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舌尖上的创业鱼羊鲜火锅崛起记 > 第105章 拓美十州 顺取越南

史飞扬站在纽约曼哈顿中城的落地窗前,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电子地图。屏幕上,美国东部十个州被红色边框醒目圈出,从新英格兰地区的佛蒙特州到南部的西弗吉尼亚州,像一串被红线串联的珍珠,在北美大陆的东海岸闪烁。

这十个州是: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马萨诸塞州、罗得岛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州、德拉华州、马里蓝州、西弗吉尼亚州,这十州中,仅有宾罗法尼亚州较大,其他都相对较小。

“这十个州加起来,总面积还不到德克萨斯的七成。”史国栋侧头看向身后的约瑟夫,声音里带着点地理教师式的较真,“但人口密度是德州的五倍,光纽约都会区就顶得上半个德州的消费力。”

约瑟夫点头:″我们就是要依托纽约州和缅因州,一举把这十州拿下。″

史国栋正对着一份食材清单签字,闻言抬笔一笑:“约瑟夫!咱要的就是这个。德州那地方是好,但牛排馆比加油站还多,咱们先把东部这窝子端了。”他将签好的单子推给旁边的史国栋,“供应链那边要盯紧点,美国专用底料的海运不能出岔子,上周佛蒙特州那家店试营业,客人嫌辣度不够,就是底料批次搞错了。”

约瑟夫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却能操着流利的川普:“史总放心,新一批底料昨天刚到纽约港,加了三倍的牛油,保证够劲儿。”他翻了翻手里的文件夹,“缅因州的各店目前经营的很好,员工培训合格率98%,就等您一声令下,就可以抽调人员出来支援十州新店。”

史国栋拍了拍他的肩膀:“下午三点开专题会,让十个州的区域经理都在线上等着。这次要的不是‘拓展’,是‘碾压’。”

下午的会议室里,投影仪将十州地图投射在整面墙上,红底白字的“十州同拓”四个大字格外刺眼。史国栋站在地图前,手指重重敲在宾州的位置:“宾夕法尼亚州30家,其他九州各10家,总计120家。三个月内,必须全部亮灯营业。”

台下有人窃窃私语,纽约区经理马克忍不住开口:“史总,罗得岛州才3140平方公里,10家店会不会太密集?”

“密集?”史国栋挑眉,点开投影仪里的另一份数据,“罗得岛州每平方公里480人,比上海外环内还密。你们去普罗维登斯市的唐人街看看,光是粤菜馆就有47家,咱们川渝味道的鱼羊鲜,难道还挤不进10个坑位?”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记住,不是让你们在唐人街扎堆,要往白人区、犹太人社区钻。自动夹菜的仿真竹筷、会说英语的上菜机器人,这些都是咱们的敲门砖。”

约瑟夫补充道:“总部已经和波士顿、费城的三家网红经纪公司签了约,开业前一周,每个州至少有50个本地网红进店试吃。米其林那边也打过招呼,他们的评审员会在开业后一个月内到访。”

“还有预制菜呢!”史飞扬突然插话道,他一边说着,一边迅速地调出了一份菜品清单。这份清单上详细列出了各种预制菜的名称和介绍。

“你们看,这里面涵盖了中国十三菜系的预制菜,从奢华的佛跳墙到经典的九转大肠,应有尽有!”史飞扬兴奋地介绍着,“而且,我们会在每家店里都配备专门的冷柜来存放这些预制菜,确保它们的新鲜和品质。”

他接着说道:“美国人不是喜欢方便吗?那我们就给他们看看,中餐的‘方便’可不比汉堡披萨差,甚至要高级一百倍!”史飞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中餐的自信和骄傲。

会议结束后,仿佛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按下了启动键一般,十个州的拓展团队就如同精密仪器一样,迅速而高效地运转了起来。

在纽约,装修指导小组的成员们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他们手持缅因州成熟门店的施工图纸,犹如怀揣着宝藏地图一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踏上了前往各个州的征程。

与此同时,在宾州的培训基地里,两百名金发碧眼的美国服务员正全神贯注地对着火锅底料学习中文发音。他们的口中不时传出“麻辣”“清汤”等词汇,虽然发音有些生硬,但却充满了热情和努力。这些服务员们深知,掌握好中文对于更好地服务顾客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而在新泽西港的集装箱码头,场面更是壮观。印着“川渝味道”logo的货柜堆积如山,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由火锅底料和定制款铜锅组成的小山丘。这些货柜里装满了真空包装的火锅底料和精心设计的铜锅,它们将被运往各个州,为当地的人们带去正宗的川渝味道。

