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小组的工作如火如荼,周青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个项目中,享受着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照明系统改造的成功只是开始,小组又陆续完成了压缩空气管网泄漏整治、某车间热处理炉保温改造等几个小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收益。
周青的名字,在轧钢厂的技术领域已经如雷贯耳。“周工”这个称呼,成为了实力和创新的代名词。
然而,就在他以为日子将在这忙碌而充实的节奏中稳步前行时,一个更大的机遇,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悄然降临。
这天下午,周青正在小组办公室和组员们讨论下一个目标——一套老式传送带系统的优化方案(目标是降低摩擦损耗和电机能耗),厂办通讯员再次气喘吁吁地跑来,脸上带着比上次工业局领导来时更加激动和紧张的神色。
“周工!快!李副厂长和钱总工让你立刻去厂长办公室!紧急会议!”
周青和组员们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又有什么紧急任务?
他放下图纸,快步来到厂长办公室。推门进去,发现里面气氛异常凝重。李副厂长和钱总工都在,脸色严肃,但眼神深处却似乎压抑着一丝兴奋。
办公桌上,放着一份红头文件,右下角盖着鲜艳的市工业局大印。
“小周,你来了。”李副厂长指了指文件,“你先看看这个。”
周青心中疑惑,上前拿起文件。这是一份《关于商请借调轧钢厂周青同志参加市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的函》。
文件大意是:为突破某重点行业(文件隐去了具体行业)的一项关键生产技术瓶颈,市工业局牵头成立了一个跨厂矿、跨学科的“重点技术攻关小组”,集中全市的技术精英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鉴于周青同志在技术创新、特别是解决复杂技术难题方面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和突出贡献,经研究,特商请轧钢厂借调周青同志加入该攻关小组,参与项目工作,借调期暂定三个月。
落款是市工业局,还附有赵副局长的亲笔签名。
周青看完,心脏猛地一跳,拿着文件的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市重点技术攻关项目!跨厂矿、跨学科!集中全市技术精英!
这规格、这阵仗,远非他之前接触过的任何项目可比!这已经超出了轧钢厂的范畴,是真正意义上的市级重大任务!
能参与这样的项目,意味着他将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难题、更先进的技术理念、更广阔的人脉资源!这对他个人能力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极大的挑战和责任。项目涉及“重点行业”、“技术瓶颈”,其重要性和难度可想而知。他一个轧钢厂出来的年轻技术员,能否胜任?能否融入那个精英团队?
李副厂长看着他变幻的脸色,沉声道:“小周,这是工业局赵副局长亲自点名要的人。这是对你能力的极大认可,也是咱们轧钢厂的光荣!但是,任务肯定非常艰巨,压力会很大。厂里尊重你的意见,你想不想去?敢不敢去?”
钱总工也开口道:“机会难得,但挑战也巨大。那个领域的知识可能完全超出你现在的范围,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你考虑清楚。”
周青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权衡利弊。
机遇毋庸置疑,风险也确实存在。但他对自己有信心!有系统辅助,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有灵泉水持续提升的精力和思维…他未必不能在这个更高的舞台上有所作为!
退缩?那不是他的风格!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两位领导:“厂长,钱总工!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我愿意去!我一定尽全力完成任务,不给咱们轧钢厂丢脸!”
“好!”李副厂长猛地一拍桌子,脸上露出畅快的笑容,“我就知道你小子有种!有闯劲!这才像我们轧钢厂出去的人!”
钱总工也欣慰地点点头:“去了那边,多看多学多问,虚心请教,但也别怯场,拿出你的真本事来!有什么困难,随时跟厂里联系。”
“是!保证完成任务!”周青挺直腰板。
消息很快在轧钢厂传开,再次引起了轰动。
“周工要被借调到市里的重点攻关项目了!”
“工业局亲自点名!太牛了!”
“这下可是鲤鱼跳龙门了!”
羡慕、敬佩、祝福…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周青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点。
接下来几天,周青进行了紧张的工作交接。他将技术革新小组的工作暂时托付给两位工程师组员,并详细交代了各项任务的进展和后续计划。小组员们既不舍又为他高兴,纷纷表示会守好家,等他回来。
李副厂长特批了一笔额外的差旅和资料购置经费,让周青做好准备。
离厂的前一天晚上,周青回到四合院,简单收拾了行李。院里的人都知道了他要借调的消息,反应各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