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影”这部隐秘的机器,围绕着洛河漕运贡品丝绸案,开始了全力的、却又悄无声息的运转。赵乾领导的青鸾堂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短短数日,大量看似零碎的信息便从各个渠道汇聚到林薇的书房。
有漕帮底层力夫酒后的抱怨,提及近期某些船队管事出手阔绰了许多;有码头仓库小吏无意中透露,某些本该严密看守的贡品货舱,夜间守卫似乎并不如规定的那般森严;甚至还有几家洛阳城内规模不大的绸缎庄掌柜,在闲谈中提及,近月来确实能收到一些质地极佳、价格却比官价低上不少的上等丝绸,只是来源隐秘,卖方十分谨慎。
这些信息单独来看,似乎都微不足道,但经由赵乾那双善于分析的眼睛进行梳理、比对、串联之后,一幅模糊却指向清晰的图景开始显现:贡品丝绸的损耗,并非简单的运输意外或自然损耗,极有可能是一条由漕运内部人员(至少是监守自盗)与外部销赃渠道勾结形成的、隐秘的盗窃链条。而且,对方行事颇为狡猾,每次盗窃数量不大,分散在不同船次和码头,若非内卫从宏观账目上发现损耗率异常,很难被常规检查发现。
与此同时,柳七娘派出的玄羽堂行动小组也传回了更具体的情报。他们伪装成寻找活计的漕工或小商贩,混入了几个关键码头。其中一组人确认,在漕运枢纽之一的偃师码头,负责夜间看守贡品货舱的几名兵丁,与当地一个颇有势力的漕帮小头目过往甚密,经常在下值后一同饮酒作乐。另一组人则追踪到了那些低价优质丝绸的流向,最终指向了洛阳城南的几个隐秘的货栈,这些货栈明面上经营着普通杂货,背后却似乎有官面上的人物罩着,寻常衙役从不前去骚扰。
线索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凤影无形的手一一拾起,逐渐串联。
林薇坐镇中枢,每日里对着汇集来的情报沉思、分析。她没有急于下结论,也没有立刻向内卫汇报。她需要更确凿的证据,需要弄清楚这条利益链上究竟牵扯到哪些人,尤其是那个可能存在的“官面上的人物”是谁。贸然行动,打草惊蛇不说,还可能引火烧身。
她命令赵乾和柳七娘继续深入,重点查清那个漕帮小头目的背景,以及城南那几个货栈的真正主人。同时,她也开始利用自己“察事听风使”的身份,有限度地调阅一些洛阳府关于漕运官吏以及相关商号的公开档案记录,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官面上的关联。
就在调查进入关键阶段,林薇全神贯注于梳理各方信息时,狄春再次来到了别业,这一次,他带来的不是口信,而是一封狄仁杰的亲笔信。
“姑娘,大人吩咐,此信务必亲手交予您。”狄春的神色比以往更加郑重。
林薇心中微动,接过那封没有署名的信。狄仁杰极少给她写信,尤其是在她成为内卫之后,避嫌之意更为明显。此时来信,必有深意。
她屏退狄春,独自在书房中拆开了信件。
信的内容出乎意料的简短,甚至没有寒暄客套,直接切入主题:
“林薇姑娘台鉴:”
“闻姑娘已领内卫职司,肩负‘察事听风’之责。此职关乎社稷耳目,责任重大,望姑娘慎之又慎。”
“近闻洛河漕运,似有微澜。贡品损耗,虽看似小事,然积小成大,亦可蛀空堤坝,不可不察。姑娘既领此任,当尽心竭力,理清真相,以正视听。”
“然,漕运之事,牵涉颇广,盘根错节。查案之时,需知进退,明分寸。证据确凿,方可言法;根基未稳,切忌树敌。老夫虽在朝堂,然诸多事宜,亦需依律而行,难以逾矩。”
“姑娘聪慧,当明老夫之意。行事但凭公心,取证务求扎实。若有所获,依内卫章程,如实上奏即可。陛下圣明,自有公断。”
“另,姑娘于蛇灵一案,功在社稷;如今又领新职,为国效力。过往种种,朝廷自有公论。望姑娘不忘初心,好自为之。”
“狄仁杰 手书”
信看完了,林薇却久久没有放下信纸。
这封信,看似平淡,实则字字千钧!
首先,狄仁杰明确表示,他知道她接手了调查漕运案的任务(“近闻洛河漕运,似有微澜”)。这并不奇怪,以狄仁杰的地位和消息渠道,知道内卫的动向很正常。
关键在于后面的内容。
“查案之时,需知进退,明分寸。证据确凿,方可言法;根基未稳,切忌树敌。” 这分明是在告诫她,查案可以,但要讲究方法,要有真凭实据,在她自己(以及凤影)根基未稳之前,不要轻易去触碰那些背景深厚的势力,以免引来报复。
“老夫虽在朝堂,然诸多事宜,亦需依律而行,难以逾矩。” 这句话更是意味深长。狄仁杰这是在明确划清界限!他告诉她,在这个案子上,他无法像之前那样提供直接的、超出律法框架的庇护。一切需要她靠自己,按照规矩来。这既是一种撇清,也是一种……放手和考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