最忙的是选址团队。在罗得岛州的纽波特市,区域经理林凯带着翻译敲开一家意大利餐厅的门——这家店因为疫情倒闭半年,位置正对游艇码头。“租金能不能降五个点?”林凯指着窗外的海景,“我们开业后,你们这整条街的客流量至少涨三成。”店主看着他手机里缅因州门店外排队的照片,咬了咬牙:“成交。”

佛蒙特州的伯灵顿市,团队盯上了市中心的一家倒闭书店。设计师当场画草图:“保留书架当隔断,摆上中国的线装书,客人吃火锅时能随手翻《随园食单》,够不够格调?”

只有西弗吉尼亚州遇到了麻烦。在查尔斯顿市,当地商会会长找上门,暗示要“打点”才能拿到卫生许可。

区域经理直接把电话打给史国栋,那边只回了一句:“把他的话录音,发给州议员办公室。咱们是来开店的,不是来喂蛀虫的。”第二天,卫生 inspector(检查员)就主动上门,还带了两盒本地蜂蜜当见面礼。

三个月后,东部十州的120家店如同约定好的星辰,在一周内次第亮起红灯笼。宾罗法尼亚州的旗舰店开业当天,排队的队伍绕了三个街区,一个穿西装的股票分析师举着手机直播:“这竹筷居然能自己夹毛肚!机器人端来的鸭血,比我妈做的还嫩!”

宾州的这 30 家店简直就是这场商业竞争中的大赢家啊!尤其是费城的那家门店,它的位置简直太妙了,就开在独立宫的附近。想象一下,那些穿着殖民时期服装的演员们,刚刚结束一场精彩的演出,饥肠辘辘地走进火锅店。

他们一尝这美味的火锅,立刻被深深吸引,当场就毫不犹豫地脱下戏服,换上了店里的文化衫,仿佛完全融入了这个充满活力的氛围中。

而在匹兹堡,情况也同样热烈。那些辛勤工作的钢铁工人们,下班后带着全家人一起来享受这美味的鸳鸯锅。一边是辣得让人过瘾的辣锅,涮着脆嫩的毛肚,每一口都刺激着味蕾;另一边则是清淡鲜美的清汤锅,煮着香气四溢的羊杂,让人回味无穷。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火锅,欢声笑语不断,即使吃得满头大汗也毫不在意。

但也有几家店遇冷。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住满了对冲基金经理,他们嫌火锅“太热闹”,更爱安静的法餐。区域经理没慌,连夜调来十套私密包厢的隔断,推出“商务火锅套餐”,配着茅台上桌。

三天后,一个基金经理带着客户来谈生意,临走时说:“在火锅桌上签的合同,比在会议室里靠谱。”

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门店开在杜邦公司总部附近,却鲜有人问津。调查后才发现,这里的人习惯六点前吃晚餐,而火锅店七点才上客。

团队立刻调整营业时间,推出“早鸟套餐”,附赠打包的早餐包子。一周后,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开始提着保温桶来打包火锅汤——他们发现这汤煮面条比牛奶还香。

就在美国东部的红灯笼连成一片时,越南胡志明市的第一家“川渝味道鱼羊鲜火锅酒楼”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林薇站在 Nguyen hue 大道的店面里,指挥工人挂灯笼。玻璃门上贴的招聘启事引来一群越南人围观,上面用越语写着:“会说中文优先,能吃辣者优先。”

“为什么不按越南人的口味改改底料?”当地合作方阮文雄又来劝说,“他们吃不了太麻,加椰浆会不会好点?”

林薇蹲下身,指着刚运到的底料箱子:“阮先生,你去河内的中国大使馆问问,他们的年夜饭是不是用这个底料。”她打开一包底料,浓郁的牛油香瞬间弥漫开来,“越南人没吃过,不代表他们不爱吃。就像法国人第一次喝越南咖啡时,也觉得加炼乳很奇怪。”

阮文雄将信将疑。他看着林薇指挥工人把十三菜系的预制菜摆进冷柜:北京烤鸭的鸭皮闪着油光,扬州炒饭的米粒颗颗分明,连佛跳墙都装在精致的陶罐里。“这些东西,越南人认吗?”

