预制菜试吃区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

史国栋站在展位后,看着一个美国小男孩用自动夹菜筷夹起一块羊肉,小心翼翼地放进妈妈碗里,忽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

这时,米勒队长带着队员们来了,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一个写着“我爱火锅”的牌子。

“史,你看那边!”米勒指着不远处,史国栋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群华人华侨举着舞狮头,正随着锣鼓声舞动。

领头的是周老板,他穿着一身红色的唐装,脸上笑开了花。

“这是他们自发组织的,说是要让美国人看看咱中国的热闹。”小陈在一旁解释道。

史国栋忽然想起林薇发来的照片:北京总店升级后,那块清代木雕屏风被安放在大厅中央,屏风前摆着一台智能点歌机,几个老人正拿着话筒唱《北京的金山上》,旁边的年轻人则在用手机扫屏幕上的二维码,参加“最地道火锅吃法”投票。

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就这样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就像火锅里的食材,不管是山珍还是海味,不管是素的还是荤的,放进同一个锅里煮,总能熬出最和谐的味道。

嘉年华快结束时,约瑟夫拿着一份订单跑过来:“史,密歇根大学食堂要订咱们的预制菜,说是要给留学生开‘家乡味道’窗口!”

史国栋接过订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菜名: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扬州炒饭……忽然,他看到最后一行写着“重庆小面”,旁边还画了一个笑脸。

他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密歇根湖。湖面波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明天,他要去芝加哥参加一个中餐推广论坛,后天飞洛杉矶考察新的分店地址,大后天……他忽然觉得,脚步停不下来了。

但没关系,只要锅里的汤还在沸腾,只要身边的人还在笑着,这条路就值得一直走下去。

国内,林薇刚结束成都总店的验收。她站在那块修复好的木雕屏风前,看着上面雕刻的“福”字,忽然收到一条史国栋发来的消息:“芝加哥的风有点冷,但想到店里的牛油锅,就觉得暖和了。”

林薇笑着回复:“北京今天下了点雨,店里的老客人说,这样的天气最适合吃火锅——刚统计完,国内家店全部升级完毕,翻台率平均提高40%。”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窗外的雨正好停了。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屏风上,“福”字的金边闪闪发亮。

林薇仿佛闻到了牛油翻滚的香气,听到了智能柜体的提示音,还有客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些声音,跨越了万水千山,在地球的两端,同时响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