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堪称现实版"战国大逃杀"。七雄并立,诸侯混战,人人自危,犹如一群猛男在原始丛林中互抢肉骨头。此刻的魏国虽占据中原膏腴之地,却似一位表面光鲜内里腐朽的破落户——贵族奢华无度而民众面黄肌瘦,官员贪婪**而法制如同儿戏。史书形容此时的国情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族们锦衣玉食,百姓们却得对着野菜糊糊流口水。
此时魏国迎来了一位新国君——魏文侯。他刚登基那晚对着地图发愁,边抠脚边嘀咕:"咋整?西边那秦国新君也姓嬴,东边齐国姜氏狡猾得很,北面赵国更是虎视眈眈…"忧心忡忡之际,他忽然一拍大腿:"去,给寡人发布招贤令,重金悬赏那种!"
招贤令一发,各路奇人异士如潮水般涌来。有吹嘘能飞天遁地的术士,有宣称可使点石成金的骗子,更有口称能作法让贵族自动献出封地的方士。魏文侯看得头昏眼花,就在此时,一位貌不惊人的男子登场了。
"您就是李悝先生?"文侯打量着眼前这位素衣飘飘、手指沾墨的人,强忍嘴角的抽搐。
"正是!君上请看——"李悝从袖中掏出精心绘制的数据图表,竹简上不仅写着改革方案,还附赠几道精细的战略推演。这货竟在先秦时代就开始搞PPT了!
李悝的第一板斧砍向了吃饭问题。当时粮食产量比网红减肥餐还起伏不定,丰年粮价贱得像白送,灾年粮价贵过奢侈品。李悝一捋袖子:"怕啥!'常平仓'计划启动!"他大手一挥,"丰年咱们高价收,灾年咱们平价放!"他在粮仓旁搭起了账房,亲自拨弄算珠,像现代股民看大盘一样盯着粮价涨跌。某次丰收,粮价急降如自由落体,农夫老王抱着一堆卖不掉的栗米蹲在路边大哭。李悝的差役及时出手:"官家收粮咯!每斗加钱!"老王眼睛瞬间亮成两颗铜钱。待到灾年,老王的邻居老张正准备举家逃荒,却见官仓开门放粮。"每斗仅需三文!"——李悝成了百姓心中的当代神农。
接着是第二板斧——"尽地力之教"。当时魏国土地荒废面积堪比当代网红生发需求。李悝率人走遍农田乡野,宛如直播带货般推广科学种田:"麦子豆子换着种!精耕细作保丰收!施肥除草一个不能落!"他甚至编了农谚小调:"深耕一寸顶施粪,勤锄三遍抵浇汤!"
效果如同魔法:三年里魏国粮仓堆得满满的,连耗子进来都得减肥。某天,两名老农在田头争论:李悝大人会不会真会仙术?路过的官员捂嘴直笑:"仙啥,都是抠细节抠出来的!"
然后,李悝砍出了第三板斧——"奖军功,削贵族"。那时贵族占着位置不干事,领钱不少却办事敷衍,活像今天企业里的甩手掌柜。李悝一纸"绩效考核新政"贴出,官员们围观时个个目瞪口呆:"凭本事领工资?按功勋分土地?"贵族们更是炸开了锅:"咱们祖上拼死拼活才赚的爵位,到他这儿靠种地也能得了?"
新法一下,底层出身的平民王二在战场上连砍三个敌兵,转头就分到了十亩好田,乐得直拍大腿;而世袭贵族白食君因考核不及格,硬生生被降职减薪。消息传开,贵族们聚在私家庄园怒摔青铜酒器:"李悝欺人太甚!"但李悝淡定一笑:"不服?绩效考核表在此,自己看。"
至此,经济改革已然完成,但李悝清楚,缺乏秩序保障的繁荣不过是建在沙地上的楼阁。一日议事,某大臣漫不经心地汇报:"城内西街屠户私自改秤盘,坑了三斤肉钱。"李悝蓦然沉默,双眼直勾勾盯着堂下悬挂的"獬豸"图腾——那传说中能辨是非的神兽。"改秤事小?今日改秤,明日就能私铸刀币;今日敢短斤少两,明日就敢窃国篡权!"
"必须立法!"李悝突然爆喝,惊得屋檐上的麻雀集体起飞。
消息传开,整个安邑城沸腾了。朝堂如油锅炸开:"臣闻上古以德治国…法条一出,民心惶惶啊!"李悝站在舆论风暴中心,冷笑如铜器相击:"道德?道德能让强宗不凌弱?能让商贾不欺市?能让窃贼守家门?"
阻力远不止朝堂。贵族们组成"反立法联谊会",夜宴笙歌间策划对策,有人阴狠提议:"要不'请'李悝大人尝尝河水滋味?"李悝府门连三天被倒满夜香——古代版恶意差评。
民间更是谣诼四起:"听说了吗?李法要抽三成粮!何止!还规定女子十五必须嫁人!"连菜市口大娘都议论:"李悝是不是夜里变成獬豸吃小孩?"李悝却出奇淡定,召集小吏组成"真相科普团",天天带着大喇叭在街巷澄清:"再传谣者,依法蹲大牢三天!"——安邑的八卦热情一夜骤降。
某次廷前辩法,顽固派代表季孙大夫使出必杀技:"立法即违祖制!"李悝霍然起身,袖中哗啦掉出一卷竹简。众人定睛,竟是楚国刑书、郑国刑鼎等各国法条手抄本!"天下皆变法,尔等犹抱腐朽如珍馐?"季孙当即语塞,脸色煞白如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