“认不认,试营业就知道。”林薇胸有成竹。她选的试营业日期,正好是越南的雄王节,家家户户要聚餐。团队提前三天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中国厨师用火锅底料炒越南河粉,麻辣鲜香的味道让试吃的越南博主当场尖叫。

开业当天,胡志明市的门店外排起长队。第一个进店的是开旅行社的黄玉英,她带着一家五口来尝鲜。当会说越语的机器人端上鱼羊鲜锅底,铜锅里的羊骨汤咕嘟冒泡,她夹起一片裹着红油的鱼片,犹豫着放进嘴里——瞬间,眼睛亮了:“比我在曼谷吃的火锅鲜十倍!”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传遍胡志明市。年轻人抱着手机来拍自动竹筷,中年人对着预制菜里的梅菜扣肉流泪:“这味道,和我爷爷当年从中国带回的罐头还好了十倍。”最意外的是越南的富二代,他们包下整个二楼,用火锅底料煮澳洲和牛,配着香槟喝,拍视频发 Instagram,配文:“现在最潮的派对,是中国火锅局。”

河内的门店地理位置绝佳,就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还剑湖旁。开业当天,人们蜂拥而至,门前排起了长龙,有些人甚至等了足足三个小时才得以进店品尝美食。

这一盛况引起了一位做进出口生意的老板的注意。他在品尝完店内的招牌菜后,对其赞不绝口,当即决定要与林薇谈一谈加盟事宜。

这位老板找到林薇,开门见山地说:“我在岘港有一栋楼,想用来开一家你们这样的店,不知道是否可以加盟呢?”

林薇略作思考后,回答道:“岘港的人口密度和人均收入情况我需要先了解一下。”说罢,她迅速查阅了相关资料。

经过一番研究,林薇发现岘港的市场潜力巨大,于是她微笑着对老板说:“可以加盟,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按照我们的装修标准来,连筷子的长度都不能改动。”

但在北宁省的农村,有人骑着摩托车来申请加盟,林薇直接拒绝:“您镇上的人均月收入不到300美元,开火锅店会亏本的。”对方急了:“我借钱也要开!”林薇把他拉到河内的门店,指着排队的人群:“您看,他们能消费得起,才是我们开店的地方。做生意,得让双方都赚钱。”

就这样,越南的拓展计划犹如一场精心策划的手术,每一刀都精准地落在那些人口密集且消费能力达标的城市。胡志明市,这座越南最大的城市,迅速开设了 22 家门店;河内,作为越南的首都,也不甘示弱地拥有了 18 家;岘港,以其美丽的海滩和繁荣的旅游业,也成功地开设了 15 家;甚至连海防市这样相对较小的城市,也有了 8 家门店。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 160 多家门店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散布在越南的各个城市之中。每家店的门口都高高挂起了鲜红的灯笼,在熙熙攘攘的摩托车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有一次,阮文雄陪同林薇一同前往顺化。当他们路过一家门店时,正巧看到几个身着奥黛的越南姑娘正对着火锅开心地自拍。林薇见状,不禁笑了起来,对阮文雄说道:“你看,她们现在终于知道了,中国火锅即使不加椰浆,也同样美味可口。”

阮文雄顺着林薇的目光望去,只见店内的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中文标语:“不上火、保健康”。他凝视着这句标语,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这不仅仅是在售卖火锅,更是在将中国的独特味道,深深地植入越南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天晚上,史国栋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接了两个视频电话。先是美国东部团队发来的报表:120家店全部实现盈利,宾州的单店月营业额突破十万美元。再是林薇从胡志明市发来的照片:门店外的队伍排到了街尾,几个越南人举着“中国火锅万岁”的牌子。

他放下手机,看向窗外的曼哈顿夜景。帝国大厦的灯光正在闪烁,而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越南的灯笼也亮了起来。东西两线的烽火,烧得正旺。他拿起桌上的火锅底料,这包印着熊猫图案的红色方块,此刻像一块沉甸甸的玉玺,盖在了世界的餐桌上。

史飞扬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头版是川渝味道的报道,标题是《中国火锅征服美国东部》。“爸,”他指着报纸上的照片——一个美国老太太正用仿真竹筷夹起一片毛肚,“他们说,这是中餐的文艺复兴。”

史国栋笑了,拿起打火机点燃一支烟:“不是文艺复兴,是告诉他们,中餐本来就这么牛。”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见,从纽约到胡志明市,无数双筷子正在伸向中国火锅,那升腾的热气里,藏着一个民族的味道与骄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