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四合院:绑定赶山系统,众禽懵了 > 第66章 初入攻关组,新的环境与挑战

工业局的吉普车将周青送到了位于城西的一处大院。这里环境清幽,戒备森严,门口有军人站岗,与轧钢厂那种热火朝天的工业氛围截然不同。经过严格的门禁检查和周青的身份核实(查看了工业局的借调函和介绍信),车子才被放行。

院内树木葱郁,几栋苏式风格的办公楼掩映其间。车子在其中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前停下。

“周工,就是这里了。项目组在三楼。”司机帮忙拿下行李。

周青道了声谢,深吸一口气,拎着简单的行李(大部分重要物品在系统空间),走进了小楼。

楼内很安静,走廊里弥漫着淡淡的油墨和旧纸张的味道。来到三楼,找到一个挂着“技术攻关小组(第七组)”牌子的办公室,周青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中年男声。

周青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但挤了四五个人,都在伏案工作,桌上堆满了各种图纸、文件和书籍。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人抬起头,看向他。

“您好,我是轧钢厂借调来的周青,前来报到。”周青恭敬地递上介绍信。

中年人接过信看了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站起身伸出手:“哦,周青同志!欢迎欢迎!我是第七组的组长,姓郑,郑卫国。赵局长已经跟我打过招呼了,说给我们组派来一位解决难题的能手。”

“郑组长您好!您过奖了,我是来学习的。”周青连忙握手,态度谦逊。

郑组长看起来四十多岁,气质儒雅,像个学者,但眼神锐利,透着技术专家的精明和严谨。他简单介绍了一下组里的成员:两位来自大学机械系的副教授,一位来自精密仪器厂的八级老师傅,还有一位年轻的技术员负责资料和协调。

阵容堪称豪华!周青心里暗暗咋舌,压力陡增。在这里,他恐怕是最“草根”的一个了。

组员们对周青的到来反应平淡,只是礼貌性地点点头,便又埋头工作,似乎对这个突然空降的、据说很厉害的年轻工人并不太感冒,甚至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和怀疑。

郑组长似乎看出了周青的局促,笑着拍拍他肩膀:“别紧张,既来之则安之。我们组负责的这块硬骨头,正好需要各种思路碰撞。来,我先带你熟悉一下情况。”

他领着周青来到办公室一角,那里挂着一块大黑板,上面画满了复杂的结构图和公式,旁边还堆着几份厚厚的、盖着“机密”印章的技术文件。

“我们组目前攻坚的,是某型重要设备上一个关键精密部件的加工工艺难题。”郑组长神色凝重起来,“这个部件材料特殊,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公差必须以微米计!国内现有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很难稳定达到要求,废品率居高不下,严重卡住了整个项目的脖子。”

他指着黑板上一个复杂的曲面结构:“难点主要在这里…异形曲面…超精密抛光…应力消除…材料内部缺陷控制…每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我们试了很多方案,效果都不理想。”

周青仔细听着,眉头渐渐锁紧。这确实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涉及材料学、精密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多个高精尖领域,远超他在轧钢厂接触过的任何问题!很多术语他甚至都是第一次听说。

他集中精神,尝试启动【能量扫描】和【结构分析】去感知黑板上的图纸和旁边的实物样品(如果有的话),但反馈回来的信息极其模糊和混乱,显然这个级别的精密结构,已经超出了他目前系统能力的解析极限。

【信息库链接】倒是能捕捉到一些碎片:“…纳米级…相变…残余应力…等离子体…”但过于零散和超前,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思路。

周青的心沉了下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组员们看他的眼神带着怀疑了。这里的问题,和他之前解决的设备故障、节能改造完全不是一个维度!他那些“观察入微”、“技术直觉”在这里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场!

“怎么样?有什么初步想法吗?”郑组长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其他组员也若有若无地停下了笔,想听听这个“能手”的高见。

周青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坦诚道:“郑组长,说实话,这个问题难度远超我的想象。很多领域我都是第一次接触,暂时没有任何成熟的想法。我需要一些时间学习消化相关资料。”

他的坦诚似乎让郑组长有些意外,也让其他组员的脸色缓和了一些。至少这个年轻人不浮夸,知道深浅。

“嗯,认识到难度是好事。”郑组长点点头,“资料都在那边档案柜里,涉密文件阅读有规定,让小王(那个年轻技术员)带你熟悉。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可以问我们。大家都是同志,目标一致,就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谢谢组长!谢谢大家!我一定尽快学习!”周青恭敬地说道。

接下来的日子,周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之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刚进轧钢厂技术科时的状态,甚至压力更大。

他几乎住在了资料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资料、论文报告。全是高深的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理论、微观力学…很多内容他连基本概念都需要从头学起。

组里的讨论他几乎插不上话,只能拼命地听、记、理解。两位大学教授理论功底深厚,言辞犀利,经常为技术路线争得面红耳赤;那位八级老师傅经验丰富,总能提出一些实用的工艺细节,但有时难以用理论解释;郑组长则负责把握方向,调和分歧。

周青像个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知识。他强大的精神属性和灵泉水的效果再次凸显,虽然内容艰深,但他的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依然让组员们暗暗惊讶。很多难点他很快就能抓住关键,并提出一些切中要害的疑问。

但他依旧谨慎,没有轻易发表意见。他知道,在这里,任何一个不成熟的建议都可能暴露自己的无知,甚至误导方向。

他更多的是观察、思考、验证。他利用一切机会,跟着组员去实验室看样品、看检测数据、看加工设备。【能量扫描】和【结构分析】虽然无法直接破解难题,但却能帮助他更直观地理解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微观缺陷等抽象概念,与理论知识相互印证。

慢慢地,他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模糊的、不成形的想法碎片。

一周后的一次项目讨论会上,当大家再次因为一个抛光工艺的参数选择争论不休时,周青在经过长时间沉默和观察后,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

“郑组长,各位老师…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他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听到。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更多的是不以为然——一个刚来一周、几乎全程沉默的年轻人,能有什么高见?

