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顺利通过了审核,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列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全国青年技术骨干高级研修班。这次经历,将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研修班设在工业部下属的一所干部学院,环境肃穆,学术氛围浓厚。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重点厂矿、研究院所和机关单位,都是三十岁上下、已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的精英。课程设置涵盖了宏观经济、产业政策、技术前沿、管理科学乃至国际形势,授课老师不乏部里的司局长、两院院士和顶尖大学的教授。
初来乍到,周青保持着惯有的低调和谦逊。他深知这里藏龙卧虎,自己虽然有些成绩,但视野和理论基础与这些来自更高平台的同龄人相比,未必占优。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门课程,认真做笔记,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独特的优势开始显现。得益于【高速学习】和系统带来的思维提升,他对复杂理论和政策的理解速度远超常人,往往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更关键的是,他拥有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从“赶山”中获得的、超越常规技术范畴的“系统性思维”和“能量视角”。
在讨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专题时,当其他学员大多围绕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引进消化等常规思路展开时,周青结合自己在轧钢厂和推广办的实践,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观点:
“技术革新不能只看单点突破,更要关注技术生态的构建。就像一条河流,不仅要疏浚主干道,还要打通支流,养护水源。我们的很多技术推广难,不仅是技术本身问题,还在于配套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协同不够、技能人才断层、甚至社会认知滞后。需要从系统层面,优化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整个‘能量流动’环境。”
他用了“能量流动”这个比喻,让一些学员感到新奇,但授课的老师——一位资深的经济学家却眼前一亮,赞赏道:“这位同学比喻得很形象!技术扩散确实有其内在动力学,需要良好的‘生态位’和‘政策梯度’!很有见地!”
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课程中,周青更是结合山林探索的感悟,提出了“将自然承载力作为工业布局的硬约束”、“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高效利用原理”等观点,虽然表述力求学术化,但其内核的超越性,再次引起了老师和部分同学的关注。
渐渐地,周青在班上脱颖而出。他不仅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更具深度和前瞻性,而且为人谦和,乐于分享,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友谊。他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来自大型钢铁企业的技术狂人,有专注自动化研究的科研新锐,还有对企业管理创新有独到见解的机关干部。交流中,他不仅学到了更多专业知识,也对国家工业发展的全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然而,最让周青心潮澎湃的收获,并非来自课堂讨论,而是一次偶然的发现。
研修班组织了一次参观国家档案馆近代工业史料部的活动。在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周青凭借【能量视觉】的微妙感应(他尝试在接触古物时开启,有时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能量信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箱整理中的、关于晚清民国时期各地“地理勘测”、“矿脉调查”的散佚资料。
其中,一本纸张泛黄、封面模糊的线装书册,吸引了他的注意。书名为《地脉杂论·残卷》,作者署名已不可辨。他小心翼翼地翻阅,里面用毛笔小楷记载着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关于“山川走势与地气运行”、“龙脉结穴与矿产分布”、“地气淤塞与灾异频发”的关联,甚至还附有一些简陋的、类似风水罗盘般的图谱和晦涩口诀。
在旁人看来,这或许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但周青只看了一眼,心脏就狂跳起来!这些描述,与他从守山人玉简中得到的信息、以及自身【地脉感知】的体会,何其相似!尤其是其中一幅描绘“地气淤塞,如人身穴道不通”的示意图,几乎与他对金石谷“金窍”滞涩的感觉一模一样!
书中还提到,古时有“地脉师”一职,负责“观山望气,疏导地脉,以利民生”,但其传承早已断绝云云。
“地脉师”!守山人玉简中提到的传承!这本书竟然有记载!
周青强压住激动,不动声色地向档案馆工作人员询问这本残卷的来历。工作人员表示,这箱资料是刚从某地方志办公室移交过来的,整理工作尚未完成,来源和真伪均不可考。
周青借口对近代地理勘测史感兴趣,申请了临时查阅权限,并用相机(这个时代稀罕物,研修班配发用于学习)将整本残卷仔细拍摄下来。他知道,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表面的“迷信”色彩,它很可能是一些古代地脉知识的零散记录,甚至是寻找“地脉师”传承的重要线索!
这次发现,让周青参加研修班的意义陡然提升!这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拓展人脉的平台,更可能是一个连接古今、探寻系统本源的绝佳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