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研修班满载而归的周青,在工业局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带回来的不仅是部里的嘉奖和更广阔的人脉,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稳气度和更加深邃的视野。赵副局长和孙主任对他更加倚重,许多涉及技术规划和重大决策的会议,都会点名让他参加。
周青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自己的根基不仅在于机关的工作,更在于那片神秘的山林和自身的系统能力。他一边高效地处理着推广办的各项事务,将研修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实际工作,推动了几项更具前瞻性的技术推广计划;一边则抓紧一切业余时间,潜心研究那本从档案馆得到的《地脉杂论》残卷。
这本残卷的内容虽然零散晦涩,但结合他自身的【地脉感知】体验和守山人玉简的信息,相互印证之下,许多原本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他对“地脉”、“龙脉”、“窍穴”、“能量淤塞”等有了更系统的理解,甚至开始尝试解读一些简易的“地气疏导”法门和“望气”技巧。这些知识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自然观和系统思维,让他对现代工业技术中的能量流动、系统优化有了更深层次的启发。
在参与一个关于新建化工厂选址的论证会时,当专家们主要从交通、水源、市场、环境影响等常规角度讨论时,周青在仔细研究了地质水文资料后,结合《地脉杂论》中“地气宜通不宜滞”的理念,提出了一个补充建议:
“除了以上因素,我们是否也可以关注一下拟选地块的深层地质结构稳定性以及地下水流向?从长远看,如果地块位于地壳活动相对活跃带或者地下水脉紊乱区域,不仅可能增加基础建设成本,未来也可能对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环保构成潜在风险。或许可以请地质部门的同志再做一次更精细的勘探?”
他用了非常严谨和科学的表述,但内核却融入了地脉平衡的思路。与会专家起初有些诧异,但仔细一想,确实有理,最终这个建议被采纳,避免了一块潜在的风险地块。
这件事让周青意识到,地脉知识并非完全虚无缥缈,它与现代地质学、环境科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作为一种更高维度的、注重长远和系统风险的补充视角。这让他对掌握地脉知识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当然,他最大的期待,还是尽快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次探索金石谷,尝试炼化那枚“戊土镇金令”。
机会在一个周末来临。周青以“调研郊区小型企业能源状况”为由,再次请假进山。这一次,他目标明确,直奔西山的金石谷。
踏入谷地,周青立刻全力催动【地脉感知】。与之前相比,他的感知更加清晰和深入!不仅能“看”到那条土金支流的能量洪流,甚至能模糊地感知到能量在谷地中流动的细微节奏和在一些岩石、土壤中形成的微小涡旋!《地脉杂论》中关于“地气运行如血脉,有节律有穴位”的描述,此刻有了直观的体会。
他仔细感受着整个谷地的能量场。很快,他眉头微皱。不对劲!
与半年前相比,谷地中的能量流动似乎更加迟滞了!那种厚重的土金之气中,夹杂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淤塞”感,仿佛流动的河水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泥沙堆积。中央石柱区域的能量光晕,也比以往黯淡了一丝,而且波动有些不稳定。
“金窍淤塞加重了!”周青心中一沉。守山人的遗言和《地脉杂论》的记载果然没错!缺乏疏导的地脉节点,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恶化。这就像人体的穴位不通,会影响整个经络系统的健康。
他快步走到石洞入口处,感知更加明显。洞口原本稳定的能量屏障,此刻也显得有些紊乱,排斥力时强时弱。
“必须尽快行动了!”紧迫感油然而生。
周青没有立刻进入石洞,而是先在谷地外围找了一处相对平静的能量节点,盘膝坐下。他决定先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运用《地脉杂论》中记载的一种最基础的“导气术”,结合自身的导引术和【能量操控】能力,尝试引导一丝谷地中相对温和的土金能量,进行炼化练习。
他屏息凝神,意识高度集中,【微观感知】开启到极致。双手虚按地面,意念沉入大地,小心翼翼地捕捉着那一丝精纯而厚重的土金之气。过程极其艰难,地脉能量远比灵泉水和普通灵气狂暴和难以驾驭。好几次,能量差点失控,震得他气血翻涌。
但他没有放弃,凭借强大的精神力和【锐意】状态的加持,一点点地驯服、引导着这一丝能量,沿着特定的脉络在体内缓缓运行。每运行一周天,他都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被千钧重物锤炼过一次,筋骨酥麻,却又隐隐变得更加凝实。对土金能量的亲和度,也在缓慢提升。
练习了约一个时辰,周青已是满头大汗,精神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他成功炼化了一丝地脉能量!虽然微不足道,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这证明,《地脉杂论》的法门是有效的,他有望逐步掌握炼化“戊土镇金令”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