周青感受到压力,但眼神依旧沉稳。他组织了一下语言,指着黑板上那个导致争论的抛光参数区域,语气谨慎地开口:

“郑组长,各位老师。我这几天学习资料,又看了一些实验数据,发现这个参数区间附近的废品率波动非常大,而且失效模式很不统一,有的是表面微裂纹,有的是内部应力超标,还有的是形状精度突变…”

他顿了顿,看到几位教授和老师傅微微点头,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这给了他一点信心。

“我在想…有没有可能…问题不完全出在抛光参数本身,或者说,不完全是抛光这一个环节的问题?”周青尽量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像是推测和请教,“我以前在厂里处理过一些设备振动问题,有时候看似是某个零件的问题,但根源可能是安装基础或者相连部件的匹配…”

他巧妙地将轧钢厂的经验迁移过来,作为引子。

“我的想法是,”周青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思考已久的核心观点,“这个超精密抛光过程,会不会对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分布…特别敏感?我们之前的工艺路线,都是把热处理消应力和精密加工分成两个独立的、顺序进行的环节。但有没有可能…在抛光这种极端精密的去除材料过程中,工件表层和次表层的应力状态会发生极其微妙的动态变化和重新分布?这种变化如果失控,会不会反过来干扰抛光过程的稳定性,甚至诱发新的微观缺陷?”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众人的反应。两位大学教授先是皱眉,随即陷入沉思。那位八级老师傅则眼睛微微一亮,似乎想到了什么。

周青继续道:“我瞎猜啊…如果我们把抛光过程,不仅仅看作一个单纯的表面成形过程,而是一个与材料内部应力场强烈耦合的、动态的‘能量交互过程’…那么我们设定抛光参数时,是不是就不能只考虑刀具、转速、压力这些外部因素,还需要考虑工件自身的‘应力状态’这个内在因素?甚至…我们需要主动去干预和稳定这个内在状态?”

他说出了“能量交互”这个词,这是结合了系统【能量扫描】的模糊感知和理论学习后的大胆猜想。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几秒钟后,那位一直沉默的八级老师傅猛地一拍大腿!

“哎呦!这小子说到点子上了!”老师傅激动地站起来,指着周青,“老郑!我想起来了!以前我们厂加工精密丝杠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邪门事!精磨的时候好好的,一抛光就变形!后来发现就是热处理没做到位,心里有‘鬼’(残余应力)!但没这小子说得这么透!他说到‘耦合’!说到‘动态’!对对对!就是这么个理儿!光压外面不行,得把里面也捋顺了!”

两位大学教授也回过神来,彼此对视一眼,眼中充满了惊讶和重新审视的光芒。

“应力耦合…动态能量交互…”一位教授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划着,“这个角度…非常新颖!跳出了传统工艺划分的思维定式!将加工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量…有道理!很有道理!”

另一位教授也点头:“确实!我们之前的讨论都局限在优化抛光工艺本身,试图找到一个‘万能参数’,却忽略了工件自身状态对工艺稳定性的巨大反作用力!周青同志这个思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郑组长看着周青,眼镜后面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好!好一个‘能量交互’!好一个‘内外耦合’!周青,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关键了!一下子就抓住了牛鼻子!把我们从一个死胡同里拉出来了!”

他用力拍着周青的肩膀,毫不吝啬地赞赏:“难怪赵局长点名要你!果然有过人之处!这种跨领域的、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正是我们组最需要的!”

组里其他成员看周青的眼神彻底变了。之前的怀疑和审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惊讶、佩服,甚至是一丝尊敬。能提出这种层面见解的人,无论年龄资历,都值得他们重视。

周青心里松了口气,连忙谦逊道:“组长,各位老师过奖了。我就是瞎琢磨,受到大家讨论的启发。具体怎么实现应力状态的监控和稳定,还需要各位老师深入研究。”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郑组长意气风发,“立刻调整研究计划!重点攻关两个方向:一,深入研究抛光过程中材料应力场的动态响应机理,建立模型;二,探索在抛光过程中引入原位应力监测和补偿调控技术的可行性!老张(八级工),您经验丰富,负责联系相关单位,看看有没有能用的微型传感器…李教授、王教授,理论建模和实验验证就拜托你们了!周青…”

郑组长看向周青:“你思维活跃,继续发挥你的长处!全程参与两个方向的工作,重点是发现问题、提出想法、验证思路!有没有问题?”

“没问题!组长!”周青大声应道,心中热血沸腾。

他知道,自己终于在这个精英云集的团队里,凭借一个关键性的思路,赢得了初步的认可和立足之地!

会议结束后,组里的气氛明显不一样了。两位教授主动找周青讨论问题,老师傅拍着他的肩膀叫他“小周兄弟”,连那个年轻技术员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崇拜。

周青没有骄傲,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新的研究工作中。他虽然提出了方向,但具体实现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这正是他需要学习和弥补的短板。

他如饥似渴地向教授们请教理论,向老师傅学习实践经验,泡在实验室里记录分析数据…同时,他更加频繁地(谨慎地)使用【能量扫描】去感知实验样品在不同工艺下的细微能量场变化,试图捕捉那些仪器难以察觉的微妙信号,为团队提供更多直觉性的提示。

攻关工作走上了新的轨道,虽然前路依然艰难,但目标已然清晰。

周青站在实验室的显微镜前,看着镜头下那极其细微的加工痕迹,眼中充满了专注和探索的光芒。

在这个新的、更高的舞台上,他成功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那更加艰深的未知领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