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饭喽——!”
黑龙涧的打谷场上,炊事班长老马,扯着他那洪亮的嗓门,兴奋地敲打着铁皮饭盆。热气腾腾的大锅里,是金黄的小米饭,上面还盖着一层油汪汪的、用缴获的日军罐头炖的土豆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久违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饭菜香气。
刚刚结束了一天抢收和晾晒工作的士兵和民兵们,闻着这股香味,一个个都跟饿狼一样,端着自己的大海碗,蜂拥而至。
“我的乖乖!今天这伙食,赶上过年了!”一个年轻士兵,满满地舀了一大勺土豆炖肉,浇在小米饭上,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可不是嘛!”旁边的老兵班长,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含糊不清地说道,“托旅长的福!咱们打跑了鬼子,保住了粮食!今年这个冬天,再也不用勒着裤腰带,喝那能照出人影的稀粥了!”
丰收的喜悦,如同温暖的阳光,洒满了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堆积如山的粮垛,不仅填饱了军民的肚子,更让他们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安稳。
然而,就在这片丰收的喜悦之中,林啸天的心头,却始终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旅部作战室里,油灯的光芒,将他那张年轻而又写满了风霜的脸,映照得忽明忽暗。他的面前,摊开着一张巨大的、标注着密密麻麻符号的根据地冬季物资需求统计表。
“旅长,还在为过冬的事发愁呢?”刘政委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他看着林啸天那紧锁的眉头,轻声问道。
“是啊。”林啸天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着那份统计表,声音里,带着一丝深深的忧虑,“政委,你看。粮食,我们是暂时不缺了。但是,这些呢?”
他的手指,点在了另外几个触目惊心的缺口上——“棉衣”、“煤炭”、“药品”、“马料”……
“根据最新统计,我们全根据地,军民加起来,总人口已经突破了四十万!而我们目前储备的棉花和布匹,就算把所有的妇女都组织起来,日夜不停地赶制,最多,也只能保证我们一线作战部队,人手一件勉强御寒的棉衣!”
“至于老百姓……大部分人,恐怕还是要穿着单衣,扛过这个冬天!” “还有煤炭,我们虽然占领了阳泉东大煤矿,但开采和运输能力有限,优先供应兵工厂和医院后,能分到普通百姓手里的,寥寥无几!” “药品,更是缺口巨大!特别是预防冻伤和流感的药物,几乎是零!”
“政委,”林啸天的声音,变得无比沉重,“我们打跑了鬼子,保住了粮食。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士兵,穿暖和!不能让我们的百姓,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个冬天!那我们这场胜利,就是不完整的!我们的人心,就可能再次动摇!”
刘政委沉默了。他知道,林啸天说的,是迫在眉睫的、关系到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严峻现实。战争,从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
“啸天,你有什么想法?”他问道。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林啸天的眼中,再次燃起了那种熟悉的、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会被点燃的火焰,“困难,是用来克服的!办法,是人想出来的!”
“我决定,立刻!在全根据地,发起一场‘战寒冬、备战荒、保家园’的——全民总动员!”
“我命令!”他猛地站起身,声音铿锵有力!
“第一!开源节流,内部挖潜!”
“王虎!陈庚!” “到!” “立刻去组织!把我们所有的部队,除了必要的战备值班人员,都给我拉出去!上山砍柴!下河捞草!把所有能烧火取暖的东西,都给我收集起来!按照人头,公平分配!优先保证老人、孩子和军属!”
“同时!所有部队!严格执行‘节约条例’!一粒米,一寸布,一块煤,都不准浪费!谁要是敢铺张浪费,军法从事!”
“是!”
“第二!发动群众,互助互济!”他看向刘政委。
“政委!立刻去动员!在根据地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街道,都给我成立‘冬季生产互助组’!” “有棉花的,出棉花!有布料的,出布料!有力气的,出劳力!” “让妇女们,都行动起来!纺线!织布!缝棉衣!做军鞋!” “我们要用集体的力量,确保我们每一个在前线打鬼子的战士,都能穿上一身暖和的冬装!”
“同时!开展‘献旧衣、献旧被’活动!鼓励那些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把家里闲置的旧棉衣、旧棉被,都捐出来!送给那些更困难的乡亲!” “我们要让‘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成为我们根据地的风尚!”
“是!”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打通关节,外部输血!”林啸天的目光,落在了李剑和孙德胜的身上。
“李剑!” “到。” “你,立刻启动我们所有的情报网络!给我摸清楚!现在山西境内,哪里的棉花最多?哪里的药品最充足?哪里的煤炭,还在偷偷地往外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